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睛窥探人心的心理操纵术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内心的隐秘和冲突,总是会不自觉地通过眼神的变化流露出来。所以说,聪明女人要善于从他人的眼神变化中发现其内心的秘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他人的眼睛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基本情况。一个人所思所想很多时候会通过他的眼神表现出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在人的所以器官中,眼睛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是最丰富多彩的了。很多时候,人们都能通过眼睛了解事物的大致面目。眼睛是人类五官中最敏锐的器官,它的感觉领域占到了所有感觉的70%以上,其他感觉与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以饮食为例,人们吃食物时绝不仅靠味觉,同时会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装食物的器皿等。如果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会产生不安的感觉,无心品尝或胃口大减。相反,如果在一流饭店或餐厅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装食物,并重视灯光的调配,定会增加饮食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视觉在影响人们的食欲。
眼睛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表达出个大概,这是每个人都隐瞒不了的。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三个姐妹,外人只要一接触其中的一位名叫梅杜莎的眼神,便立刻化为石头。这个神话故事寓在说明眼神的威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假如我们忽略了别人的眼神,就无法窥探对方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彻底隐瞒内心的想法,即使有人摆出一副毫无表情的脸孔,但这种刻意的行为并不能维持长久。老年人常说:“听别人讲话,或对别人讲话,要注意对方的眼睛。”有的人交谈时不看对方的眼睛,多数情况下,是胆小、没有信心、怕难为情、畏缩的表现。
当然,如果你一直观察对方的眼睛,不但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也会让自己感觉到视觉疲劳。这里所说的“看眼睛”,并非真的就是眼对眼地盯着看,而是观察对方视线的活动状况。通过了解一个人的视线活动状况,就能大致完成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一个人的视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首先,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一个关键。
其次,对方的视线如何活动,视线刚接触立刻就挪开与视线在自己身上,他的心理状态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视线的方向,即对方是正视还是斜视观察自己的。
第四,视线的集中程度,即是否是专心致志地看自己。
第五,视线的位置,通过对方视线的方位移动,来考察他的内心动向。
此外,观察一个人的“眼神”,可以辨别一个人质量的好坏。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眼神的状况,对于认识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眼神清的人,通常表示此人清纯、澄明、无杂念、端正、开明。眼神浊的人,往往表示此人昏沉、驳杂、粗鲁、庸俗和鄙陋。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通过眼神识别人物的高人。
据说,有一次,曹操派刺客伪装去见刘备,这名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立即下手,而是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他的分析,极其符合刘备的意思。
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辞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打击曹操的势力。”
诸葛亮却慢慢地叹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畏惧,视线低而时时露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他一定是个刺客。”
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刺客此时已经跳墙逃去了。
在瞬息之间,透过眼神的变化,看出一个人的目的和动机,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因为这种智慧是在环境中磨炼和培养出来的。诸葛亮能够看透此人,主要是从他闪烁不定的眼神中发现破绽的。而生活中,常有那些仪表不俗,举止轩昂之辈,想一眼识破他的行径,可能就比较困难了,王莽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而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王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的人物。
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
从眼神上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俊逸,不会是一般的人;眼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也感觉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么,但抓不到把柄,恨恨地同意了他的辞官,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真实地反映他的灵魂,女人要想通过眼睛掌控他人心理,就一定要会看其人的眼神,从眼神的无意反映中,窥出其本心。
从表情窥探人心的心理操纵术
脸部表情是内心活动的写照,通过对别人表情的观察,聪明的女人无疑能窥探其心灵的律动,把握其情绪变化的尺度,了解其行为的心理根源。形象地说,表情是我们观察他人的显示器。
在人类的外部活动中,表情是最能反映心理情绪的表面化动作,中国传统相学中有相面之说,虽不能尽信,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确实可以从他人的面部表情上来判断和推测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拜亚曾经在1973年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让一些人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无动于衷、幸福、悲伤等6种表情,再将录制后的录像带放映给许多人看,请观众猜何种表情代表何种感情。其结果是,观看录像带的这些人,对此6种表情,猜对者平均不到两种。
由上面这个事例看,虽然表情对揭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有可取性,表情相对于语言更能传递一个人的内心动向,但要具备在瞬间勘破人心的能力,看似简单,实属不易。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学会了掩饰内心真实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法在现代商业谈判中屡见不鲜,洽谈业务的双方,一方明明在很高兴地倾听对方的陈述,且不时点头示意,似乎很想与陈述方交易,陈述方也因此对这笔生意充满信心,没想到一方最后却表示:“我明白了,谢谢你,让我考虑一下再说吧。”这无疑给陈述方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所以,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没有经过相当程度的对人们内心活动的研究,是不太容易探视出人心的真面目的。
俗语说“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单凭眼睛的动态就大致可推测一个人的心理。但是,想要抓住一个人性格的主要特征,那就必须以眼睛为中心,仔细观察全部的表情才行。
以下就具体说明凭表情判断性格的诀窍。在几乎所有动物中,人的表情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
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而不容混淆的脸相,即使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人们相见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脸。从这张脸上,大致能反映出年龄、性别、种族烙印,而且通过表情也可以流露出其人的当时情绪变化状况。
当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无论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表达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注视着对方做出的各种表情,正是这种过程,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而又细腻深刻。
在高明的观察者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状况的“海报”。狄德罗在他的《绘画论》一书中说过:“一个人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如下这些“脸语”是比较容易读懂的:蹙眉皱额表示关怀、专注、不满、愤怒或受到挫折等情绪;双眉上扬、双目张大,可能是表现惊奇、惊讶的神情;皱鼻,一般表示不高兴、遇到麻烦、不满,等等。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观察到,它的特点是:嘴角拉向后方,面颊往上,眉毛平舒,眼睛变小。
不愉快的表情,它的特点是: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
当然,表情语言也可以具体化一些,比如:
眉--有心理学家研究,眉毛可有近20多种动态,分别表示不同感情。汉语中常用词语有:“柳眉倒竖”(发怒),“横眉冷对”(轻蔑、敌意),“挤眉弄眼”(戏谑),“低眉顺眼”(顺从)。宋代词人周邦彦有一句词:“一段伤春,都在眉间。”这是因为一个人眉间的肌肉皱纹较为典型地体现出他的焦虑和忧郁,即眉头紧锁,而一旦眉间放开、舒展,则是心情变得轻松明朗的标志。
再比如,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发自内心的感情通常由右脑控制,却具体反映在左脸上;而左脑则专司理智性感情,然后反映在右脸上,因此左脸的表情多为真的,右脸的表情有可能是假的。若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感情,必须强迫自己去观察对方的左脸。
从表情上,能够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春秋时期的淳于髡就是这样一个“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以此言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由此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从面部表情上读透内心所蕴藏的玄机,是识人高手厚积一世,而薄发一时的秘技,而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合唱的“空城计”了。
诸葛亮带领一帮老弱残兵坐守阴平这座空城时,兵强马壮的司马懿父子,率领20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旁若无人地洞开城门,自己端坐在城墙之上,焚香朝天,面色平静,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飘飘然令人有出尘之想。
一场流传千古的双簧戏,由此拉开了帷幕。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谋略上势均力敌的高手,一个在城墙之上,一个在城墙之下,用心机对峙着。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眼就能看穿他虚张声势的空架式,但诸葛亮更知道,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冲突,倘若司马懿击败了诸葛亮,三国鼎立之势不再,司马家族目前羽翼未丰,最后就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精通政治的司马懿当然知道帮刘邦打天下的韩信的下场。诸葛亮的存在,让司马懿有了和曹氏家族周旋的机会,对付诸葛亮,曹氏家族还必须倚重司马懿,诸葛亮一倒,曹氏家族立刻没了后顾之忧,安内是必然之举,那一刻,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静的背后,俩人心中都在波澜起伏,就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心知司马懿不会下手,才敢下这着看似冒险之局,当司马懿的儿子提醒说,诸葛亮在使诈,城中必无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马懿,立即打断他的话,以诸葛亮一生惟谨慎的话,搪塞了过去。机智的司马懿从诸葛亮平静的表情上领悟到,这是诸葛亮用谋略和他合唱的双簧戏,这出戏,非大智大慧的人,绝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从穿着打扮窥探人心的心理操纵术
看人除了会看面相外,衣着也是女性必须要学会看的。而事实上,我们也往往喜欢通过穿着打扮对人进行评判。虽然“人靠衣装,马靠鞍”并不是什么真理,但确实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某个人,在某一个时间,以某一种衣装出现在我们面前,通常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能通过他的衣装看出其性格。
俗话说:“人配衣服,马配鞍。”美国前总统卡特很喜欢穿牛仔装,即使出席白宫会议也一样。而耐人寻味的是,一些黑手党人很喜欢穿蓝色粗条纹西服,因为这种颜色表示安定,这深刻反映出他们本能上寻求安稳生活的要求。
下面是有关穿衣的经验总结:
(1)喜欢穿超越社会时代的衣饰的人,内心就会有优越感。
(2)喜欢穿宽大衣服的人具有强烈的个人欲望。
(3)喜欢打纯色或华丽色调领带的人表示自信和自傲的意识。
(4)喜欢朴素衣服是属顺应社会的人,但是比较缺乏个性。
(5)喜欢整体朴素,但某一部分比较讲究的人,是表面的顺应,内心却有自己的看法的人。
(6)明明知道某一套服装不适合自己,仍拼命追求的人,内心很孤独。
(7)一点都不关心流行服饰的人个性极强,但是可能有自卑感,同时缺乏灵活性。
(8)服装“一天一个样”的人情绪不稳定,有逃避现实的欲望。
(9)服装突然改变的人,心理也会发生大的转变。
最典型的是反映在人们对学生制服和警察制服的态度上。读书的学生都穿着学生制服,就总给人一种“他们是用功的学生”的感觉。由于不是学生的社会上的其他人也可以穿学生服,他们穿上学生服后也会给人留下同样的印象,这就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冒牌的学生。从制服所造成的这些影响来考虑,可以把制服称之为“制服假面具”。
最值得注意的是警察的“制服假面具”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
1978年1月,东京发生了一桩执勤时穿着制服的警察杀害了一名女大学生的事件,这在日本犯罪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一事件中,就非常突出地反映出了“制服假面具”的作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制服就是凶器。警察也是人,他的警察制服裹着的也是个有血有肉、七情六欲俱全的躯体,所以他也能做出枪杀无辜的犯罪行为。可是,一般市民绝对不会怀疑一个穿着警察制服的人是小偷、杀人凶手或其他什么罪犯,因此对穿着警察制服的人非常地信赖。
通过这一事件,人们应该降低对制服的信赖程度。同时也应认清,所谓的制服,容易成为一种假面具。
“人不可貌相”这句俗话是很有道理的,不能仅凭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每个人在想些什么,这完全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即使想的内容是不道德或反社会的,也会因为这些都是仅局限于头脑中的思想,并未真正付诸实际行动而被社会所允许。所以,每个人都有着不必为人所知,也不必求得社会的允许的、独自的内心思想活动。这也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高级动物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