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有一位古代传说中的圣贤,他单名叫舜。据说,舜一名重华,因为他的眼睛与众人不同,有两个眼瞳子。他父亲瞽叟是个糊里糊涂的人,母亲过早地去世了。他有个后母,还有一位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后母心眼很坏,兄弟傲慢蛮横。舜在家里的地位和处境,自是不言而喻了。他体贴父亲,原谅后母,宽容弟弟,尽管劳动辛苦,又缺衣少吃,但他毫无怨言。乡亲们都说:“能够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人,将来必定有出息。”可是有几次,家里的人却想害死他。舜只好逃了出来,跑到一座名叫历山的山脚下开荒种地。历山下的乡亲们,主动让出了土地和渔场。舜在历山下,用水和泥制作成许多盛水用的陶罐,分给乡亲们。乡亲们爱他,乐意跟随他,只要他住过的地方,便很快成为熙熙攘攘的村镇。
舜的生活好起来了,他主动接双亲和弟弟来历山居住,照顾他们。舜这个举动,传来传去,传到统治天下的尧帝耳朵里。当时,尧帝年老,儿子丹朱却愚钝无能,难于完成治理天下的大事,决定物色一个继承人,助手们异口同声地推荐舜。于是,尧帝送他一张琴,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又派9个儿子去协助舜,以考验他的品德和才能。
乡亲们见尧帝如此信任舜,都很高兴。弟弟象却心怀鬼胎,他要害死哥哥,霸占两位嫂嫂。于是,他便和母亲相商,叫糊涂的父亲把舜找来,说是要修补屋顶,以防漏雨。
这天,舜搬来一把梯子,又带了两个大斗笠,爬上屋顶去修房。弟弟象见四下无人,偷偷地把梯子搬走,又在房屋四周点着火。顿时,火借风威,风助火势,熊熊大火烧起来了。舜情急生智,连忙将两个大斗笠系在胳膊上,就像大鸟展翅一样往下跳,终于安全脱险了。
弟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又要父亲去找哥哥,说是要打一口井。舜明知弟弟不怀好意,还是带着斧子、铲子和绳子去挖井。他在井里先挖出一个洞穴,然后继续往深处打井。就在这时,只听得轰轰隆隆地响声不绝,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块砸下来了。舜赶忙躲进洞穴。好久好久,舜听井上没有动静,才摸着绳子爬出井来。弟弟的阴谋又落空了。
舜踏着月色回到家里,从门缝里听见弟弟正向父母闹嚷着。弟弟说:“哥哥已被我用石块砸死了,我要与你们分家,哥哥的琴和两位嫂子归我,其余的牛、羊、粮食也有我一份。”话音未落,只听得吱呀一声,舜推门进来了。他若无其事地拜见过父母,然后转身说道:“弟弟,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以后你多多帮忙料理家事吧!”弟弟听罢,禁不住热泪盈眶,表示今后要悔过自新。双亲也觉得很惭愧,对不起这么一个好儿子。从此,家里和和睦睦,舜为百姓办事的劲头更足了。
尧帝经过多年的观察考验,见舜果然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便把帝位禅让给他。舜50岁时开始代替尧帝行天子事。舜61岁时,尧帝死,便正式登位。
也许在今人看来,舜的这种仁德有些“傻气”。其实,他的心里对一切恶行都是了如指掌的。但他并没有以恶抗恶地去报复,而是以仁德来感化“恶”。这种行为不仅需要有宽如大海的心胸,更需要以“志于仁”来做支撑。
被称为内圣外王的曾国藩曾说自己,宁可被认为无才而为庸人,也不可被认为有才无德而为小人。这反映了他在仁德与才干之间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规范,选拔人才,也是以品质为先。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一个人能心志于仁,不做坏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真正地吃大亏、被欺负。而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人也是符合道德取向和职业需要的。
品行印照的是我们的灵魂,一个人如果品行修炼不好就会感到灵魂不安,而且极其容易犯下错误。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即使是一次微不足道的错误行为,也会给以后的工作生涯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不良记录终将使我们自己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一个人的这些行为也会使整个社会为之付出代价。一个人的名誉、能力要想得到社会公众长久的认同,必须持续地在每一件事上都为自己的态度负责。这种态度我们姑且把它认为是一种品德,起码是品德的表现。在我们的工作中,你种下什么种子,将来必定收获什么样的果子,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因果定律。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自己书写的档案。消极工作会给老板、同事、客户留下一个不敬业,对自己、对公司不负责任的印象,这种负面影响很可能会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障碍。你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个关乎生命态度的问题,一个体现你职业道德的问题。对于职场中人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工作,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行,将生命完全投入自己的工作,才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员工思索
1“仁者无敌”在职场上是如何体现的?
2 一个人的品行对于其职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温良谦恭是职场生存的护身符
典籍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
经典导读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他老人家每到一个国家,必然能了解那个国家的国情政事。这是他自己去问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这是由于他老人家的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的高尚表现,使各国国君主动拿国政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得到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贡评价孔子的这五个字,“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对孔子的赞誉,也是《论语》所宣扬的儒家思想的精粹。朱熹《朱子类语》中有云:“圣人之德无不备,非是只有此五者。但是此五者,皆有从后谦退不自圣之意,故人皆亲信而乐告之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温、良、谦、恭、俭、让作为一种内心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既是做人之德,又是做事之器。我们常在生活中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态度蛮横,行为霸道,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东西都据为己有,但结果他们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而且有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好品德的人,虽然他并未有意地去索取,但上天并不负于他,那些理应属于他的,以及他所配得到的东西,都会尽其所用,伸手可及。
有人说:美德当不了饭吃。在这个一切讲究实际的社会里,那种“迂腐”的道德品质反而会让自己吃亏。这其实是一种短视之见。真正有眼光、会办事之人,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故意表现,都会把温良、谦恭等美德作为自己的处世工具,用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更主要的是老锁匠为人正直,每修一把锁他都告诉别人他的姓名和地址,说:“如果你家发生了盗窃,只要是用钥匙打开家门的,你就来找我!”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人们帮他物色徒弟。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技术。但两个人当中只能有一个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
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
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三国演义》中把刘备描写成一个大好人,评价与曹操完全相反。不过,若从个人能力上来观察,刘备是一个无能之辈。曹操参战的获胜率为八成,而刘备只有两成,可以说是败多胜少,结果曹操顺利地扩充势力,而刘备却时沉时浮,举兵二十年后仍毫无建树。
既然如此,曹操为什么会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德”。
譬如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为了聘请诸葛亮为军师,不惜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屋去请他,当时两个人地位悬殊,刘备虽然在争霸的过程中不太顺利,但是也颇有名望,而且刘备当时已年近五十,而孔明却是二十岁出头的无名小卒,刘备竟然会特地三次造访孔明,以崇敬的态度请求孔明做他的军师,及至在孔明应允之后,又马上将全部作战计划等国家大事都委任于他。这实在是最彻底的谦虚态度以及深切的信赖。
不仅对孔明一人如此,刘备对其他部下也是这样。
比如,当赵云从敌人重围中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太子阿斗之后,刘备不是像常人那样欣喜若狂,而是生气地将阿斗扔到地下,感叹地说:“几乎因为你折损了一员大将。”这种举动,又怎能不使部下感动而誓死效忠呢?
与刘备相比,曹操在这方面则不但不仁义,反而大逆不道了。曹操在逃避董卓的追捕时,曾经到一个朋友家去避难,他把朋友两口子为他杀猪接风的话偷听过来,误解为把他捆缚交出去,于是他一气之下将朋友夫妻一起杀死了。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毫无德行、不讲信义、刚愎自用的人,他自己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话。曹操虽然能力过人,但是却不具有刘备那样的德行,这也正是他把刘备视为头号对手的原因所在。由此观之,我们确实应该向刘备学习以德感人的手段,以此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身为领导者尤其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