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a.尿道插管相关泌尿系统发病率(‰)=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系统感染人数/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1000‰。b.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1000‰。c.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1000‰。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病例感染率(%)=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100%。
(10)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ICU病人总住院日数/[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4.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被监测部门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按表计算各项指标,包括:
(1)新住进病人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病人数。
(2)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病人。
(3)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数。指当日ICU中应用该器械的病人数。
(4)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
(5)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月份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未转出ICU的病人数。
(6)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
(7)本月处在危险中的病人数。指本月在ICU中住过的病人数。
(8)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
(9)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器病人天数。
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
(10)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1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11-12)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四周。
八、高危新生儿(HRN)目标监测
1.填写HRN病人月报表。每夜12时进行登记,根据HRN病人日志形成“HRN月总结报表”,它可以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HRN)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
(1)本月1日HRN病人数。指监测月份在第1天已住在HRN病人不同组别病人数,即上月未移出HRN的病人数。
(2)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每日新住进HRN的病人数。
(3)住在HRN病人天数。指每日住在HRN的病人住在HRN天数,亦即每日住在病人数之和。
(4)使用周围留置针病人数。指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在HRN天数。
(5)使用呼吸机病人数。指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HRN天数。
(6)使用面罩吸氧病人数。指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HRN天数。
(7)使用留置胃管病人数。指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HRN天数。
(8)使用气管插管病人数。指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HRN天数。
(9)抗菌药物应用病人数。指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HRN天数。
2.填写月报表要求。
(1)所有内容都必须填写,并保证记录正确的数据。
(2)首先记录好数据报告的年月。
(3)在每月的第一天,记录每个出生体重组患者的数目。
(4)在每一天的相同时间在“新住进病人数”一栏记录当日每个出生体重组新入HRN病人数目。
(5)在每一天的相同时间在“住在HRN病人天数”一栏记录当日每个出生体重组病人数目。
(6)在每一天的相同时间按出生体重组,分别记录“使用周围留置针病人数”“使用呼吸机病人数”“使用面罩吸氧病人数”“使用留置胃管病人数”“使用气管插管病人数”“抗菌药物应用病人数”的病人数目。
(7)在月末,统计各出生体重组每个栏目下的数目,获得该月新住进病人总数,住在HRN病人的总天数,使用周围留置针病人总天数,使用呼吸机病人总天数,使用面罩吸氧病人总天数,使用留置胃管病人总天数,使用气管插管病人总天数,抗菌药物应用病人总天数。该月内某一出生体重组有危险因素的病人总数为把当月第一天该出生体重组处于HRN患者数与当月新入病人数相加获得某一出生体重组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总数。
(8)次月的第一天,记录HRN中每个出生体重组的患者数目。
3.资料分析。
(1)日感染发病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日感染发病率=不同体重组感染新生儿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1000‰。
(2)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发病率。
①器械使用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日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100%;不同体重组新生儿呼吸机使用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呼吸机使用日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100%;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器械使用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器械(静脉留置针+呼吸机)使用日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100%。
②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日数×1000‰;不同体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不同体重组使用呼吸机新生儿肺炎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呼吸机使用日数×1000‰。
4.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第三节)多重耐药菌管理指南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1.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2.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
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4.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2.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张征孙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