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出一支箭,寂寞在心间
王阳明到了北京,开始接受系统教育。在学校里王明阳属于不安定分子,好事找不到,坏事儿保准有他。生性好动,活泼顽皮,酷爱体育运动,少年都这样。像那种一天死读书,三天憋不出一个屁来,奶奶不疼姥姥不爱,三舅看了踹一脚的孩子,长大了也没啥作为。王阳明除了不学习之外什么都好,经常有奇思异想,问得先生一愣一愣的。
有一次,他很严肃地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很严肃地回答他:“好好读书,像你爹一样,他年考取功名,读书登第是也。”
王阳明道:“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
先生反问:“那么你觉得何谓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认真地说:“做圣贤!”王阳明说的话恰好被状元老爹王华听见了,他十分鄙视儿子:“就你那德行还要做圣贤,你可消停点吧!”懵懂少年王阳明,还不清楚圣贤是什么概念,从父亲揶揄的话里听得出来,圣贤看来没那么容易做。但他觉得没啥了不起,将来长大了,一定朝这个方面努力。有这份心足矣,很多人从小立志如何如何,说得天花乱坠,冠冕堂皇,结果人生如同一坨稀泥,除了糊墙别无他用。成大事者,通常把志向放在心里,融入血液,成为一体,外界条件一旦成熟,自然会迸发而出。
问过先生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被老子调笑,他没在意,很快把这茬儿给忘了,依旧调皮不老实,反而变本加厉,与一群同学玩军事游戏。王华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当年儿子迷恋象棋都给扔水里去了,如今改玩军事游戏,幼稚有过而无不及,不务正业嘛这不!
王华当即呵斥:“家族世代读书为业,你搞这些旁门左道,以后如何是好?”王阳明反问道:“父亲,读书就能混饭吃吗?”王华严肃地说:“那是自然,学而优则仕,名利书里求。看你爹我考中状元做了高官,还不是因为读书之故。”王阳明想了想,又问:“父亲是状元,难道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状元吗?”王华一愣,这个思维好奇特,说了一句无力的话:“想做状元唯有读书。”王阳明说:“看来状元只有一代,不能世袭。也不过如此,我不稀罕。”气得王华直抽,这孩子太狂妄了,状元不做你想做什么?欲为圣贤耶?每当父子闹得不可开交时,竹轩翁都会出来圆场。以他多年教育经验来看,小孙子王阳明不一般,将来一定比儿子强。王华考中状元不假,但他就一水货,思想拘囿,书呆子耳。古今上下,状元无数个,真正成大事彪炳史册的也就那么几个:郭子仪(中兴名将,唐玄宗开元年间武状元)、柳公权(著名书法家,唐宪宗元和三年状元)、吕蒙正(宰相,北宋太宗丁丑科状元)、文天祥(民族英雄,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状元)、谢迁(明代重臣,明成化十一年状元)、李春芳(内阁首辅,明嘉靖二十六年状元)、焦竑(著名思想家,明万历十七年状元)、翁同(光绪帝师,军机大臣,清咸丰六年状元)。王阳明十三岁这年,横遭人生变故,母亲去世了!王阳明母亲郑氏,仅仅在王阳明出生一刻露个脸,一闪而过。然后她站在了幕后,仿佛消失了似的,关于她的事迹没有任何记载,甚至我们连她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但这并不能阻止她的伟大,因为她有一个圣贤儿子。
母亲去世后,王阳明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守孝三年里,王阳明让王华省心不少,消停多了。人生弹指一挥间,短暂犹如眨眨眼。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王阳明从悲伤中走出来,他觉得人生苦短,应该做点什么,尤其对于一个从小立志做圣贤的人来说,这非常重要。圣贤距离他还很远,他还不太明白那具体的概念是什么。
三年,九月的菊花开了三次,中秋的苏月圆过三回。王阳明渐渐长大,与三年前不同的是,他有了梦想,一个非常实际的梦想。在王华的眼里,孩子长大了,稳重了,接下来他应该走向人生正轨,读书登第,那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一个不留神儿,王阳明忽然消失了。王华以为年少顽皮,与同学们到处疯跑,黄昏向晚,自然而然会回家吃饭。可是,这一次他错了,王阳明失踪了!
王阳明学着侠客,萍踪江湖,某天不辞而别,偷偷溜出京城,去了居庸关。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区境内,距北京市区五十余公里。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防止北元卷土重来,命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建造,拱卫京城安全。居庸关与固关、紫荆关、倒马关并列为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为京畿藩屏,重要的防御屏障。居庸关分为下关、中关、上关,各关相距十五里,出上关北门又十五里即是八达岭。居庸关地处太行余脉,山势险峻,京畿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王阳明打扮成侠客状,骑着马,独自来到居庸关,沿着崎岖山路,逶迤前行。望着起伏的群山,心潮澎湃,耳濡目染的历史先辈,一个个从他脑际闪过,顿时泛起国破山河在的民族情结。出居庸关西北四十六公里的地方叫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土木镇),那里是大明的坟墓,太祖洪武大帝造兵以来,帝国荣誉尽丧于此。如今土木堡之变仅过去三十余年,似乎清明节时犹能听到明朝将士的哀鸣。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蒙古强大的瓦剌部落领袖也先兵分四路向中原王朝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两军决战,明军二十余万将士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恐,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王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同年十月,也先部直抵京城。于谦集结京畿兵力与民众一同抗战,最终击溃也先。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朱祁镇、于谦……想到于谦王阳明会莫名地激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匈奴未灭不言家,犯我强汉远必诛。
正在他一览历史沉重浩瀚画卷之时,对面来了两个鞑靼人,有说有笑,大大咧咧的。崇拜侠客的王阳明怒从心头起,打马上前,呼啸冲过去,搭弓射箭,“嗖”的一箭招呼过去。两个鞑靼人惊惶失措,拔腿就跑,跑了挺老远,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孩子。只见马上那少年,细眉凤目,呼啸而来,端的一个犀利狠毒。谁知道那少年身后起伏的连山中是否藏着千军万马。两个鞑靼人不敢小觑,锐者避其锋,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
王阳明自此在居庸关进行实地考察,对居庸关地理位置,详加了解。拜访土著军民,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方策,了解实战情景,并寻找帝国英雄抗击异族的历史遗迹。在于谦的祠堂前,王阳明写下了一首挽联,以此告慰先辈英灵。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考察了一个多月,王阳明回来了。老爹王华一见他,喜出望外,又爱又恨:“你干啥去了?”
王阳明说了他的行踪,末了,还不忘问一句:“爹,您还好吧?”
气得王华脚踢后脑勺,你是我爹啊!王阳明深深一鞠躬:“孩儿知道错了。”王阳明自然免不了被痛批一顿,面壁思过。没几天,王阳明竟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去参拜伏波将军庙。伏波将军也就是马援,东汉开国名将,为刘秀统一战争立下了盖世功勋。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全国统一后,马援已经垂垂老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犹请缨出战,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马援常常跟士兵们说:“当兵就不能怕死。即便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拿马皮裹着尸体回去。”这便是“马革裹尸还”的典故。
1917年11月8日,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蔡锷将军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日本福冈,年34岁。中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是为民国国葬第一人。松坡之丧,举国哀鸣。孙中山先生题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班都护,即班固。马伏波,当然是马援。
多年来同情弱者的大众心理,使得我们一直同情那些失败的英雄,譬如岳飞、文天祥,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气节悲壮,诚然可敬。然而,我们常常忽略那些成功的英雄们。窃以为班超、马援、王玄策、薛仁贵、于谦、蔡锷等,诸公民族之魂也,更值得我们追捧崇拜。做过这个梦后,王阳明为伏波将军写了一首赞诗,诗云: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王阳明对军事家的崇拜之情,极度狂热,渐渐融入他的血液。多年之后,在帝国的南疆,他终于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军事传奇。
王华工作之余,还得看着好动的儿子,见王阳明这几天比较老实,在书房里写写画画,也不知在干吗?这样总比离家出去好得多。几天后,王阳明问王华:“我听说最近京畿之内石英、王勇等人聚众抢劫。又听说刘千斤、石龙在房县大石厂造反。可有此事?”
王华对儿子刮目相看,知道关心时政新闻了。没错,确有此事,朝廷正在着手处理。
王阳明从怀里掏出一封奏疏,认真地说:“请把我写的‘帝国平安策’转呈皇帝陛下。”
王华看了看儿子仁义理论治国平安的策略,全文空洞笼统,毫无具体实施方法。王华把奏疏往桌子上一扔,正色道:“给我消停点!你也太狂妄了,国家大事,岂容你个毛头小子掺和?”
王阳明捡起了奏疏,鞠了一躬:“孩儿知道错了。”王华满意地点点头,孺子可教也。没想到过了两天,王阳明又交上来一封奏疏,非常认真地说:“请将此奏疏转呈皇帝陛下。”王华差点没气吐血,心里突突直冒泡,这与上一封有什么区别?王阳明又非常认真地说:“这是修改版。”王华彻底蒙了,无语凝噎半晌,儿子的执著征服了他的忍耐。也许,以往是他错了,他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子不教父之过。有心怀天下济世苍生的心,这样的孩子焉能拂逆其意。王华拍拍王阳明,语重心长,和蔼客气地教育了一番。首先肯定了他的心态是好的,出发点没错,但治安缉盗乃国家大事,不能靠具文粉饰,要有具体的治理方法和政治策略。这一切,都要有扎实的学问,方能做到。所以,你的首要任务是好好学习。
对于王华的谆谆教诲王阳明微微颔首。知子莫如父,王华太了解儿子了,别以为他点头就明白,其实他一点也不明白。不让他四处乱窜,拴住他的心便是了。王阳明老大不小了,给他娶个媳妇或许能安心下来,让他爹省省心。有了媳妇忘了娘,但愿家庭能够转移王阳明的注意力。孩子吃点喝点无所谓,关键是不能总让老人帮你兜着。给王阳明娶媳妇,非常高明的一招,当爹的王华确实省了心,可是哪里知道他岳父丈人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