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枢出狱以后,穷得发慌。从赵君宋那儿知道《明史》有把柄可抓,顿生诈财之念。你庄家可太肥了,总得割几两肉下来吧。于是,他也出手大方地花掉六两银子,从袁祥甫的书店买到一部《明史》,兴冲冲地跑到陈永命家里说:“苞苴到,共烹之。”苞苴者,以财物行贿,或指行贿的财物。这里当然是指后者。那么,李廷枢为什么敢这么随便地对陈永命讲话呢?
原来陈永命本是现任湖州府的知府大人,李廷枢曾经是他的老师。老师对学生说话,那自然就随便多了。这位知府大人出身满族,可谓根红苗正。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中进士,也算斯文一脉。他由庶吉士转部属,再升任湖州知府。问他为官怎样?回答是四个字:贪婪严酷。
听完老师企图诈取钱财的如意算盘,陈知府表示完全赞同,并愿意无偿地为老师办好这件事,以报答栽培之恩于万一。
但是,他的老师一走,他又如何行动呢?首先,他先巧妙地放出一种空气:《明史》问题很大,现在又有人在上面告状,说不定朝廷会知道的。这风自然很快就传到庄允城的耳朵里,虽说他觉得有恃无恐,但既然风从知府衙门传出,还是不能不打听一下。向谁去打听呢?欲知山中事,须问砍柴人,这得去问衙门里的人才行。正好,庄允城认识一个叫周国泰的人,是府衙中的一名库吏,便托他出面打探。
陈知府放出空气,知道必然会有反馈回来的消息。恰如他的神机妙算,没多久便出现了周国泰。几个来回过后,一笔幕后交易达成了:双方不见面,由周国泰穿梭来往,把三千两银子送给陈永命;作为回报,陈把《明史》案压下去,为了根除后患,答应把《明史》的全部刻版由府衙收回销毁。
大把的银子到手,陈知府就走第三步棋了。他没给尊师李廷枢一丝纹银,却将老师花六两银子买的《明史》完壁归赵,外加几句漂亮的官腔而已。
可笑李廷枢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还不如一只猫,猫教学生老虎学本领的时候,还留下一手上树功夫秘而不传呢。
当然,李廷枢也决不甘心两手空空,就此完结。他立刻想到了当初的冤家、如今的亲家吴之荣,深知他的腰包也分文不名,处境不妙,不会不想发财的;还深知他要干起这种敲诈勒索的勾当,一定比自己高明十倍。想到这里,他就毫不犹豫地揣上那部《明史》,敲响了吴亲家的大门。
于是乎,真正的魔鬼要大显身手了。
正如李廷枢所估计的,吴之荣出狱后的处境同样不佳,岂止是不佳,简直糟糕透顶。且不说官职没恢复,首先经济上就没法过关。在他与李廷枢互揭老底那会儿,最后共查实他贪污受贿八万两银子,这是要退赔的。仅这一项就够他招架,而不走好这一步棋,下一步要官复原职什么的就谈不上。所以,怎样搞到大笔的钱,便成了他头等重要的大事。无奈之中,他不得不低眉顺眼地去求见施鲸伯。
这个施鲸伯原来在归安县衙当差,经吴之荣提拔,当了一名承办钱粮事务的书吏。为此,施鲸伯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地听候吴之荣的驱使。但现在情况变了,施鲸伯已成为湖州知府衙门里的一名书吏,而且是在刑厅推官李焕手下当差,地位比过去高多了。他会不会再听吴之荣的话,在这困难之际帮一把呢?这一点,连吴之荣自己也心里没底,他是抱着碰一碰运气的态度去见施鲸伯的。
不料这位施鲸伯还挺重旧情,对吴之荣满接满待,答应一定帮忙。吴之荣喜出望外,便向施鲸伯面授机宜,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一个计划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施鲸伯拍拍胸脯,说他愿意立即照办。
湖州府的推官名叫李焕。推官最早是唐代在节度使、观察使下面设置的一职,专管断案打官司。从元代和明代开始,在府一级衙门里也设此职。清代初叶,也就照样沿用,后来才废掉了。李焕是江西省宁国县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中壬辰科进士,与现任知府陈永命有同榜之谊。他先在本省做官,任某府的推官。不久母亲去世,他丁艰回籍,满服后才又继续出来任职,于今年春天调来浙江湖州府。据记载,此人居官还算清白,只是说话言辞尖锐,锋芒毕露。
这天,施鲸伯来见李推官,递上一封请愿书之类的东西,大意是说:我们这些签名请愿的人,都是归安县的老百姓,对吴之荣知县的政绩念念不忘,他可是一位好父母官呢。如果李推官能设法跟巡抚大人和知府大人说通,让吴知县仍回归安任职,那么他应缴纳的八万两银子,我们愿意代付。云云。
李焕在总督和巡抚跟前还真能说上话,多次说项,还真把这事给办成了。
吴之荣的狡计得逞,重返湖州城,好不得意。如果说过去他弄钱是暗中取事,这回便要明目张胆地大干了。他太急用钱了,其主要手段就是寻准缺口,公开敲诈。
就这样,吴之荣还不满足,他终于把目标盯在南浔首富庄允城身上。如今老亲家李廷枢送来《明史》,真是再及时不过了。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吴之荣一个人来到南浔镇,走进庄家大门。他的目的是要捞钱,所以总的战略是“先礼后兵”。
一见夜猫子进宅,庄允城就明白了来者的心思。但他假装不知地笑问:“吴知县大驾光临寒舍,不知有什么见教?”
吴之荣笑眯眯地说:“君维兄(君维是庄允城的表字),咱们之间客气什么?什么见教不见教,快别讲这种话。下官对您的人品学问一向推崇得很,早想登门拜访,总也抽不开身,穷忙穷忙。今天顺便来看看,顺便来看看。”庄允城微微冷笑:“吴知县夤夜屈驾到此,恐怕不会没有公务吧?”吴之荣打个哈哈说:“庄兄,您真聪明。不过公务谈不上,倒还是为朋友的一件私事。”庄允城意带讽刺地说:“吴知县真是热心人呀。”吴之荣说:“老兄的事,下官岂能不热心。”庄允城冷冷说道:“吴知县说笑话了。”
吴之荣见对方不接茬,有点不耐烦了,嘿嘿一笑说:“先请老兄看一样东西,不知可否认识。”说着亮出那部《明史》,等着看庄允城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
谁知庄允城只瞥了一眼,淡淡地说:“原来是它呀,见笑,见笑。请喝茶,请喝茶。”
吴之荣心里恶狠狠骂道:老匹夫!我叫你再装胡涂!脸上却堆出关切无比的笑容,说:“君维老兄,下官实话实说吧。这部书可惹麻烦了!督抚已经发下话,让下官严查这件事。可下官心想,老兄家是归安名门望族,身为父母官也好,士林同道也好,都不能眼看着你们吃大亏吧?所以,还是先来通报一声的好。”
作为复社遗老的庄允城,根本不把这个后进无赖往眼里放,再说他还迷信“此书已经三部堂审查过了”这一条,所以态度强硬。说:“既然吴知县有这么好的心意,老朽代表庄氏一门表示感谢了。”说完便有送客的意思。
吴之荣又气又急,心想我低估这老家伙了。他稳稳神,给口气里加上点厉害东西,说:“庄老兄,只怕感谢我于事无补,上面要催办起来,下官可就爱莫能助了。”
庄允城把脸一沉,说:“那就由他去吧!”
“好好好!既然如此,下官告辞!”
“不送!”
吴之荣结结实实碰了这么一个钉子,气得一夜没睡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明史》直奔杭州。他这是真要向总督和巡抚去告发了。
清初,地方上最有权势的是手握重兵的八旗将军,比总督还要高一级,从一品官,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同级别。凡向皇上奏事,均要由将军领衔才行。吴之荣自然深知这一点,所以就直奔杭州将军衙门。此时的杭州将军是柯奎,接见了吴之荣,把书也放下,叫吴听候传唤。
吴之荣心中暗喜,只要八旗将军一句话?就够你庄允城喝一壶!此时他也不想钱了,一心想着要报复。谁知等了几天毫无动静,他有点坐不住了。正在胡思乱想,将军衙门差个小军官来了,传柯将军的话说:我们是武职衙门,对地方上这些笔墨官司不想多管。说完就走,把那部《明史》不经意地往桌子上一扔。
这是怎么回事?吴之荣想想那天柯奎接见他的情景,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
原来庄允城也一直没闲着,当他知道吴之荣去向柯奎告状时,便立刻想到得派徐典去搬梁化凤的面子,只要梁化凤说情,柯奎处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梁化凤,字歧山,陕西省长安县人。他是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考中的武进士,武艺高强,很会打仗。从顺治四年到顺治七年,他在山西因作战有功,由守备升为参将,五年后便升为宁波副将,又一年升为苏松总兵。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七月,郑成功率兵攻南京甚急,是这个梁化凤临危参战,生擒郑成功手下大将甘辉,从而击败了郑成功。为此,清廷对梁化凤大加褒奖,特授“轻车都尉”世职,赐金甲貂裘。就在前不久,又委任他为江南全省提督,加太子太保左都督,晋三等男,准世袭八次,真是红得发紫。自然,他要说出一件事,柯奎将军是绝对会给面子的。
至于徐典,他不过是湖州府学里一名诸生,与梁化凤有什么特殊关系,没有记载,也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只知道徐典带着大宗银子说通了梁化凤,梁化凤亲自出面又说通了杭州将军柯奎,而柯大将军就派人冷冷敲了吴之荣一棍子。
吴之荣搞清这层内幕以后,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好深的水呀!他惦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有点底虚。但是脑瓜一转,决定改变计划先把庄允城放一放,重找一个敲诈对象算了。
那么,谁是下一个目标呢?
南浔镇上,还住着一家朱姓富户,主人名叫朱佑明。像庄家一样,朱家的祖籍并不在此地,原来世居石桥浦。朱佑明这一辈上才迁来南浔落户的。朱家不是书香门第,祖传的谋生手段是当木匠。只是到了朱佑明哥哥手上才改为经商,从此发了大财。说到他们的发家,也是运气。开初,朱佑明的哥哥往来于景德镇和湖北各地,以贩卖瓷碗为生,辛苦奔波几十年,好不容易积攒到八千多两银子的家当,就一天福没享地去世了。朱佑明比哥哥小得多,兄弟俩还没分家,就由他继承了全部遗产,成为朱门当家人。他可碰上了好运气。
原来清兵一入关,天下人心惶惶,知道要起大动乱。许多商人都急于避乱,把手头的瓷货、药材、桐油、染料等大宗物资低价盘出。朱佑明跟这些人混得很熟,便冒险地全部吃进。后来世事果然越来越乱,烽火连天,战祸蔓延,交通为之阻断,谁知对朱佑明来说却是祸中得福。因为交通不畅,货源就缺乏,朱佑明屯积的大量物资正好派上用场,以高出进价十多倍的价钱一销而空,净赚了一百多万两白花花的银子,风吹似的成为富甲一方的百万富翁。
在那个社会,有钱就会有势,当时在江浙负责丝绸织造事务的是大太监卢九德。这位专门替皇家督造好丝绸的老公公,最喜欢任用当地富豪作为各州府织造局的堂长,朱佑明就荣任此职。别看这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但很有实权。这么着,朱佑明就在地方上成了一位很有地位和影响力的头面人物。其能耐有多大,从下面这件事便可知道。
那时,朱家还在石桥浦。这地方濒临太湖,常有湖盗出没骚扰。朱佑明为了保护自己的巨大家产,就以保护贡丝的名义招募了大批武勇,置办一应军械武器之类,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武装。
朱佑明的次子名叫朱彦绍,娶当地名士张雪封的侄女为妻。朱佑明为了装点斯文门面,对张雪封趋奉得十分殷勤。不承想张雪封的另一个兄弟张南纪却大吃其醋,认为我也是你朱家媳妇的一个叔叔,因何就不加敬重而低看一等呢?越想越气,思图报复。于是,这个张南纪悄悄跑到守道衙门告状,说朱佑明私建武装图谋造反,即将举事。守道名叫史儒纲,江苏溧阳人,原在洪承畴标下任事,不久前提拔上来的。按说这个来头也不小。史儒纲一听有人谋反,当即调兵遣将,决定第二天一早出发。这么机密的事,当天夜里朱佑明居然就知道了。他组织人把全部军械投入太湖,来个痕迹不留。第二天,史儒纲气势汹汹而来,却扑了个空,一无所获。他部下的那些个兵丁也不争气,把朱家的丝绸货物抢掠了不少,这正中朱佑明的下怀。他反守为攻,亲自去拜见卢九德,状告史儒纲纵兵劫夺御用丝绸。卢九德大怒,上本题奏,得旨将史儒纲问罪拟斩。后来虽说遇赦免死,可也在狱中受了六年监禁之苦,这就是朱佑明的能耐。
这件事情以后,朱佑明决定举家迁往南浔镇。他买下董氏的一座巨大宅邸,花七万多两银子加以装修,极尽豪华之能事。当地不少有名望的家族,都抢着与朱佑明联姻结贵,连庄允城也替长子廷钱娶了朱家的女儿。
就这样,朱佑明成了吴之荣选定讹诈的新目标。
吴之荣选朱佑明下手是很聪明的,成功的把握很大。因为朱佑明是庄廷鑨的岳父,又曾出钱赞助出版《明史》,而他本人又是个粗人,不会有多大见识。所以吴之荣心里盘算,只要拿“逆书”二字一吓唬,不怕他朱佑明不低头。其实这是吴之荣的想当然,看来他还不大了解这个朱佑明呢。
朱佑明见吴之荣敲诈到自己头上了,心里一阵冷笑:你在庄家那儿碰了壁,又把头伸这边来了。好,你就等着吧。他当下就打定主意,非狠狠教训这个狗官不可。他的长子朱彦绍也气愤不过地喊叫说:“决不能受他吴之荣的敲诈。他要数千金咱们给了,那些知府大人、总督、巡抚大人都会跟着伸手。咱们就是把全部家当填进去,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全家人统一了思想,又联络好老庄家的人,定出一个“治吴方案”。
且说这天吴之荣堂而皇之地前来索取钱款,却见不到朱家一个成年男子,当家的朱佑明当然就更不见踪影了。却有几百个妇女儿童(包括庄允城家的“援军”在内)蜂拥而至,把吴之荣团团围在垓心,又抓又骂,呼声震天,折腾了个狗血喷头,衣冠不整,狼狈极了。
吴之荣何曾料到这一手?一看大事不妙,此时不跑更待何时?慌忙闯出人群,抱头鼠窜。谁知刚刚跑出不远,迎头遇到一队官兵,不容分说就被拿下。他大声叫道:“我是归安知县吴之荣。你们抓错了。”带队的军官却说:“抓的就是你!”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也是朱佑明安排好的。他事前已买通了守道张武烈。而张守道见吴之荣已经搜刮了几十万银子,竟独吞下去,早就气得不行,如今得了朱佑明的好处,也正好拿吴之荣出出气。那些兵丁差役就是他派的,硬是把吴之荣押出境外,一直过了吴江。
吴之荣诈财不成,反受到这等耻辱。无赖本性大发,发誓要不择一切手段进行报复,以雪此恨。为了给朱佑明加重罪责,他挖空心思想办法,终于想出了绝招。在这部《明史》中,于介绍资料来源时,提到了朱国祯,称为“朱氏史”,但没写出“朱国祯”三个字。吴之荣就钻这个空子,在“朱氏史”下面加了“即朱佑明刊”五个字,连续起来就成为“朱氏史即朱佑明刊”。之后,他就带着那部《明史》直赴北京,要去刑部告状。
《明史》冤案诛连甚广
吴之荣这一状,犹如点燃一根粗大的导火索,顿时引发了一场超级大爆炸。
吴之荣跑到北京告通天大状,此时朝廷里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病死了。关于他的死,民间流传着另外的传说,说他不是病死,而是没有死,上五台山当了和尚。理由主要有这么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