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62000000002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10月)(1)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走过90多年的历程。在这90多年中,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史上被称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波澜壮阔的。这场伟大的革命,为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辛亥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对中国采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二十世纪初期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的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革命纲领的制定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不顾属于战胜国一方的中国的权益,规定战败的德国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地开始了。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在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下,这场风暴一度转入低潮。

五四运动突破青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方各形成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北方是北京,南方是上海。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达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在上海,陈独秀等于1920年5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受在广州的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却已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二大通过的决议案提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旗帜鲜明地展示了党的先进性。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

二大选举由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五名委员和三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

3、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三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会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虽然国民党内部情况相当复杂,但它已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一股向着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的同时,一股反革命逆流也逐渐显现出来。国民党内部的左右派进一步分化,国共关系逐步复杂化。中国革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给予回答。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是,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但对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大会没有作出具体回答,对建立政权和武装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认识。

四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党的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国民革命的呼声在全国各地更加高涨。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伴随着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因在创建黄埔军校和统一广东根据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谋取主管军事的权力,其影响和地位已大大增强。他开始加强对共产党的限制,反共面目越来越明显。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1、北伐战争的胜利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7月9日,正式出师北伐。在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11月间,国民军联军已控制陕西、甘肃等省。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已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也已控制西北地区,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

北伐战争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在北伐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仍能集中力量共同对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作战中舍生忘死,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成为赢得“铁军”称号的第四军中英勇善战的一支部队。共产党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使北伐军的许多指战员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和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共产党人还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使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直接支援。此外,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农民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把统治几千年的封建特权和土豪劣绅打得落花流水,真正做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的局面。

2、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发动反革命政变。随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也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广东一地,被捕杀者就达2000多人。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国内政局迅速逆转。除以张作霖为首的北京政府外,蒋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另行成立“国民政府”,以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立。这就在全国形成了北京、南京和武汉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这时的武汉政府基本上还是革命的政府,直接管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中共中央迁到武汉后,继续同在武汉的国民党人合作。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0多人,代表党员57967人。

党的五大第一次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并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为总书记。五大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未能解决全党坚强有力的领导问题,自然无法遏制愈来愈恶化的局势。

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这个政权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此,同北洋军阀一样,它仍然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在这样的政权统治下,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首先必须直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然而,这时的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与此同时,工农运动走向低沉,相当多的中间人士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事实表明: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

但是,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断然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为彻底清算并纠正党在过去工作中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方针,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和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的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组织武装起义。

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10月初,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同当地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同类推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编,分别为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等。
  •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 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该书由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邵克文作序,甘肃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赵宝红担任责任编辑,全书40万字,共分三部分,即“发展点滴”、“项目点滴”、“改革点滴”。
  • 寒冰访罗明

    寒冰访罗明

    本书作者以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情缘,更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一些交往细节的回忆和当时国际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罗关系史。
  • “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因为农业是一种产业,是农民从事的职业;农村是农民聚居生产生活的社区。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才能顺利解决。
热门推荐
  • 冷酷霸宠:明星娇妻带球跑

    冷酷霸宠:明星娇妻带球跑

    仅仅一部戏就一炮而红家喻户晓,本是上天宠儿的梁有晴因为拒绝公司高层的潜规则被无限期雪藏。不死心的高层竟然试图灌醉她强占她,她误打误撞碰上了命中的救星宋嘉禾。一个是有钱有势的冷酷总裁宋嘉禾,某天深夜,她满身是血挡在他的车前,求求你救救我。他一向不是爱管闲事的人,一纸契约,做我的女人5年,我就帮你摆平一切。一个是备受瞩目的著名影帝林书言,他说他那么伤害你,你为什么还要跟他在一起,让我照顾你吧,我会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个。我只恨这辈子没早点遇见你。梁有晴气急败坏:宋嘉禾让你帮我挠痒痒你在摸哪里啊,混蛋。宋嘉禾不搭理她,继续上下其手:让你跑,我让你跑,还跑吗?
  • 克丽丝汀的一生(下)——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克丽丝汀的一生(下)——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邪王宠妃:逆天炼丹师

    邪王宠妃:逆天炼丹师

    天才炼丹师穿越到异世居然沦为悲惨试药人!堂堂将军府大小姐,天生废柴一个爹失踪了,娘死了,幼弟只有三岁老天爷,你还能再坑一点吗?看我如何重建将军府,开启幼弟妖孽修炼天赋。没事炼炼丹,数数钱,调教下兽宠,生活不要太惬意!“姑娘,你要对我负责”“凭什么,不就是看光你了吗?这么小气”“好,那姑娘你脱光了让我看回来吧。”“。。。。。。”
  • 性格的奥秘

    性格的奥秘

    什么才是主宰命运的“上帝”?有人说,是才华、机遇和性格,归根结底是性格。性格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的不同结果——可以让我们做事游刃有余,也可以让我们处处碰壁。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先天遗传而来的部分,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格?我们的性格到底好不好?什么样的性格才能有助于我们顺利地度过一生?这些都是本书写作的主旨。
  • 过期男和限量女

    过期男和限量女

    论题:要不要给手机带套?过期男:不要,直接的触感才真实。限量女:要,间接的保护更安全。不要,要,不要,要……评委团:手机,全裸的是艺术,带套的是生活.
  • 无端者

    无端者

    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不知多少年后,在另一个世界,这句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谁又将功成名就呢,是叛逆少年,还是剑术高手,亦或是……最终,还是因为她,他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 嫡女见闻录

    嫡女见闻录

    一觉醒来成了侯府嫡女,她的手上却是一副烂牌。亲爹不喜,后娘冷淡,连屋里的丫鬟都敢对她甩脸子。六小姐顾婉容不由长长叹了一口气,穿越事小,舒坦事大。为了能舒舒服服的活下去,这小小的宅门,以后便是她奋斗的天地。
  • 凡尘三十三

    凡尘三十三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三十三段的凡尘,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生不同滋味的体会,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
  • 石之轩传

    石之轩传

    南北朝末世,一个国无常国、君非常君的动荡时代。时至隋代北周之初,天下尚末一统,乱世尤末终结,花间传人石之轩,带着一身风流自赏傲骨,一份冷漠忧郁笑容,初出江湖,悠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实,“石之轩”三个字,足够了********作者正在考虑是不是让小石多生些丫头,好让读者大大们穿来ps:本书书友群号:七三零二八一八七感谢书友宇文提供
  • 古侠拾遗录

    古侠拾遗录

    《古侠拾遗录》(又名《大汉游侠传》)前两卷,2009年曾在本站发表过。后来,经过七年努力,完成后两卷,并对前两卷全面修改,增补5万字。最后调整为五卷,即:卷一九指赌客;卷二蹇驴书生;卷三当垆女掌柜;卷四轵城盜;卷五墨家鹞子。这不是一般的武打小说,而是游侠题材的历史小说。本书以《史记·游侠列传》作经纬,钩沉补阙,再现剧孟、郭解等古侠群像。将《列传》中,有名有姓、有姓无名者,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弥补了太史公的某些缺憾。本书还原叱咤年代,展示社会细节,描摹芸芸众生。跨度汉初百年,出场人物一百多位。笔法写实,开掘新意,情节跌宕,意境深沉。本书主人公,是侠文化的代表。李白有八首诗写到剧孟。司马迁见过郭解。王安石、秋瑾均写过郭解。欲了解侠之本源者,请看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