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界定成为商业精英需要什么品质和能力,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商业精英往往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但就我们所知,仍有一些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是已经成功的商业精英所共有的,这些值得肯定的品质和能力仿佛宝藏,蕴涵在商业精英的奋斗历程当中。重新发掘他们的奋斗历程,我们将会懂得如何像他们一样思考和行动。当然,评估自己的潜力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当记住:成功无须拥有每一种优秀的品质和能力。实际上,成功没有固定的法则,而万事皆有可能,重要的永远是自己面对事业的态度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兴趣和动机:你热爱商业吗?那么是奋斗的时候了
“我喜欢金钱。对我来说,这是禀性,也是正业。”
——唐纳德·里甘,哈佛英文系1940年毕业生,美林公司前CEO
在树立人生目标之前,我们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理性的内在动机。我们的动机越强烈,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艺术创作、政治参与、人际交往等莫不如此,商业活动自然也不例外。当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我们向社会奉献自我的途径时,金钱和财富早已不是罪恶的象征,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因此,在从事商业活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培养自己对商业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目标,并把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当成毕生的事业。
1.唐纳德·里甘:一位“金融大亨”的渴望与成功
唐纳德·里甘曾是一位美国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他自幼贫困,通过奋斗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最后当上了里根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和白宫办公厅主任,其经历堪称“美国梦”在现实当中的又一次上演。里甘1918年12月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父亲是一名警察。1919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的警察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罢工。当时,马萨诸塞州州长下令,每一个参加罢工的波士顿警察都将被解职,同时派遣一批包括里甘的父亲在内的警察前去接替。但老里甘拒绝服从命令,并自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如此一来,里甘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困,但老里甘身上那种硬汉精神却遗传了下来,并在他儿子以后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年时代的里甘很有志向,他穷且益坚,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并由此进入哈佛大学英文系深造。在这里,里甘认识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并对肯尼迪家族拥有亿万家产感到十分羡慕。于是,里甘决定边读书边赚钱,希望积累一些商业方面的知识,以便将来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随后,他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商业头脑,通过组织学生旅游团的方式,在从哈佛大学毕业前,他赚到了5000多美元。在当时,这已经是一笔数目不小的收入。但仅有商业头脑还不够,里甘知道,要想在商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为此,他从哈佛大学英文系毕业之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但刚上了几个月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里甘被迫放弃学业,并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1942年,里甘被派遣到太平洋战区的关岛和冲绳作战,因表现出色被调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所后备军官学校,不久即被提升为中校,并于1946年正式退伍。返回家乡时,里甘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养家糊口,他没有回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攻读法律,而是进入了华尔街著名的美林公司工作。到20世纪中期,美林公司已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金融投资公司之一,主要为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资咨询服务。里甘在这家公司从做股票经纪人开始,正式走上了自己的商业之路。这不仅是他养家糊口的需要,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更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
“我喜欢金钱,”里甘说得十分坦率,“对我来说,这是禀性,也是正业。”在这家公司,他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融为一炉,很快便成为一名业绩突出的员工。1954年,因为他本人的勤奋和努力,再加上他与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梅里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里甘终于摆脱了股票经纪人的身份,正式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但这不过是个开始,此后他还获得了更多晋升的机会:1964年到1967年,他担任这家公司的执行副总裁;1968年,他又登上了这家公司的总裁宝座,成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裁;3年之后,他又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兼CEO。
就个人能力而言,里甘确实有雄才大略。他非常善于获取信息,并有超强的市场分析能力。而在金融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因此,那些出色的金融投资家往往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把握市场脉搏。为了做到这一点,里甘根据美国大型股票市场只设在纽约、旧金山和芝加哥三地的特点,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搜集渠道,不仅能够及时掌握交易所的行情信息,而且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采取行动,抢占先机。20世纪70年代初,计算机行业刚刚兴起,计算机公司的股票呈上涨趋势,里甘看准这个时机,买进了大量计算机公司的股票,结果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事实上,里甘不仅善于获取市场信息,而且懂得如何通过精心的谋划和巧妙的安排驾驭投资风险。里甘认为,谋划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艺术,是为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设定最佳的路径,以便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在里甘身边工作过的人,无不为他善于规避风险、转危为机的能力感到惊讶。他总是冷静而理智地注视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清醒地分析潜在的危险和可能出现的机遇,一旦时机成熟,他便能巧妙地利用各种力量掀起轩然大波,并借势成为春风得意的胜利者。在事业的巅峰时期,里甘在商场上真正做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正如一位记者所说,“有能力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兴风作浪,使熊市变为牛市,是像这位里甘先生这样在美国以至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人”。
除了拥有卓越的商业头脑,里甘对下属的严格要求也是众人皆知,他的坏脾气甚至传遍了整个华尔街。在下属眼中,他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暴君”。“我骂过许多高级人员”,但他对自己的粗暴脾气解释说,“我凡事要求严格,但我并不是一个粗暴的人。我要求高标准、要求下属做事情达到我所定的标准。如果他们做不到,我就请他们另谋高就。”事实上,在商业领域出现过不少类似里甘这样脾气暴躁的企业领导,这其中除了个人性情之外,应该也有管理上的考虑。因为如果他们制订的发展计划或具体方案得不到有力执行的话,公司的损失可能将非常巨大,尤其是对美林公司这种金融巨头来说,一次交易可能涉及数百万美元资金,只有每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都执行到位,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施行铁腕式的管理是必要的。
无论从社会影响来说,还是从个人能力来说,里甘都是当官的好材料。果不其然,1980年11月,里根在大选中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名里甘担任财政部部长。这一决定受到了金融界的普遍欢迎,因为里甘对金融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不过里甘的同僚们对此颇感意外。虽然他们对里甘的智慧与才华、胆识与魄力并不表示怀疑,但他们认为里甘是一个自行其是的人,而且他此前并非里根集团的核心成员,更不是一名坚定的保守派。其实,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里甘早就身在华尔街,心在华盛顿。他对自己仅仅是一位金融大亨并不满足,非常渴望在美国政坛小试牛刀。之前,他对自己没能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中出任财政部部长一职已经感到十分遗憾。所以,里根竞选总统之际,他又进行了多方奔走游说,终于如愿以偿。
1981年春,里根上台之后在白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宴会上,一个女人对里根说:“你可能以为得到了一个聪明的商业精英做助手。可是,如果他真是一个聪明人的话,为什么会放弃年薪95万美元,每年有6个星期假期,一架供私人使用的飞机和言出必行的职位不要,却接受现在这个伤脑筋的、常被下属反问‘为什么’的公职呢?实际上,他为了当上你的财政部长,放弃了巨大的个人利益,值得你提携和重用。”说出这番话的女人是里甘的妻子,安·戈登·布坎南。她出身于美国名门望族,在华盛顿上层社会中十分活跃,里甘之所以能在商界和政界扶摇直上,她做了不少辅助性工作,可以说是里甘当之无愧的“贤内助”。
里根执政期间非常重视经济方面的改革,他就职后发表的第一份国情咨文,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在国情咨文中说:“我们能给子孙留下还不起的巨额负债和一个残破凋零的经济局面,同样也能留给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自由。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有上帝想要我们成为的那种人的机会。所有这些,要求的只是一点普通常识,并且承认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团结起来就可以为美国创造一个新的开端。”为了不使自己在国情咨文中复兴美国经济的承诺成为空谈,里根确实需要像里甘这样的人才。因此,在他的内阁成员当中,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金融投资和经营管理经验,其中还有不少人在尼克松和福特执政时期就已经担任过要职。这个以里甘为首,由经济学家、金融家和实业家组成的团队,不仅表明了里根振兴经济的决心,更显示了里根意欲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
随后,里根综合包括里甘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人士的意见,向参议院和众议院提出了他长达300 页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个包括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政府开支、减少税收等措施在内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经济复兴计划,成功降低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度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1983年到1984年,美国经济出现了朝鲜战争以来最高的增长率。到1988年年末,美国经济已接近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约为5%。1989年里根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时,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10年中的最低值。尽管有人批评演员出身的里根不懂经济,比如老布什就曾猛烈攻击他在经济方面“一窍不通”,但这个“不学无术”的总统知人善任,充分采纳了里甘等人的意见,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不能不说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5年,正闹内战的黎巴嫩突然刮起一股“绑架风”,7名美国公民落到了由伊朗支持的黎巴嫩民兵组织手中。此时,伊朗在“两伊战争”中正饱受缺枪少弹的折磨,无法抵挡伊拉克人的进攻。因此,他们向美国提出了“用军火换人质”的主张。随后,里根政府暗地作出回应,接受了这个建议。但美国法律明令禁止向伊朗出售武器,里根政府遂由此卷入“美伊武器风波”。1987年2月,参、众两院特别调查委员会向里根递交了此次事件的调查报告,对所有卷入此次事件的政府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对已身为白宫办公厅主任的里甘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迫于压力,里甘向里根递交辞呈,希望能够解甲归田。里根在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里甘愿意按原定计划退出政界,所以我很遗憾地接受了他的辞呈”。但各种证据显示,里甘极有可能代替里根承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