同仁堂300年基业常青的秘诀
典籍原文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经典导读
孔子说:“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仁”,比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而《论语·里仁》篇更是以“仁”为中心,围绕“仁”的理念而展开讨论。
提到以“仁”为本的企业就不能不提到一家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药店——同仁堂。同仁堂历经岁月打磨,至今能够屹立不倒。同仁堂凭借什么做到“基业常青”呢?这是许多人热衷探讨的课题。
“同修仁德,济世养身”这八个大字看似很简单,却书写了一代又一代同仁堂“诚实无欺”的历史。“同仁”一词源于《易经》,无论亲疏远近均一视同仁的思想意蕴其间。《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春秋时孔子修订“六经”,《易经》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同仁堂的八个大字关键就在一个“仁”字上,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一个敢于把儒家文化中最高境界的“仁”,当做自己经营理念与企业精神的企业,难道还不足以值得世人的敬重吗?
同仁堂穿越时光,风雨兼程,沉淀下来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基因”激励着无数企业,及企业的每一个人。是的,只有信念,只有文化所激发出来的积极能量,才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同仁堂的成长,伴随着民族的兴衰荣辱,展现的是儒家文化中济世爱民的思想。这个比美国历史还长103年的百年老店,在其338年的历史中一直小心呵护着自己的金字招牌。
究竟什么是“仁”呢?寻寻觅觅,那“仁”却还在灯火阑珊处。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仁”就意味着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是一个企业的终极责任——社会责任与人文责任。孔子讲仁者爱人,唯有我们自己心中有仁才会去爱人。如果自己没有“仁”的思想那么就谈不上对他人仁爱,更不用说回报社会。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仁”就是要与同事和睦相处,对公司充满仁爱之心,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客户,像爱家一样爱自己的公司,用行动维护企业的声誉与形象,为企业的兴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了这些,才可以称得上孔子所说的“仁”。
“商家逐利,天经地义”,可像同仁堂这样讲究逐利有道,却非一般的企业能做到,同仁堂的经营理念和商业信誉建立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尤其是以“仁”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之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警讯,反映的是同仁堂济世养生、取利于义的经营理念,这不仅体现出中国儒商文化的精髓,和现代经济学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一脉相承。
同仁堂一路走来,300多年枝繁叶茂,秘诀正在于它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并不折不扣地执行着。同仁堂集团宣传部部长金永年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来证明同仁堂对仁爱理念的坚守。
2003年抗击非典过程中,同仁堂每卖出一服“抗非典方”就亏损2元钱,仅此一项该企业就报亏600万。“政府发布了限价令,规定每服药只能卖9元;可是药材的采购价格却数倍地疯涨,过去1公斤金银花价格不会超过40元,非典期间却达到300元/公斤的价位。”当时不少实力不济的药店纷纷放弃销售“抗非典方”,而同仁堂的决策层却告勉自己的员工说:“300多年来我们信奉‘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宗旨,国家有难之际也是我们回报社会之时。”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企业精神,同仁堂才有一个个令人钦佩的壮举,才能让一个企业历经国家与民族的苦难而不绝,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郭金生是同仁堂的一名普通的质检员。他的认真负责,是同仁堂名员工的缩影。
郭金生1992刚来到同仁堂时,被分配在药材细料库房工作,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他对药品养护、鉴别知识一无所知,光几百种中药名称已经让他眼花缭乱。看着师傅们娴熟的技能,郭金生感到必须学药,懂药,认药,尽快掌握中药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于是,他每天早来晚走,勤学苦练,认真求教。那时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认药上,看书做笔记,对照图谱,死记硬背,逐步掌握了几百种常用饮片、药材的传统鉴别方法。后来,在领导推荐下,郭金生参加了同仁堂主办的北京市第八届工业系统技术工人比赛暨中药技能大赛,取得了第三名,晋升为高级工,并荣获北京市高级技术能手称号。
随着自己技术的逐渐成熟,领导上把郭金生从库房抽调到质量部,负责验收工作。2003年,“非典”疫情在北京蔓延期间,药材公司承担了“非典”用药任务。在防“非典”八味方推出后,京城出现了抢购风潮,药品供不应求。当时,供应价格每天看涨,质量却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不时发生。同仁堂把人民用药安全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严格购进质量,不能让一斤伪劣药品入库。那些天,郭金生放弃了所有休息日,哪里有验收任务,就往哪里去,经常加班连夜工作,逐次逐批验收饮片180000余公斤,拒收伪劣饮片5000余公斤,在有关部门的检查中没有一种不合格饮片从单位发出,维护了同仁堂的信誉。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一个企业同要需要一种精神和文化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运营与发展,给企业以准确的“定位”,从而有效规避市场和行业风险。如果没有了文化理念的支撑,那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方向,更谈不上发展。
从同仁堂的经营理念中,我们认识到,一个企业把眼光单纯放在追求利润上,是短视的,真正伟大的企业必须点燃自己的灵魂之灯。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一样,企业一旦失去了优秀的文化理念,就会失去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及竞争力。
从同仁堂的员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的文化精神在影响员工观念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文化价值观是企业经营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企业的命运,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人。
员工思索
1“仁”在企业文化中可以发掘出哪些深意?
2 在企业中,“仁”与“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全聚德:《论语》仁德思想的最佳诠释者
典籍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经典导读
孔子说:“用道德来管理国家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固守自己的位子,众星便会四面环绕着它。”《论语》中提倡的“仁德为本”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带给我们许多人文理念上的观照与理性的思索。
孔子坚信,只要为上者修养自己的德行,并对天下百姓推行德政,人民就会凝聚在他的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关键在于文化。”在中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企业很多,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在少数。其中,有一家百年企业堪称儒家文化的“代言人”,很好地诠释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它就是全聚德。
“全聚德”这个闪亮的名字,对于我们并不陌生,这三个字承载的不仅是优秀的饮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实践者。它从成立的那一刻起(清朝同治三年,即1864年),中华民族就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磨难,国家也处于风雨飘摇中。但它靠着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凝聚力在艰难的岁月里顽强地发展起来。
周恩来总理曾为全聚德题字,写下了“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12个有力的大字,这一直就是被全聚德所有人信奉的企业精神,也是企业保持顽强生命力的灵魂所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饮食文化成果,以繁荣和发展中华饮食为己任”,这是全聚德的企业宗旨,将饮食文化上升到传统文化的层次,体现了创建者的远见和良苦用心。
林语堂先生曾说,在中国过去的陶瓷等器件上所绘的图案很有文化特色:如果画的是一个人泛舟闲云野鹤般地惬意,这是道家思想的意境;如果所绘的图案是一个“家庭宴会”或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谈笑,这是儒家思想的意韵。确切地说,全聚德企业文化现念中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其乐融融”。“全而无缺,聚而不散”这是中国人美好的企盼,“仁德至上”直接体现的是儒家“仁”之思想。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潜在的智力支持。
全聚德百年的炉火锤炼出“仁德至上”的商业公德,赢得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宾客的一致赞誉。全聚德的文化传导着“全聚德”不畏艰难、全力以赴、奋力拼搏、谋求发展壮大的宏图伟志;体现着“全聚德”同心协力、锲而不舍、聚心、聚志、聚力、追求事业发展和永远奋进的顽强精神;象征着“全聚德”圆满、团圆、仁义、恭谦的道德观念和以德为先、诚信为本,热情、周到为各方宾客服务的经营理念。
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全聚德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以对各方宾客真诚服务的赤诚之心吸引着千万来客。“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这发自国内外五洲宾朋内心的赞美,全聚德同中国的长城一样,成为外国友人心目中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及官员,都光顾过“全聚德”,其中许多国家元首不只一次品尝过全聚德的美食。“全聚德”这块闪光的金匾,在“仁德至上”的感召力下,百余年来以“聚德”之心广聚天下有识之士,以聚全之志深纳华夏文化精华,它历经百年沧桑,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记录着几代人的艰辛与努力。
如今,每一个全聚德人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珍惜着“全聚德”的信誉。“全聚德”兴,则我兴我荣,“全聚德”衰,则我穷我耻;情系“全聚德”,命系“全聚德”。全体全聚德人抱持坚定的信念,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携手并进。
作为企业的每一位主人翁,难道我们不应大力宏扬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用热情和行动去点亮企业未来的希望之灯么?
员工思索
1 全聚德用自己的企业文化诠释了对儒家“仁德”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企业,你能得到哪些新的启示?
2 你认为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应该围绕孔子的哪种观点来构建或完善?
海航:孔孟之道是构建核心价值观之本
典籍原文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经典导读
孔子说:“不懂天命,就无法做君子;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分析辨别别人的言论,就无法了解认识他人。”这句话中的“礼”字包括了文化,一切礼义只有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哲理,才能屹然站立于人世间,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环境中保持特立独行。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只有深切理解了古人先贤告诫我们的话,才能明白如何为人处世,《论语》便是孔子以其人生经验积累总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随时随地体验人生修养,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从《论语》讲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中举一反三,将为人处世之道运用于企业发展与职场规划,那么必将与企业一同实现共赢。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带给无数人以思索。是的,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未来就会是什么样子。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愿景、使命据以建立以及指导企业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也是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的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灵魂。
对一个组织而言,人、财、物等是其借以存在的表现形式,而决定组织力量大小的则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元素,就是说,是精神元素决定物质元素,而且软性的东西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以孔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文化对于东方世界的影响不可估量,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性,因此它的作用也会像宗教一样带给人们无限的力量。不过它又不同于其他的宗教,因为它是一种现实的“人间宗教”,所以它能带给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也能带给一个企业恒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