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10500000009

第9章 陆战篇(3)

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战。

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辆坦克,双方在15平方千米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千米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千米,加之德军战线狭长,500—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

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100辆“虎”式坦克。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战局,使南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高科技打低水平战争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热点地区——中东,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从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落下帷幕,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局部战争。它不仅使两伊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还殃及海湾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稳定,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伊拉克和伊朗均为海湾地区强国,但长期存在民族宿怨和边界争端,曾多次为阿拉伯河下游地区的归属问题兵戎相见。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全国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极力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这便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

战前,伊拉克总兵力24.2万人,另有民兵约10万人;伊朗总兵力24万人,另有革命卫队约9万人。伊朗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国际处境孤立;武器装备不足,军队几经清洗,军队与革命卫队之间不够协调,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伊拉克在经济上有阿拉伯富国做后盾,武器装备供应充足,然而其国土只有伊朗的1/4多一些,人口约为其1/3,兵源严重短缺。

1980年9月22日拂晓,为夺取有争议的边境领土,攻占伊朗南部阿拉伯人聚居的阿巴丹等重要经济地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打击”的命令。接着,伊拉克出动大批作战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

23日凌晨3时,伊拉克的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1200余辆坦克,越过边境,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境内大举推进。

经过一周的激战,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约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边境全部哨所,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600千米、宽20千米的狭长地带,深入伊朗境内10—30千米,南部战线最长入侵纵深达90千米。

面对伊拉克咄咄逼人的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等目标进行了报复性轰炸。地面部队调整了部署,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开始全面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

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将其收复。6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从伊朗撤军。

伊朗拒绝伊拉克的停火建议,不给伊拉克以喘息之机,1982年7月13日晚,出动10万兵力发起“斋月”战役,突破伊拉克防线,深入到伊拉克境内20余千米。伊拉克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动用10万兵力进行反击,对进攻的伊朗军队进行围歼,挫败了伊朗军队的攻势。此后,双方你来我往,战争进入僵持状态。

1984年2月,伊朗不顾伊拉克的停战要求和国际调停继续进攻,企图迫使萨达姆下台。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的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发起主动出击,多次使用化学武器,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趋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

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伊朗对科威特进一步施加压力,仅1987年的头4个月,袭击出入科威特港口的船只就达16艘。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

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但由于两伊积怨甚久,在停火问题上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导弹袭城战”。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攻势,并于18日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2年之久的法奥地区。

伊拉克收复法奥地区,拔掉了伊朗赖以进攻伊拉克南部地区的重要据点,是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战役性胜利,成为“两伊战争的转折点”。

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4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第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的监督下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两伊战争在被称为“石油宝库”的海湾腹地进行。由于旷日持久、规模浩大,致使两伊双方都蒙受了重大损失。伊朗伤亡100多万人,被俘3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伤亡40多万人,被俘5万多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约5400亿美元。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在客观上削弱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的追求,引起了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致很快忘记战争教训,停火2年后贸然入侵科威特,酿成了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两伊战争是双方大量使用先进或较先进武器的现代局部战争。战争爆发前,两伊不惜巨资购置了大批先进武器设备。战争爆发后,双方更是不惜血本,向美、苏等国进口武器。在战争中,双方频繁使用先进飞机实施狂轰滥炸。然而,由于两国军队训练水平低,人员素质、指挥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先进武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那些价值昂贵、数量有限的地基战术导弹,往往被用于袭击普通城镇,没能在战场上充分发挥其战斗威力。因此,西方一些军事评论家称这次战争为“现代化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

两伊战争给世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任何富有的国家,都承受不起一场拼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战争,巨额资金虽然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但买不来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现代科技下的阿拉曼战役

著名的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役的转折点,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曾高度称赞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它实际上标志着命运的关键性的转折,我们可以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而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阿拉曼战役确实使“不列颠交上了好运”。

北非战事是最先由墨索里尼一手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横扫欧洲。早就对英法北非殖民地垂涎三尺的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眼见法国战败,英国忙于保护本土,遂趁火打劫,于1940年9月派意军24万进攻埃及,企图消灭在埃及的5万英军。孰料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两军对阵竟被英军杀得损兵折将,仅俘虏就让英军抓了13万人。不得已,墨索里尼只好向希特勒求援。见法西斯盟友让英国人打得头破血流,希特勒自然不能无动于衷,遂于1941年2月派得力干将隆美尔率领经过沙漠战训练的“非洲军团”赴北非参战。隆美尔被誉为“上帝赐予第三帝国的战将”,对坦克战很有研究,茫茫的北非沙漠正是他施展才能的理想战场。隆美尔的部队一抵达北非就连出狠招,将英军打得丢盔卸甲,占领英国在北非的重要军事据点托卜鲁克,并一直推进到埃及境内的阿拉曼地区,使英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的地位危在旦夕。

消息传至伦敦,英国一片混乱。英国中东地区的总司令奥金莱克自然成了众矢之的,最终丢官去职。英国军方也因连战皆败而处于难堪的境地。丘吉尔本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那称雄于世的如簧之舌如今也抵挡不住来自各方舆论的强烈指责,恨得丘吉尔将从不离手的雪茄掷之于地,擂桌大叫:“隆美尔!

隆美尔!——别的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打败他就行!”

大英帝国的全面惨败,使一贯骄傲的英国人在感情上已经受不了,希望能有一点胜利的曙光出现;丘吉尔在和罗斯福的较劲中,渐处下风,他个人也迫切需要某种成功所带来的转机,尤其需要在中东的成功。总之,无论从哪方面讲,英国都需要一次“罗马式”的胜利。

时势造就英雄,历史把重任压到了蒙哥马利的肩上,在此之前并不出名的蒙哥马利凭此一战奠定了其“二战”名将的基础。丘吉尔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这位绰号“猴子”的将军能用他的智慧制服隆美尔这只狡猾的“狐狸”。后来的事实证明,蒙哥马利正是那种福将,他果真给英国带来了人们企盼已久的福音。

大战的烟尘掩盖不了双方准备决战前忙碌的身影,蒙哥马利明白这一次战争必须取胜,大英帝国已经再也输不起了。而这个时候,隆美尔却从未有过像现在这样的被动。经过连续数月猛攻猛打的德意军队已如强弩之末,由于希特勒此时正忙于苏德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顾不上增援北非。与英美源源不断的补给相比,德意北非部队在托卜鲁克战役之后几乎没有得到什么补充。从表面上看,德意方面与英军方面各为12个师,但在部队实力上相差悬殊。英军每个师经过补充都齐装满员,12个师拥有23万人;而德意方面的每个师仅有6000来人,12个师才8万人。武器装备方面:蒙哥马利拥有1440辆坦克,其中包括美国提供的新式“谢尔曼”重型坦克300辆;而隆美尔仅有260辆德国坦克和280辆意大利老式坦克。另外,长期跋涉征战的疲劳,沙漠的烈日风沙和缺水的干渴,使本来就不满员的德意军队内部还充斥着大量的病号。

形势看来不错,大英帝国在背运多时以后开始交上了好运,蒙哥马利决定利用这次好运的机会对德国人大打出手。1942年10月23日21时40分,英军在月光下以猛烈的炮击为先导,发起了阿拉曼战役。冰雹似的炮弹带着曳光划破了埃及西部沙漠的寂静,映红了天空。20分钟后,英军炮火已重创了敌军炮群。30分钟后,英第8集团军全面发起进攻。一切都按蒙哥马利的计划进行。

在沙漠航空队有力的支援下,英军重创了隆美尔的主力装甲师。11月3日下午,隆美尔不顾希特勒不允许撤退的多次命令,率部全线撤退。

阿拉曼战役是德意法西斯军队在非洲失败的开始,也是盟军在这个地区赢得的最有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意军队阵亡万余人,伤1.5万人,被俘3万多人,共计损失5.5万多人。战后,蒙哥马利的参谋长德·甘冈评价说:“从这里开始,表明不列颠交上好运了。”在丘吉尔和所有英国人的心中,它也代表着命运的转机,英国确实值得为此鸣钟庆贺。

同类推荐
  • 破译自然密码:地下的秘密

    破译自然密码:地下的秘密

    黑暗幽深的溶洞、怪兽巨嘴般的天坑、奇险绝伦的大峡谷……不为人知的地下,有多少人类未解之谜?你见过萤光闪闪的荧火洞、长满水晶的地水晶洞、深不见底的无底洞吗?本书将带你一起体验下天坑的惊魂一刻,领略鲜为人知的坑底世界。
  • 给孩子一颗自励的心

    给孩子一颗自励的心

    本书就是为青少年提供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一个文本,其中那些成功人士的远大理想和为人类献身的精神,以及他们毫不畏惧、敢于挑战的勇气,战胜困厄的气概,感人至深。希望青少年朋友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吸收其中的养料,为自己的成长树立起一个个坐标。
  • 魔鬼辞典

    魔鬼辞典

    本书作者对通行的人名、地名的翻译进行了一次颠覆,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译法,让除了只代表人和地点之外再无意义的音译加上译者所附丽的文化价值意味,把这些译名变得滑稽可笑,幽默好玩。
  • 诲人不倦(中华美德)

    诲人不倦(中华美德)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其实,“诲人不倦”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世代家长教子的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诲人不倦的人和事,如“孟母三迁为育儿”、“曾国藩勤俭治家”等等,使我们深深感到,无论是育人,还是教子,或是治家,都必须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只有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为后代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正确运用诲人不倦的方法教育新人与安排好家庭生活,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好的继承和创新。
  •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励志故事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励志故事

    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故事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这些著名故事,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青少年只要带着有趣的欣赏的心态阅读这些美丽的故事,便非常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维和修养,便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生活,并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才能。
热门推荐
  • 两个王爷一个妃

    两个王爷一个妃

    晴天大霹雳,我的御赐夫君居然逃婚!可恼,人家可是宰相的独生爱女,长相貌美,聪敏可爱,不过就是身材丰腴一点点,脾气坏一点点,说话狂妄一点点,名声狼藉那么一点点,他有必要逃婚吗?不行,我可不能受这等侮辱,定把那个讨厌的家伙抓回来,来个五马分尸!
  • 妖禁

    妖禁

    出品,绝属精品!小爷就是一个混混,上天待我不薄,竟然中了一千万,在游艇上泡MM竟然掉入海中,却被那头该死的妖龙把小爷给整到异世界去了。小爷天赋强悍,嚣张邪魅,只要是男人,看不顺眼就扁他。小爷并不是个正人君子,打不过自然得跑。美女么,全被少爷的妖异魅力吸引,围绕身旁。
  • 回到三国当土豪

    回到三国当土豪

    一矮穷挫大学生刘仁,边考古边泡妞在深山寻宝,结果穿越到自己前世,摇身一变成为三国汉室宗亲刘虞之子,弄弄小发明赚钱,打倒汉末豪强,成为一代有钱有粮有地的大土豪:南阳袁公路歇斯里底怒吼:“男人莫装逼,装逼遭雷劈,你确定是在说我?”“张纯莫装纯,装纯遭人轮,啥叫装纯?”渔阳张纯临死前不解地问道。西凉董卓舔着大刀说道,“拿下洛阳,金银财宝是众将士们的,皇帝和嫔妃宫女都是我的。”渤海袁绍:“某乃四世三公,左颜良,右文丑,你敢跟我抢地盘,问我兄弟答应不?”“你们为何这么叼?”吕布仰天长啸。涿郡刘玄德四处驰援却无人肯让地盘,疑惑道:“难道我不是诸侯请来的救兵么,不肯让地盘给我就算了,怎么连路费都不给呢?”孙伯符道哀声叹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盟友。”
  • 虎皮腰牌

    虎皮腰牌

    这是一本纯粹的武侠,武为载体,侠为精髓。虎皮腰牌,一件当世不二英雄才能拥有的神物,却被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无意间获得。然而,这件神物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名利和运气,不久之后他的父母就被神秘黑衣人所杀害,这少年从此走上了漫漫寻仇路……玄宗皇帝李隆基的朝堂上暗流涌动;大唐域外的异族势力蠢蠢欲发;武林中的几大势力勾心斗角……盛唐之下,异动势力逐步现形。而那少年却发现,这些似乎都与父母的被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许才是那虎皮腰牌的真正意义。
  • 拒绝隐喻

    拒绝隐喻

    棕皮手记·1982~1989.当代最需要的是“大乘”诗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正直、诚实、善良、爱、人格受到普通人的尊重。不仅仅只征服年轻的一代,而且要征服那些较为世故的人群。不朽之作是没有“代沟”的。从整体把握世界。世间一切皆诗。一阴一阳谓之道。无为无所不为。大巧若拙。大音稀声。
  • 占川为王

    占川为王

    我只喜欢你,我只想占有你。不定时更新。愿看文的每一个你喜乐安康。
  • 老公是男神

    老公是男神

    顾娟上高中的时候,还没有男神这个词,只有男神经病。沈云川早早的就走在时尚最前沿,九分裤,光脚穿运动鞋。那时也没屌丝这个词。只有呆逼。当时在顾娟心里,沈云川就是个呆逼,直到出现屌丝这个词,顾娟发现用来形容沈云川最合适不过。殊不知昔日的同窗呆逼沈云川已经进化成男神。
  • 独家暖婚

    独家暖婚

    相恋四年,为爱顶罪锒铛入狱,裴冉做梦也没想到,她牺牲两年大好青春去坐牢顶罪,换来的竟是男友花天酒地坐拥她人的一朝背叛!他——阎卓朗是人见人惧的商界阎罗,阴晴不定,喜怒无常,却偏偏阴差阳错的把她“捡”回了家,买新衣,吃大餐,住别墅,悉心照顾!正当裴冉沦陷在阎卓朗的温柔漩涡中时,却发现她不过是他布局之中的一块“挡箭牌”而已!在他温柔的陷阱中,清醒之后她发现他心中的那个人,从来不是她!此刻她又该何去何从?
  • 这个霸道的总裁竟然是我的鬼夫

    这个霸道的总裁竟然是我的鬼夫

    半个月了,今年的今天我刚好十八周岁,那个从小跟着我的感觉竟然也消失了,不,不是消失,是他!他出现了,他说说他是我的夫君?!“什么夫不夫君,我今年才18周岁诶,更何况现在是21世纪不都应该是叫老公么?”“那你叫我一声老公给我听一听”
  • 霸情:龙少,你太黑

    霸情:龙少,你太黑

    她的人生就像一部传奇,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不可能。在龙欧,她是聪慧过人的秘书;龙鹰堂,她是魅惑多变的使者。这一切,都因为一个男人,她的少主龙遇天!为了自由,为了从此平凡,为了跟相知相惜的恋人在一起,她答应用十年五千万与他对弈。可是谁来告诉她,这场对弈的胜负?龙遇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没想到他的对手竟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小猫!他只是无情,而她却是无心,对自己无心!他会告诉她,这不是对弈,是情弈!———————“求你,救我!”“记住,从此刻起,你欠我一条命!”“少主,求你救他!”“你拿什么来换?”“少主!”“你该叫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