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16100000009

第9章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3)

天文学家初步估算出“海尔—波普”彗星处于木星轨道之外,它的亮度也在逐步上升;到1996年3月,它已经亮到利用普通双筒望远镜就能观测到的程度,而这年的7月底8月初,人们用肉眼就能直接看到这个天体了。由于“海尔—波普”彗星的明亮和奇特,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很关注它。天文学家们推算出这颗彗星的周期大约3千年,但至今并没有对它的记载。看来,这次回归将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了。

也许有人会担心,有朝一日,某颗彗星会像“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那样,与我们的地球相撞,这样一来,地球不也会翻江倒海吗?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广漠宇宙空间里,彗星同地球相遇的机会很小。即使相撞,那“粉身碎骨”的也必定是彗星了。因为彗星的体积尽管如此庞大,但它的质量却小得出奇,密度自然也很小,只有空气密度的十亿亿分之一,比真空还要稀薄。这种看得见的“虚空”,又怎能与地球一比高低呢?

彗星本身并不神秘。但是它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从什么物质、经过怎样的过程形成的,却是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没有揭开的谜。关于彗星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原云假说”,是由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提出的。他认为在太阳系边缘地区,存在着一个原始彗星的“仓库”——原云。当彗星受到其他恒星的作用力而脱离原云,进入太阳系内层的时候,就成为我们看到的彗星了。也有人认为,彗星是由小行星的相互碰撞的碎片形成的。

还有人认为,可能是由行星爆炸抛出的物质形成的。

对彗星起源的假说还有很多,但都不完整。这些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测才能找到答案。

彗星从哪里来

彗星是宇宙天体中的“流浪汉”,它不是每年每天都能见到的天体,彗星分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两种,即使是周期彗星的周期也不一定遵循周期,有的几年回归一次,有的几十年回归一次,有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回归一次。还有的非周期彗星是一去不复返。周期彗星的运行轨迹多是椭圆形和抛物线状;而非周期彗星的轨迹是开放型和双曲线状。这种运行轨道是受天体间万有引力作用所致。在行星的摄动下,有的周期彗星变为非周期彗星;反之,有的非周期彗星也可变为周期彗星。

如果彗星的寿命真的十分短暂,而且它们的命运只能是四分五裂,形成大量的宇宙尘埃而最终步入消亡,那为什么直至今日,仍有大量的彗星遨游于天际中呢?为什么在太阳系形成至今的46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彗星仍未消失殆尽呢?

上述问题的答案只可能有两个:其一,彗星形成的速度与其消亡的速度是同样迅速的;其二,宇宙中的彗星实在太多了,即使在46亿年后的今天仍未全部消失。不过第一种可能性成立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天文学家们至今也未能发现彗星仍在形成的证据。

看来,我们只能从第二种可能性入手,丹麦天文学家詹·汉德瑞克·奥特于1950年指出,当太阳系形成之时,由于它的中心产生的引力无法充分束缚其最外部大量的宇宙尘埃和气体星云等原始物质。因此这些物质并未能形成整个聚合过程中产物的一部分,在这种聚合过程的初期,上述物质仍处于原始位置,并因受到的压迫较轻而形成1000亿块左右的冰态物质。这种云系虽然远离行星系,但仍受太阳吸引力的控制,人们称之为“奥特云”。至今还没人见过这些云系,但到目前为止,这仅仅解释了彗星现在存在的原因。

很显然,彗星可能存在于上述云系中,这些彗星以极缓慢而固定的速度绕太阳旋转,其运行周期达数百万年,不过,在某种时候,由于彼此间的碰撞或其他恒星的吸引,彗星的运行将发生改变。在某些情况下,其公转速度加快,此时,公转轨道半径必将加大,并最终永远脱离太阳系;反之,公转速度也可能减缓,此时,彗星将向太阳系中心靠拢。在这种情况下,彗星将以一种极为绚丽的形象出现于地球上空,从此它将以新轨迹运行(除非这一轨迹再次因星体间的碰撞而改变),并最终步入消亡。

奥特断定在太阳系存在的岁月里,有20%的彗星已经飘逸到太阳系以外或已坠入太阳而消亡了,不过,仍将有80%的彗星以其原有的姿态遨游于太空之中。

彗星起源的第二种假说认为彗星来自太阳系边缘彗星带。

这种学说认为太阳系边缘有个彗星带,那里大约有100亿颗彗星,它们可能是在50亿年前在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形成时由剩下的物质云形成的,并定期地向太阳系内部飞来。

当它们从大行星附近飞过时,由于行星引力作用,轨道受到摄动,于是轨道变成椭圆形,成了周期彗星。因此,它也就成为太阳系的固定成员了。如哈雷彗星,它就是椭圆形轨道,周期为76年,周期性地回归太阳系。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俘获”说。

第三种假说认为,彗星可能来自木星喷发物。

这种假说认为大多数周期彗星的轨道远日点都在离木星轨道不远处,由此可推测彗星很可能是由木星内部向外喷发一些物质而形成。彗星的化学成分确实也与木星大气成分相近,这一点支持了喷发说。要想喷发,必须达到60千米/秒的速度才可能使喷发物摆脱木星引力而飞向太阳系的轨道。

但这一速度对木星上的温度来说,又似乎很困难。所以此假说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更多证据来证实。

还有一种更离奇的学说认为太阳有一颗姐妹星,叫复仇星。复仇星在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周期性地把致命的彗星释放到地球上,使地球上扬起弥漫持久的尘埃,环境发生剧烈变动,以致使生物从地球上消亡。每隔2600万年复仇星离太阳最近时,引力使彗星从奥特云中飞出,其中一部分便飞到地球大气层来。至于复仇星的来历,有人认为它与太阳同期形成;有人认为它是后来被太阳俘获的。当它闯入太阳系时,可能挤走了某颗行星,并由于摄动力而引起地球上的一场大浩劫。至于复仇星是否存在?它是一颗恒星还是一颗行星?

还是一颗黑星(黑洞)?到目前还一无所知,什么也没观测到。所以关于彗星来源问题,目前仍处于假说研究证实阶段,最后打开彗星之谜的金钥匙还没有拿到手。

探索火星“运河”

在天文学历史,甚至科学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比发现火星上的“运河”

这件事情,更能引起轰动、更激动人心的了。因为如果承认火星上有运河,就等于承认了火星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这无疑是一个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问题。

最早指出火星上有运河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阿帕雷利。他在1877年利用火星近日点与地球会合的最佳机会,通过口径24厘米的天文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火星。他惊讶地发现在火星的圆面上,有一些模糊不清、颜色灰暗的直线条,这些“暗线”又把一个个“暗斑”连接起来。后来经过继续观察,他又发现了更多的暗线,有的暗线根据估算宽达120千米,长4800千米,纵横交错,形成覆盖火星大陆的网络。他还发现,在有些季节有的暗线还会变成两条,相互平行。

这是一种很难想象的存在物,但斯基阿帕雷利毫不怀疑。他说:“我绝对相信我所看到的东西。”他借用另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赛奇用过的意大利词Canale来称呼这些暗线。这个词相当于英语的Channel,意为沟渠或水道。斯基阿帕雷利后来还将自己的发现绘制成图表,公之于世。

开始,斯基阿帕雷利只是猜想这些暗线条是分割火星大陆、连接海湾的水道,他并未明确表示它们是人造的,还是火星上天然形成的;他更没有把这些灰暗的线条与人们在地球上开凿的人工运河等同起来。所以最初,人们并没有对他的发现给予过多地关注。但过了没有多久,即到了19世纪80年代,这个话题又异乎寻常地热门起来。原因就在于,有人把这些“暗线”解释为火星上“智慧生物”构筑的运河。最早提出这个具有“轰动效应”观点的,是美国的天文学家洛韦尔。

洛韦尔沉溺于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为了便于观察火星,他自己出钱在大气稳定、气候干燥的亚利桑那州修建了一座天文台。经过多年的工作,洛韦尔和他的同事们不但证实了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并且还新发现了几百条新的运河。他们认为,整个火星表面运河密布,像蜘蛛网一样。洛韦尔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先后写成了三本书:

《火星》《火星及其运河》《火星——生命的住所》。在这三本广为流传的书中,洛韦尔将观测结果与他的“设想”十分自信地结合在一起,反复宣传这样的观点:火星大气层空气十分稀薄,陆地表面又严重缺水,生物若要生存就需要解决水的问题;火星的极冠是由冰雪组成的,夏季冰雪消融,成为水源;密布火星表面的直线网络不能用自然现象解释,它们必定是火星上的某种智慧生物构筑的灌溉系统,其目的是将极地的水引向干旱的赤道区域;直线条在大陆中央交汇,显示出明确的意图;许多线条交错处的“暗斑”则是绿洲,它们是“火星文明”的一个个中心地带。一个时期以来,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只要承认火星上暗线条的确实存在,洛韦尔的理论就是“令人信服”

的。事实上,他的“火星文明说”的确令人神往,很快便赢得了世人的热情支持。一时之间,数不清的文章、演说,还有大量出版的科学幻想小说,使得“火星人”和“火星文明”变得妇孺皆知。热情支持洛韦尔的人们和受到人们热烈支持的洛韦尔的相互作用,更把事情推向了高潮。头脑发热的洛韦尔后来“越走越远”,他甚至宣称:火星早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有组织的社会”,在这颗“战神之星”(火星在西方是以神话中的战争之神马尔斯来命名的)上,由于文明的发达,早已没有了战争。必须承认,这些实际上拿不出多少根据的臆断,的确非常合乎绝大多数地球人类(他们反思自己的文明,憧憬未来,渴望和平)的胃口。

但是洛韦尔等人的理论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例如,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巴纳德就表示,他看到了火星表面的许多细节,但无法相信“运河”的存在。一些“运河”根本不是直线,通常的描述显得过于夸张。在能将“细节”

看得更清楚的条件下,这些线条实际上很不规则,而且是断开的。希腊的安东尼阿迪用82厘米的望远镜观测,也只是看到形状毫不规则的暗线。而且,随着观测活动的增多,能够发现这样一个观测规律:大气宁静度越好,那些暗线和斑点越是断续,反之,它们就连接、融合在一起。最后,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天文观测家都确信:所谓的“火星运河”是一种眼睛的错觉,它们的存在只“属于想象力过于丰富的人”。

英国科学家蒙德用一个极其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证明“火星运河”的确是人的视错觉。他先在一张大纸上随机地画上许多斑点、圆圈、椭圆、直线、波纹线和不规则的小点,然后让一群小学生坐在不同的位置上临摹。结果,坐在远处的学生往往会画出一系列有规则的直线。

上述反对观点的出现好像冷水浇头,关于“火星人”和“火星文明”的说法逐渐地沉寂了下来。但是,不少人还是感觉到,以纯粹的“视觉错误”否认“火星运河”的存在,也似乎过于轻巧了。为了进一步广泛地研究、考察火星,同时揭开火星“运河”之谜,1964~1977年,美国科学家连续向火星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8个探测器。1971年11月,美国的“水手9号”探测器对火星的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货真价实的照片让一些“火星迷”非常“失望”,因为它们明白无误地显示,这里没有洛韦尔等人所说的“火星人”,也没有所谓“绿洲”和高度发达的“火星文明”的存在。

火星表面是和月球表面几乎一样的,完全干涸,死气沉沉。

然而,“水手9号”在基本否定洛韦尔的同时,也没有让他难堪到底。照片显示,火星表面虽然没有一滴水,但是有许多类似河床的地质构造。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千米,宽达60千米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火星赤道地区,而且“支流”很多,它们几乎全部朝着下坡方向“流去”。

根据一些科学家的分析,只有像水等易流动的液体,才能在火星表面冲刷形成这种“河床”。但这无疑是一些天然河床,绝非“火星人”哪怕“曾经”创造的运河。另外,它们在具体位置和形状上,也都与洛韦尔所描绘的大相径庭。

马上有人对这些河床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1975年,有研究者将火星上的河床分成了三大类:径流河床、流出河床和侵蚀河床;其中的径流河床与地球上的河流十分相似。有人认为,这些径流河床非常令人信服地说明,火星上曾有过能让水在其表面自由流动的条件。而径流河床多出现在古老的环形山地,这就表明它们年代很久远。一些孜孜不倦的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搜集证据、仔细分析后认为,在大约30亿年以前,火星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气候,有比现在更浓密的大气允许水的存在和流动,甚至像地球一样有降水过程补充水源。20世纪90年代以后,“火星探测者”和环火星探测器又发回了大量的照片。科学家们对这些珍贵的资料逐一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发现有一处高出地表约4000米的陡崖,明显是由一系列岩层构成,有岩石崩塌的痕迹;他们还发现一些峡谷底部有干涸的“水塘”和巨型卵石。鉴于这些“被洪水冲刷的痕迹”非常明显,他们认为在38亿年前,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汹涌的洪水。

同样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如果火星上曾经有水有河,或者发过漫无边际的大洪水,这些水后来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火星早期火山活动频繁,并且喷出大量浓厚的原始大气,使得火星表面温暖如春。于是,覆盖两极的白色冰雪“极冠”慢慢融化,形成河水滚滚的壮丽景观。但后来火山活动减少,大气变得稀薄,气候也寒冷干燥,河水便干涸了。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火星失水的原因,大概是因为遭到过卫星的撞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火星在久远的过去,一定有过多于目前“火星—1”“火星—2”的卫星。也许就是原本存在的“火星—3”的那颗卫星,它忽然被火星的引力拉裂;有些碎片散佚于宇宙空间,更多的碎片则纷纷“投靠”火星,“不知轻重”地撞击到火星表面。撞击产生了强烈的高温,不仅融化了岩石、毁灭了植被,而且使得火星大气中的各种气体离子化,从而毁灭了火星上的生命,也毁灭了充足的氧气和水。

另一部分人认为,火星的历史早期,大气层中有厚厚的二氧化碳,也有适合水存在的温度。后来,气候逐渐变暖,类似地球的“温室效应”发生了;但它不属于普通类型的温室效应,是足以导致火星气候发生根本改变的恶性循环,这样,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水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同类推荐
  •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活的个个领域,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现代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科学技术产品会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更多的还只是初识而已!比如:数字化虚拟人、科学考察船、宇宙飞船、新概念武器、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等。本书对这些新兴领域的科技成果做了一一的展示,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还丰富和方便了大家的生活。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节肢动物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节肢动物

    本书从各个角度对种类繁多的节肢动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更全面地了解这种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汇集了众多的成语,详细地讲解了其释义及相关出处,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恐龙谜团

    恐龙谜团

    为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天下谜团,普及科学知识,大华文苑根据中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破译天下谜团》丛书。本套图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练、文章短小、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这本《恐龙谜团》就是该套丛书之一。恐龙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它们是中生代的主宰者。恐龙种类繁多,它们充分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远古生命世界。翻开《恐龙谜团》一书,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并揭开恐龙的神秘面纱。
  • 小学生枕边书——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

    小学生枕边书——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

    学生时代是个需要故事的时代,小学生尤其是这样。一个个不同时空、不同事物、不同经历、不同结果所组织而成的美好故事,像阵清风吹过,不经意间,触动孩子们的心弦,让智慧和真理在眨眼间变成一个个小精灵。也许他们读故事时手舞足蹈、泪流满面、眉头紧锁……的表情,在比面对家长或老师们诵经似的讲教时要来得真实、有效。
热门推荐
  • 斗纹师

    斗纹师

    我欲问鼎天下,试问谁与争锋。少年洛尘因家族纷争身陷奴隶场,父亲生死不明,仇人却如日中天。命运之轮就此转动,是逆来顺受,苟延残喘。还是以眼还眼,问鼎天下。四域之中我为主,万物之上我即天。
  • 风启录

    风启录

    人世间最毒的不是毒药,是人心人世间最恐怖的生物不是龙也不是魔鬼,是人
  • 二线生活

    二线生活

    退休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面对退休,人们心态不一,行动各异。有的坦然面对,随遇而安;有的积极接受,发挥余热;有的则是闻退色变,难以承受。感到空虚无聊,整日愁眉苦脸;还有的留恋“台上”生活,难耐“下台”后的寂寞。退居二线,这是客观规律。但退二线或退休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转折点;不是再没有事可干,而是有许多事情可做;不是陷入孤独、寂寞的境地,而是进入了新的生活氛围。退居二线了,我们可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玩玩文字游戏、打打电脑游戏、做做老年游戏,再回头看看如游戏的人生,好不快哉。该忘记的坚决忘记,包括不愉快的人和事,该记住的一定要记住,包括愉快的人和事。
  • 御览诗

    御览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雁空鸣

    雁空鸣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 豆腐御姐

    豆腐御姐

    花季少女一朝穿越成寡妇,自强、自立开起豆腐店,本份赚钱过日子,却不料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无时了,情感之路亦曲折离奇。本店的豆腐你想吃就吃,只要付钱即可;如果想吃老娘的豆腐,那就不客气了,让你磕掉牙齿,变五花脸,掉进阴沟吃豆腐渣。。。本书轻松、搞笑、小虐,女方很强,男主很酷,配角很萌。新书上传,更新稳定,有你好看,望亲们多多支持,小生这厢有礼了。。。。。。
  • 猫咪校草护校花

    猫咪校草护校花

    校花学霸偶遇呆萌猫咪,校草屡次骚扰校花,猫猫化人保卫校花主人,猫咪会和校花发生什么?
  • 量子鬼怪

    量子鬼怪

    学生关耳误入量子科学家的居所,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一步步走进了光怪陆离的鬼怪世界
  • 星期六童话

    星期六童话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精品畅销书系:星期六童话》是当今童书出版的一种高品质制作,可谓“文、音、图”三杰,可读性、可听性、可赏性兼具。美文、美读、美绘的有机融合,将一流儿童文学的生动气象与艺术风韵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小读者在阅读图书的同时,倾听原文的优美诵读,欣赏书中的精美插图,这是一种何等惬意的精神享受!《星期六童话》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完整地呈现了梅子涵早期、中期、近期作品创作的整体面貌。
  • 帝王绝宠,琏瑶传

    帝王绝宠,琏瑶传

    『帝王绝宠』翡琏瑶vs帝钰瑯御传后宫,从萝莉蜕变皇后,懵懂无知到玩转生杀大全。入宫深得皇帝心,宠上天。贵妃相助,霍莨媛成了皇贵妃;姐妹情深,顾纤岚成了侧皇后;颜妃设计;白菱赐死……看巫族女王转世,御传后宫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