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曹爽,在城外打猎打得正高兴,忽然听人报告说司马懿起兵,据守洛河浮桥,自己已经无法回到都城洛阳,惊得几乎从马上掉下来。此时司马懿的奏章到了,皇帝曹芳令近臣诵读,曹爽也在旁听着。司马懿奏章中说曹爽专权窃国,自己不得已而起兵,要为国家除害。皇帝问曹爽怎么办,曹爽并无主意,只好问两个弟弟。曹羲说,当初曾劝哥哥,哥哥不听,司马懿精通韬略,西蜀诸葛武侯尚且不是对手,我们兄弟更不必提,不如投降以求免死。就在此时,桓范赶到,对曹爽说,司马懿已经叛变,为何不带天子去许都,然后调集外省兵马讨伐司马懿?曹爽说我们兄弟全家都在京城,怎么能逃走?桓范说,许都粮草足备,即使打仗,支撑三五年也不成问题,大将军您的印符我已经带出来了,调动兵马不过是几天的事。普通人临死还要挣扎,何况您是朝廷重臣,天下之所望?如今事情紧急,必须早去许都,晚了就来不及了。曹爽听了桓范的话,只知道流泪,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没多久,许允、陈泰二人到了,对曹爽说,太傅不过是要削去您的兵权,绝对不会加害,请放心。曹爽听了,心中更难决断。转眼天色已晚,曹爽犹豫一晚,最后居然决定回京城投降。桓范听后,大骂曹氏兄弟无能而去。
曹爽兄弟回城之后,司马懿迅速控制了他们,安排妥当之后,就以谋反之罪将曹爽兄弟灭族,从此魏国大权尽归于司马氏。
点评:曹操当年权谋过人,哪知道曹家后世子孙竟然如此无用。以曹爽这样的无能之辈,要想对付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简直难如登天。司马懿给我们的启示是,处于弱势之时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等待时机,最后才能一击命中。
五十九、吕端卷帘辨君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千古名联,上联说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下联说的是北宋前期的名相吕端。《宋史·吕端传》中记载:“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个人的功名富贵是每个人都孜孜以求的,即使是历史上的名臣也在所不免。然而吕端在个人的得失方面却一向是淡然处之,因此给一般人留下了“糊涂”的印象。
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有一个小官听说了,不屑地说,吕端这样的人也能当副宰相?这话传到了吕端手下人的耳朵里,吕端的手下人就要打听这个小官到底是谁,什么来头,准备兴师问罪。可是吕端却说,你千万不要去打听,你一打听,肯定能知道,你知道了肯定就会告诉我,我一知道,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侮辱我的人。我倒不会去刻意地报复他,但是今后如果遇到别的什么事涉及到他,要让我去公正地对待恐怕也很难,所以还是不要打听为好。君子不念恶,这是吕端的高尚品质,可是在一般人看来,难免觉得吕端太糊涂。
后来,吕端被宋太宗任命为宰相,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然而对于自己的官位,吕端依然处之淡然,并不觉得自己从此就高人一等,相反,他仍然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始终想办法调动所有同僚的积极性。寇准是和吕端同时期的人物,当时任参知政事,也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办事能力甚至在吕端之上,只是性格过于刚烈。吕端怕寇准见自己当了宰相,心里不平衡,于是特意奏请宋太宗,让寇准和自己轮流掌管宰相的大印,领班奏事。吕端的建议得到了宋太宗的批准,这个措施对安抚寇准的情绪起到了很大作用。后来,宋太宗又下旨意,说朝廷大事以后都先报送吕端,然后再上报给我。然而吕端却从不以这道旨意作为自己独断专行的理由,遇到事情还是次次都和寇准商量。后来,吕端干脆上奏宋太宗,将宰相的位子让给了寇准,自己甘愿做寇准的副手。吕端这种一心为国,主动让权的行为,在一些人眼中看来,自然又成了“糊涂”的证据。
还有一次,枢密使李惟清被宋太宗调换了岗位,去做了御史中丞。虽然这两个官职级别是一样的,但枢密使掌管着兵马大权,御史中丞却是主管监察百官的,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岗位,因此李惟清心中十分不满,由于误会,就以为是吕端从中使坏,让宋太宗调换了自己的岗位。于是,李惟清就伺机报复吕端,一次趁吕端生病没有上朝,就在太宗面前狠狠地告了吕端一状。吕端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神色自若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歪,我又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这种风言风语不必在意。后来,吕端也没有找李惟清澄清,也没有向宋太宗辩解,别人都说他糊涂,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吕端对个人利益的“糊涂”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真正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他在大事上的不糊涂。这种不糊涂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安抚党项叛将李继迁,二是宋太宗驾崩之后,拥立宋真宗即位。
李继迁是党项族首领,曾经归顺北宋,后来又叛变,率领叛军多次骚扰西北边境,宋军和李继迁的部队多次交战。有一次,李继迁被宋军打败,自己的母亲被宋军捉去,成了俘虏。消息传到京城,宋太宗听说抓到了李继迁的母亲,感到十分痛快,决定要在边境上把李继迁的母亲斩首示众,以震慑那些敢于背叛朝廷的人。
当时寇准担任枢密副使,主管西北边境事务,宋太宗和寇准商量了这件事。寇准接受了宋太宗的命令之后,回去时路过了吕端的办公地。吕端知道寇准不会无缘无故从他门前经过,就叫住寇准,对寇准说,边境上如果只是一些日常事务,我没有必要知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作为宰相应该知道。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了吕端,吕端听了之后说,这件事情恐怕不妥,你稍微等一下,我去找皇上。于是吕端就去找宋太宗,对宋太宗说,历史上楚汉相争,项羽抓住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要把刘太公扔进锅里煮死,以此逼迫刘邦投降,刘邦却对项羽说,咱们曾经是结义兄弟,我父亲也是你父亲,你要煮了我们的父亲,记得分给我一碗肉羹。所以干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自己的亲人的,更何况李继迁这样蛮夷中的叛逆呢?皇上您今天杀了李继迁的母亲,难道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如果抓不到,那只会和李继迁结下更深的仇,更加坚定李继迁的反叛之心。
宋太宗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就问吕端该怎么办。吕端说不如把李母送到边境某地妥善安置赡养,以此乱李继迁之心,就算不能招降李继迁,李母也始终在我们掌握之中,让李继迁投鼠忌器。宋太宗听了之后连连称好,说多亏了你,差点误了大事。后来,李母就在宋朝的赡养下养老送终,李继迁在战斗中身亡,李继迁的儿子最后归顺了宋朝。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吕端的高瞻远瞩居功至伟。
另外一件事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最典型证明,就是宋太宗死后楚王企图夺取皇位的事件。宋太宗病危之时,吕端带着太子长期服侍在宋太宗病榻之前。当时宋太宗宠信的宦官王继恩和太子关系不好,担心太子即位后会对付自己,于是联合了皇后和一批文武官员,要等宋太宗死后拥立楚王(宋太宗的长子)登基做皇帝。宋太宗死后,皇后马上派王继恩去召见吕端,打算逼迫他同意拥立楚王。其实吕端对这些人的阴谋早已洞若观火,王继恩一到他的府上,就被他派人抓起来囚禁,吕端随即进宫见皇后——当时已经是皇太后了。吕端见到皇太后之后,皇太后当面问他是不是拥戴楚王,结果吕端态度强硬,当场回绝,对皇太后说,先皇在位时早就立了太子,我们怎么能违背先皇的旨意?皇太后是个女流之辈,能力不足,而政变的关键人物王继恩又已经被吕端控制,所以吕端掌控了大局,率领群臣拥戴太子即位,没有人敢提出反对。到了举办仪式的那一天,新皇帝高高在上就座,群臣三呼万岁下拜,只有吕端不跪拜,而是走上前去,卷起新皇帝面前的珠帘,辨认清楚这确实是以前的太子,这才放心下来跪拜。吕端对待大事的认真态度,一至于斯。
点评:吕端是北宋的三朝老臣,宦海浮沉逾四十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口碑一直很好,这和他在个人利益的小事上糊涂,在国家大事上不糊涂的品质有很大的关系。如今的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学习他这种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品质。
六十、崇祯测字惊心
明朝末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荒淫无道,整日只喜欢做木匠活,国家大事根本不管,任由宦官魏忠贤专权,结果国事糜烂,不可收拾。
朱由校死后,没有儿子即位,遗命让自己的弟弟朱由检登基即位,这就是明思宗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想要励精图治,中兴明朝,于是除掉了魏忠贤及其党羽,朝政风气为之一新。
然而明朝的政局经过万历、天启两朝的祸害,已经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崇祯皇帝纵有回天之心,却没有无回天之力。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每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涝,民不聊生,只能起来造反。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尤其是李自成,自陕西起事,屡剿不灭,终于成了大气候,兵锋直逼京城。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内有农民起义军造反,外有满清女真族人虎视眈眈,大明江山已经是朝不保夕。崇祯内外交困,每天忧心忡忡,却苦无良策救国。有一天,崇祯又在皇宫里愁眉苦脸,他身边的太监王承恩给他出主意,说皇上您不如微服出宫,在京城里私访一下,说不定能从普通百姓口中,探知天下人最需要什么,回来后按照这个制定国策,也许能有用也未可知。
崇祯听了王承恩的话,觉得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出去看看也无妨,于是就让王承恩安排,君臣二人穿了普通富家子弟的服饰,悄悄出宫,在京城里闲逛。
崇祯到街上一看,百姓们个个都行色匆匆,脸上都是愁云密布,根本没有安居乐业的悠闲模样。崇祯心想,看来我大明江山确实是坏到一定程度了,要不然京城百姓的脸色怎么也都这么难看呢。
崇祯正在自怨自艾,王承恩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卦摊,有个算命先生坐在摊后面,两旁写着对联,上联是:舌绽春雷惊神鬼;下联是:心悬秋月识王侯。再看那算命先生,大约四十多岁,三绺长髯飘拂胸前,飘飘然有神仙之态,像是个得道高人的模样。王承恩就对崇祯皇帝说,万岁,您看前面有个算命的,您心里有什么事,不妨去那里问问,说不定能给您指点一条明路。
崇祯心想,国事要靠算命来救,也算是糜烂至极了。可是现在反正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妨去试试吧。于是就和王承恩一起上前,对算命先生说,先生,您这里怎么算命啊?
那算命先生呵呵一笑,说道,我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论是相面、算卦、测字、摸骨,无不精通,看您想问什么,想怎么问了。
崇祯心想,我是帝王至尊,相面摸骨对我来说太不敬了,算卦又太麻烦,不如测字吧。于是崇祯就对算命先生说,我别的不信,就信测字,咱就测个字吧。
算命先生说,悉听尊便,就请您说一个字吧。
崇祯心里转了几转,想不出什么字,回头一瞅街对面,正好有一家“大有粮店”。于是崇祯就说,我就测一个“有”字吧。
算命先生笑着说,有这个字好啊,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您想问什么事呢?
崇祯听算命先生说“有”这个字好,心里有些高兴,就说,我想问大明江山,前景如何?
谁知那算命先生一听“大明江山”几个字,脸色忽然大变,说道,哎呀,这可是大大的不吉利啊!
崇祯一听就急了,忙问,刚才您不是还说要什么就有什么吗?怎么又不吉利了?
算命先生说,有这个字本来很好,可您问的是大明江山,您看这个有字,不就是大字的一半,加上明字的一半吗?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只剩下一半了吗?
崇祯一听,心中十分厌烦,想了一下,对算命先生说,先生我刚才没说清楚,我要说的不是有无的有,是朋友的友。您再看看这个字怎么样。
算命先生一听,脸色更是难看,对崇祯说道,这个字可更不吉利了,这个友字,明明就是反字出头,这不是说反贼要出头了吗?
崇祯一听,心中更烦,连忙又说,先生我又说错了,不是朋友的友,是十二地支中的酉。
算命先生这一次干脆不说话了,四下望了望,低声对崇祯说道,您既然问到这个字,我也就悄悄跟您说一说,可千万别跟别人乱说。这个酉字是大凶之兆,天子乃是至尊,这个酉字则是尊字的中间部分,这不就是说,当今至尊要断头断足,死无全尸吗?
崇祯一听,大怒,当场就要发作,想到自己是微服私访,才勉强忍耐。他也不想别的字来测了,干脆掏钱付账了事。于是崇祯伸手到怀里掏摸,先把手巾掏了出来,咬在嘴里,伸手继续去掏。谁知那算命先生见了,大为惊恐,连连摆手说道,口内含巾,乃是一个吊字,这明明就是上吊身亡之兆,死人的钱我不能收,你快快走吧。
崇祯听了,心中更怒,转身拂袖而去,和王承恩回宫去了。回宫之后,崇祯立刻下令派人去抓那个算命先生,谁知那个算命先生已经离开了街市,逃出了京城,再也找不到了。崇祯皇帝本想外出散心,谁知却受了这一番堵,心里的郁闷那就别提了,更没有心思处理国事了。
其实,那个算命先生不是别人,正是闯王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献策乔装打扮,来到京城打探情报,却偶遇崇祯微服私访。宋献策见崇祯穿着虽然普通,但言谈举止之中掩不住雍容华贵的气质,断定此人肯定是一个高官显贵,说不定就是皇帝本人,因此才说出这样一番惊人的言论,吓唬崇祯。宋献策心想,这样一番话即使不是说给崇祯听,传出去也足以动摇人心,因此说完之后就急忙出城去了。后来,崇祯果然被这番话所惑,更加不能集中精力挽救危局,没过多久,李自成的大军就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一语成谶,真的在景山的树上上吊了。
点评:心理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宋献策测字惊崇祯,就是充分利用了心理作用的力量,给崇祯一种强烈的暗示,即大明江山很快就要完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要善于运用心理的力量,无论是暗示别人,或是暗示自己,有时候真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