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125型坦克:这也是一种专供外销的改进型号。主要改进内容是换装了1门125mm滑膛坦克炮;加装有简易火控系统、简易热像仪和双向稳定装置;将原来59式的铸造炮塔改为焊接炮塔;换装1台537kw的发动机,大幅提高了机动性能。
(8)59—域A扫雷坦克:它是59式坦克的变型车,在车前部安装有挖掘式扫雷器,可扫除两车辙间的触发式反坦克地雷,战时可在雷区为其他坦克开辟通路。59—域A扫雷坦克适用于在一、二、三级较平坦的可耕地或生荒地上进行扫雷作业。
(9)73式中型坦克抢救车:它也是59式坦克的一种变型车,不过它取消了59式坦克的炮塔,只采用了59式坦克的底盘,在其上安装了绞盘、吊车、驻锄等抢救装置。该车可用于对战场上战伤或淤陷的坦克装甲车辆进行拖救,此外还可完成其他有关的训练和技术保障任务。
2.69式中型坦克的改进
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开始投入正式生产。但部队在经过对装备的100辆69式使用后发现问题一大堆,所以又全部退回,69式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部队又呼吁对69式坦克进行改进。于是,617厂科技人员从提高其战技指标着眼,不断进行改进型和变型车研制。先后推出了69—玉、69—域、69—芋型中型坦克,69—域B、69—域C、69—域C1型指挥坦克,WZ653坦克抢救车,PGZ88式双管37mm自行高炮,84式坦克架桥车等一系列改型和变型车。现将主要改进型号介绍如下。
(1)69—玉型坦克:该型坦克主要是针对装备部队的69式坦克进行换炮为主的改装。1984年12月20日,解放军总部机关下达了改装的主要战技术要求。
1985年底改装出两辆样车;1988年8月,两辆样车送交军方进行定型试验;同年12月28日,军方基本完成定型试验。69—玉的主要改进之处是用59式坦克的100mm线膛炮代替了69式坦克的100mm滑膛炮,并在身管上增装了热护套;加装了TSFCS型光电注入式简易火控系统,它由TLR1A型坦克激光测距仪、TGS—A型坦克炮瞄准镜以及BC型弹道计算机等组成,可大幅提高坦克炮的射击精度;加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热烟幕系统、屏护栅栏、侧裙板;车体涂有三色迷彩;用CWT—167型坦克电台和CYY—168车内通话器取代原来的A—220A坦克电台和A—221A车内通话器。但是69—玉最终并没有装备装甲兵部队,其中的原因现在虽然还不清楚,但估计主要是因为性能与世界先进坦克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100mm线膛炮威力不足,难以对付世界先进主战坦克;而且改进时间过长,中间战技术指标又数次修改,等完成改装时,更好的79式坦克和88式坦克都已经定型,69—玉的改进反而没有了多大意义。
(2)69—域型坦克:这是中国专为外贸而改进的69式坦克型号(中国坦克型号中,一般带域的都是外贸型号)。在80年代初,五机部应邀组团出访时,就军品贸易和有关外商进行了谈判,并签订了69—域的出口订单。根据合同,617厂在1981年接到任务后,应用国内已取得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对69式进行了高效率的多项重大改进。据统计,69—域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共改进12个项目526项零部件。1981年完成设计并当年投入生产,1982年通过设计鉴定。
与69式坦克比较,69—域式的改进重点是提高火力系统和防护系统的性能,其主要改进项目是:
(1)把100mm滑膛炮改为有40条膛线数的100mm线膛炮,火炮全重1970kg,身管长5.35m,前端装有抽气装置,最大后坐力312kn,有效射程700—1200m。配用的弹种除钨头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外,还增加了旋转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炮弹布置为两个弹架油箱内20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11发,战斗室左侧装甲板上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上固定4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炮塔右侧壁处2发。
(2)安装了坦克自动装表式简易火控系统。该系统包括TLRLA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作用距离300—3000m)、BCLA弹道计算机、TGSA坦克炮瞄准镜和双向稳定器四个部分组成。自动装表时,弹道计算机根据激光测距仪所测距离和选定弹种,自动解算出火炮射角,控制步进电机,通过传动机构自动装定表尺,同时火炮通过稳定器实现自动俯仰。除自动方式外,还保留了手动方式以应不时之需。
(3)发动机改为12150L7BW型柴油机,额定功率仍为426.6kw。该发动机配五速机械式变箱,同时发动机还改进了喷油泵驱动连接盘,能在冬、夏季调整供油量提前角。采用空气式电启动,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
(4)主离合器操纵与转向操纵设有液压助力装置,有效地减轻了乘员的工作强度。
(5)采用新型CWT—167型坦克电台和CYY—168型车内通话器,最大通信距离为25km。
(6)车上增设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
(7)车体行动部分增设了侧裙板,侧裙板的上面采用铰接,便于保养时接触履带和悬挂。
(8)车上增装了热烟幕装置,必要时可往坦克的排气系统内喷入燃料施放热烟幕。
(9)坦克上涂有防红外涂层。
(10)加装了发动机机油压力失压报警装置、摩托小时计和可快速开启的安全门。
(11)发动机冷却系统进行了改进。
(12)为主离合器和转向机增加了摩擦片。
3.69—域的战技术性能指标
战斗全重36.7吨,乘员4人,车长6.24m,车宽3.3m,车高2.4m,武器为1门100mm线膛炮(备弹44发)、1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发)、1挺7.62mm并列机枪和1挺7.62mm航向机枪(共备弹3000发)、发动机功率为426.6kw,最大公路速度50km/h,平均公路速度32—35km/h,最大公路行程440km,装甲厚度为车体前装甲97mm、车体顶部及舱盖20mm、炮塔前装甲203mm,最大爬坡度为32毅,最大侧倾坡度为30毅,越壕宽2.7m,过垂直墙高0.8m,涉水深1.4m。
(1)69—域A型坦克:该型坦克的产品代号是BW121A,它是617厂根据外商合同于1982年在69—域主战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主要是增设了全套三防系统;增加了带方位指示器的炮塔方向机;在炮塔两侧和后部加装了屏护栅栏;同时对压气机、烟幕、夜瞄等系统也做了改进。
(2)69—域B/C/C1指挥坦克:与69—域A配套使用的指挥坦克。主要改进是加装了1部CWT—167电台。但这几种指挥坦克也有一些区别,其中69—域B在车尾装有1台发电机组,用于在静止时给电台供电;69—域C1的两台坦克电台共用1根8099型宽带天线。
(3)69—域AP:出口巴基斯坦的69—域外贸型坦克。
(4)69—域M型坦克: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1H,是在69—域主战坦克的基础上对火力、火控系统进行改装而成的坦克,最大的变化是换装了带有热护套的105mm线膛炮,从而大幅提高了火力。此外,69—域M在车体首上甲板、炮塔正面和两侧裙板前部装上了附加装甲,提高了防护性。该型坦克于1988年8月开始设计,1989年8月生产出整车并通过鉴定,证明其设计合理,工艺稳定,性能良好。1989年到1990年3月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5)69—域MP型坦克: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1J,是在69—域M坦克基础上又进行9项改进而成的外贸型坦克。该车于1989年7月开始设计,年底生产出5台整车,1990年初通过鉴定,1990年底投入批量生产。该坦克结构紧凑,配置合理,符合改装要求。其最大改进是将红外夜视器材换为被动微光夜视器材,极大地提高了夜战能力。
(6)69—域MA型坦克: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1K,是在69—域A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外贸型坦克,主要是用双向装表火控系统取代了69—域A上的自动装表火控系统,使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对固定目标不大于7秒,对运动目标不大于10秒。该坦克从1992年4月开始研制,同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
(7)69—域MB型坦克: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1KZ,是与69—域MA配套使用的指挥坦克。与69—域MA的主要区别是该型坦克加装了1部CWT—176电台。
(8)69—120型坦克:该坦克最早是中国在2003年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提出的外贸型坦克改装方案,主要是为69式坦克换装120mm滑膛炮,但是该坦克的具体战技术指标目前还不清楚。
(9)653抢救牵引车:以69—域式坦克底盘为基础改装设计而成的一种变型车,主要用于对战斗损伤、淤陷以及失去自行能力的主战坦克实施抢救、牵引后送以及战地现场换件修理。也用于平时训练中完成类似的技术保障任务。
另外,还可以为主战坦克或其他战斗车辆构筑掩体和开辟通路。车上装有静液驱动的纹盘、起吊装置,推、铲土装置,牵引装置,防护装置和防护武器。该车于1970年开始设计,1972年大部分图纸设计完毕,中间曾因“文化大革命”
干扰,一度中断研究。1975年重新组织设计,1978年完成2台样车,1980年通过设计审查报告。1981年,又对遗留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和补充定型试验,1983年设计定型。该车机动性能好,抢救与拖曳作业效能高,适于野战条件下使用和夜间作业。1985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84式坦克抢救车:产品代号为WZ—653A,主要用途与653抢救牵引车相同。该车1985年通过鉴定。主要改进之处是增加了定向爆破装置,以解决冻土作业问题;提高液压系统压力,解决绞盘在坡上制动问题;另外增加操纵挂挡机构和防弹镜、备份柴油箱等,性能有一定提高。
(11)84式坦克架桥车:该车由617厂与装甲兵技术研究所一起研制,产品代号为WZ621,1981年定型生产。该车由桥梁、架设机构、作业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及坦克底盘车组成。架桥时采用两个半桥箱式结构,通过连桥机,将两个半桥连成一个整桥。主要供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在反坦克壕沟、弹坑、岸壁、沟渠和较窄的河流上架桥,以保障坦克和车辆通过。此外,该车也可以用于加强公路桥或加固被破坏的桥。84式坦克架桥车的总体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引进西方技术的79式主战坦克
7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69—域M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同时吸收了59—域部分改进项目发展而来的新型坦克,也被称为69—芋式主战坦克。该型坦克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改进国产坦克的首次尝试。
79式坦克上共引进国外3项新技术,同时增加国内42项新技术。
69—芋式(79式)坦克于1981年改装成功初样车,1983年生产2台正式样车,随后进行了各种性能试验,如道路行驶试验、激光测距仪性能试验、实弹射击试验、电磁干扰试验和夜视视距摸底试验等。此外,按照装甲兵的要求,69—芋式坦克还进行了行程1000km的冬、夏季环境试验。整个试验证明该坦克达到了战技术指标要求,1984年进行首批生产。同年10月1日,69—芋式参加了国庆35周年大阅兵。1986年1月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79式中型坦克”。与69式相比,79式主战坦克在火力、火控系统、特种防护、通信、防二次杀伤效应等方面均有重大提高,使用方便性和零件耐久性也有显著改善,其中某些项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79式坦克的总体布置与59—域式、69—域式坦克基本相同。其主要改进项目如下。
火炮改为带热护套的105mm线膛炮,配用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其中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在常规距离上击穿较大厚度的均质或复合装甲。身管上装有由薄铝板、硅橡胶带及卡箍组成的热护套,可减小阳光照射引起的身管弯曲,提高火炮命中率。此外,火炮还备有炮口校炮镜。
79式坦克的火控系统为带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的TSFCS型简易火控系统,系统反应时间不超过10秒。这种火控系统可用于昼间或夜间短停对运动目标精确瞄准射击,在1000m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达80%以上。79式坦克的夜视器材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它用二代被动微光夜视器材取代了69式坦克的红外夜视器材,如炮长配装了微光夜视瞄准镜,车长配装了微光夜视观察镜,驾驶员配装了微光夜视仪,从而大幅提高了坦克的夜战能力。
在防护方面,79式坦克仍以装甲防护为主,但加装了带滤毒罐和增压风扇的集体三防系统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集体三防系统的探测警报器探测到伽马射线或化学毒剂时,能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自动关闭坦克上的所有门窗,增压风扇开始工作,使车内形成超压,阻止污染空气进入车内。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能够在10毫秒内探测出火源,并能在60毫秒内扑灭火点,避免“二次杀伤效应”发生。
79式的发动机为更加先进的12150L—7BW型柴油机,额定功率426.6kw,额定转速2000r/min。此外,79式坦克还装有热烟幕系统、侧裙板等。
79式坦克的主要战技术性能指标:战斗全重37—37.5吨,乘员4人,车全长9.22m(炮向前),车宽3.27m(不带裙板),车高2.40m(至炮塔顶),武器系统为1门105mm线膛炮(备弹44发)、1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发)、1挺7.62mm并列机枪和1挺7.62mm航向机枪(共备弹2250发),最大公路速度50km/h,平均公路速度32—35km/h,最大公路行程360—400km,最大爬坡度为32毅,最大侧倾坡度为30毅,越壕宽2.7m,过垂直墙高0.8m,涉水深1.4m,潜渡深5m。
7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坦克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为后续更先进的主战坦克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