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借口产生的根源在于自己。要想清除借口产生的温床,关键还是要在自身下工夫。只有严格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用理智掌控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彻底铲除借口。
根源在于自己
人们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常常视而不见,而把一切挫折、错误的原因归结于外在环境,归结于其他人。
假如你认真地留心过周围的人,或者是认真地分析过自己,就会发现,很多人在面对挫折、面对问题时,常常会拿出下面一些“理由”来:
我的运气确实不好,所以我最终失败了。
怎么能怪我呢?那是其他人的问题。
是的,但我也没得到别人的支持。
我并不十分清楚我的责任,所以才没有做好。
肯定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所以我这儿才有问题。
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失败,或者是某一次挫折,绝大部分人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不是自己的问题。当然,有的人也相信自己确实存在不足,但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没有人给自己提供足以成功的条件、没有足够好的环境、没有足够多的支持……
这些理由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也可能是逃避责任的托辞。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少有人在挫折面前,首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这是一项高贵的品质。
一个棒球少年在训练基地进行训练,在漏接了三个高飞球后,男孩甩掉手套走进球员休息区,说:“在这种烂球场上没有人能接得住球。”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事情出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把问题归罪于外界或者他人,强调如果外界或者他人没有问题,自己肯定不会出现问题,用以减轻自己的责任,这是大多数人在出现问题时经常抛出来的理由。
但是,在他人看来,这种假设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且完全掩盖了已经出现的问题。理由不会减轻你所要承担的责任,更不会让你把责任推掉。
太多的人做不到客观地剖析自己,这是人性的一个显著弱点。比如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下述事情就是典型:
在这次接力赛中我已经发挥出了正常水平,如果前面的队友更快一些,我们队就不会输得这么惨了;
这台电脑竟然这么落后,不然的话,我早就把那个方案设计好了;
来自市场部的信息并不完全可靠,而且生产部的造价也超出了其他厂家,所以我们销售部的工作才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当你千方百计地把源自于自己身上的问题强加到别人身上时,实际是在加剧问题的恶化,这无异于助纣为虐。
拿着放大镜专看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不足,对于自己的问题则视而不见——这绝不是一种值得称赞的态度。事实是,问题往往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也正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费尽心机地挑剔别人或者埋怨环境,往往会掩盖正是自己身上的问题使事情变得更糟这一本质。甚至可以说,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要想方设法地证明问题绝对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在作祟。但是,想想看,证明了这一点又有什么意义?我们处心积虑的证明充其量不过是为日后的推脱责任奠定基础。问题该发生的依旧发生了,损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当问题在人们的相互推脱中进一步恶化时,之前的一切都变成徒劳。
而反过来,一旦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正是自己的不足时,自身的不足就有了得到改善的可能,而同类的问题以后就很难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
改变从自己开始
在美国某个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车要到某个目的地。
这位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只是外观光鲜亮丽而已,这位司机先生服装整齐,车内的布置亦十分典雅,这位乘客相信这应该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车子一激活,司机很热心地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合?又问他要不要听音乐或是收音机?这位司机告诉他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音乐频道。就在车内,这位乘客选择了爵士音乐,浪漫的爵士风不禁让人为之放松。
司机在一个红绿灯前停了下来,回过头来告诉乘客,车上有早报及当期的杂志,前面是一个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乐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热咖啡,保温瓶内有热咖啡。
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先生大吃口一惊,他不禁望了一下这位司机,司机先生愉悦的表情就像车窗外和煦的阳光。
不一会,司机先生对乘客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们走高速公路好吗?”在乘客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地说:“我是一个无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政治及宗教外,我什么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会静静地开车,不打扰您了。”
从一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了惊奇,他也不禁问这位前方的驾驶:“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
这位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
司机继续说道他的那段觉醒的过程:“我以前经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中,我听到广播节目里正在谈一些人生的态度,大意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都会让你觉得倒霉;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觉得是个幸运的一天,那么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
“所以我相信,人要快乐,就要停止抱怨,要让自己改变。就从那一刻开始,我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车子内内外外整理干净,再装上一部专线电话,印几盒高级的名片。我下定决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
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名片,说声:“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你服务。”
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受到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里兜转,他的客人总是会事先预定好他的车。他的改变,不只是创造了更多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得到自尊。
每一个人其实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但却不希望改变自己。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如果你希望拥有大成就,你就必须具备一个像赢家的思考态度或行为规范。
你可曾读过这样一则寓言:
一只猫头鹰搬家,路上遇到了斑鸠。斑鸠问猫头鹰:“你要搬到哪里去?”猫头鹰回答:“我要搬到东方去。”“西方是你的老家,为什么要搬到东方去呢?”斑鸠不解地问。猫头鹰长叹了一口气,态度沮丧地回答:“因为我在西方实在住不下去了,这里的人都讨厌我夜间的叫声!”
听完猫头鹰的诉说,斑鸠劝道:“你唱歌的声音的确很难听,尤其在夜间更是打扰别人睡觉,难怪大家会讨厌你。可是如果你能改变一下声音,或停止夜间歌唱,不就可以继续住下去了吗?不然的话,即使你搬到东方去,那里的人也照样会讨厌你的。”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人,自己有缺点,受了挫折,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抱怨环境,迁怒于人,一心只想改变环境,却从来不想改变自己。其实,及时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比费尽心机去改变周围的环境来摆脱自己的困境会更有效。
也许你现在已经开始踌躇满志地酝酿着改变,你希望工作上更有热情,你希望生活更幸福和充满乐趣,你希望妻子更温柔体贴,你希望孩子更可爱和聪明……这些愿望都是好的,但你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怎样做才能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生改变呢?”答案是令人出乎意料的——“从你自己开始”。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去改变环境,不如痛下决心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周围的环境,而是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会发现自己轻松了,环境也变得更宽松和温馨了。所以,要改变你自己,先从改变你的生活开始。也就是说,要把没用的东西扔掉,那才能找到你想找的东西。生活就是这样,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你,还有其他人,如果你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惟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学会和其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去适应环境,否则受到生活惩罚的将是你自己。
别迁怒于他人
爱找借口的人在遇到挫折困难之际经常迁怒于人,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事实上,这不但于事无补,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因为你在气大伤身的同时也伤害了他人。
一个经理向全体职工宣布,从明天起谁也不许迟到,自己带头。第二天,经理睡过头,一起床就晚了。他十分沮丧,开车拼命奔向公司,连闯两次红灯,执照被扣。他气喘吁吁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营销经理来了,他问:“昨天那批货物是否发出去了?”营销经理说:“还没来得及,今天马上发。”他一拍桌子,严厉训斥了营销经理。营销经理满肚子不愉快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此时秘书进来了,他问昨天那份文件是否打印完了,秘书说没来得及,今天马上打。营销经理找到了出气的借口,严厉责骂了秘书。秘书忍气吞声一直到下班,回到家里,发现孩子躺在沙发中看电视,大骂孩子为什么不看书写作业。孩子带着极大的不高兴来到自己的房间,发现猫竟然趴在自己的地毯上,他把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这就是愤怒的链条,叫做“迁怒于人”,我们自己也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单位被领导训斥了,工作遇到了不顺利,回家对着家人出气。在家同家人发生了不愉快,把家里的东西砸了,又把这种不愉快带到了工作单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可能路上碰到了陌生人,自行车刮蹭了一下,就同别人发生了口角。更严重的是,发生不愉快之后开车发泄,其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爱发脾气,容易愤怒。稍不如意,便火冒三丈,发怒时极易丧失理智,轻则出言不逊,影响人际关系,重则伤人毁物,有时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事后让人追悔莫及。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它是当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方面不满,或者个人的意愿一再受到阻碍时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在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遭到失败、遇到不平、个人自由受限制、言论遭人反对、无端受人侮辱、隐私被人揭穿、上当受骗等多种情形下人都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的程度会因诱发原因和个人气质不同而有不满、生气、愤忿、恼怒、大怒、暴怒等不同层次。发怒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像暴风骤雨一样来得猛,去得快,但在短时间里会有较强的行为反应。
易怒主要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关,易怒者大都属于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容易冲动,情绪变化快,脾气急躁,容易发怒。易怒还与年龄有关,青年人年轻气盛,情绪冲动而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比成年人更易发怒。
愤怒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人在愤怒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经常发怒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愤怒还会使人缺乏食欲、消化不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而对一些已有疾病的患者,愤怒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如中医认为“怒伤肝”、“气大伤神”等。
既然发怒对身心有害,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把怒火压在心底呢?当然不是。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