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又至,酷热难禁。自入夏以来,长安城多日少雨,烈日晒得地面十分滚烫,行走在大街上都感觉烫脚。大明宫的三大殿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靠后不远有座小殿,叫章含殿,是肃宗处理政务和休息的地方。
肃宗午休起来,小宦官端来一盆凉水,侍候他擦脸解困。擦完脸后,他顿时感觉精神清爽,困意全无。他坐在椅子上静静神,思索还有哪些事情急于处理。然后踱出寝殿,走向御书房,着手处理堆在案头的各类奏章、文牍。
他打开一本奏章,是中书省报来的青州告急文书,上面述说了史思明的叛军已攻克巨鹿,向兖州进犯,望朝廷速派大军救援。
肃宗不禁皱了皱眉头,又翻开另一本奏章,是汴州刺史邓拯的紧急奏折,上面写道:“臣汴州刺史邓拯紧急启奏:荥阳将军陈世登谋反作乱,杀了刺史阎守庆,自封郑王。攻城略地,已侵占周边十多个县府,请朝廷速派兵平息叛乱。”
还有一本也是邓拯的折子,上面写道:“臣汴州府刺史邓拯紧急启奏:史思明派其子史朝英率五万人马往袭汴州。李光弼率人马迎战于延津,不胜。
退之黄河北岸再战,被敌人铁骑冲破营寨,败过黄河,退守汴州。请皇上派兵增援。”
肃宗看后吃了一惊,忙问书房里侍候的宦官王宝子:“这几份奏折是什么时候送来的?”王宝子道:“送来有一会儿了。张大人看皇上午休,便放下奏本走了。”肃宗忙命王宝子传中书省长官张楷、门下省长官冯植、尚书省左仆射裴冕、监察御史颜真卿、尚书省右仆射苗晋卿、兵部尚书李辅国、礼部尚书杨慎等人到御书房议事。
肃宗起身在地上兜着圈子,感到头脑一阵阵发胀,胸口有些憋闷。风雨飘摇的大唐朝廷四处冒烟,八方起火,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国事让他烦心,后宫也让他不得安生。张皇后自死了儿子,天天吵闹着要过继一个儿子,充实自己内心的空虚。肃宗没办法,只得依了她,把已故周妃生的越王李系过继给了她。陈妃、刘妃、齐妃也不甘落后,都为自己的儿子争个王爷当当。肃宗没办法,只得封陈妃的小儿子李建为谨王,刘妃的儿子李赫为临江王,齐妃的儿子李彤为赣江王。
肃宗感到书房里太闷热,便命两个掌扇的宫女到御书房给他扇凉。宫女打开了几扇窗户,空气流通,屋里马上感到凉爽了许多。
大臣们陆续到来,给肃宗行了礼,然后落座。肃宗拿起桌案上的奏章道:
“唉,河北之乱尚未平息,中原叛乱又起。我大唐真是国无宁日啊!这几处报警的奏本快马送来,想必诸位爱卿已经看到了。朕想听听你们有何良策?”
众位内阁大臣都清楚,自安禄山叛乱以来,已征战了五年之久,耗费了多少钱粮、死伤了多少人口啊!若不是江南漕运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饷,平叛战争一日都支撑不下去。如今史思明未平,荥阳叛乱又起,大唐真是多事之秋啊!
“请陛下莫要忧心,保重龙体。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我大唐设有六部九卿官员,属于哪一级职权所在,就由哪个部门长官拿出办法嘛!”裴冕看了一眼李辅国,继续道,“这是兵部的事情,李大人可说出你的办法嘛!”
李辅国知道这是裴冕将他的军,丑陋的脸上赧然发烧。他虽说要了个兵部尚书的实缺,但对职权内的事情知之甚少,更别说平息叛乱了。他眯起一对小眼睛谄笑道:“咱家听皇上的,皇上说咋办就咋办。”
性格耿直的苗晋卿心里十分憋气,虽说他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六个宰相之一。但好多人事任命和官员升黜,皇帝并不征求他们宰相的意见,而是听信李辅国、程元振和鱼朝恩他们的。就说上次罢免郭子仪的军权,皇帝根本就不听他们的苦谏,一意孤行,才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关头,有些话不说不行了。
他下决心豁得一身剐,决意再次诤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便轻咳了一声说道:“陛下,有些话老臣憋在心头很久了,今天不得不说耳!”说着,他起身跪倒在肃宗面前。肃宗惊讶道:“爱卿,这是何故啊?有话起来说嘛!快快请起。”
苗晋卿没起来,含泪道:“陛下,臣先领罪了。您高兴臣也得说,不高兴臣也得说。很多事情臣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自安禄山叛乱以来,国家遭灾,百姓受难,狼烟四起,兵连祸结。人们背井离乡躲避战乱,造成了十室九空、遍地枯骨的悲惨景象。大批农田被荒废,无数钱粮被浪费,使朝廷陷入了危险的境地。陛下号召全国投入平叛战争,结果如何呢?李巨兵败被杀,李磷起兵闹事。荆州反了高睿,荥阳陈世登称王。各镇节度使不是观望不前,便是畏敌如虎,有几个是忠心王事、浴血奋战的忠勇之士呢?陛下信任宦官鱼朝恩,轻易将九镇节度使置于其掌控中,造成损兵折将、丢城失地的严重局面。将郭子仪、李光弼他们多年平叛之劳毁于一旦。继而又相信程元振,罢黜郭子仪,将中原战事交给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其结果又如何呢?程元振中饱私囊、贪得无厌,终于激起将士离散,自己弃城而逃,陛下为什么不追究责任呢?接着他又失陷洛阳城,许叔冀投降史思明,这一切罪责陛下还是不追究,究竟为什么呢?陛下啊,平叛之艰难大家都能挺住,却害怕圣断不明、偏听偏信,令功臣们寒心、令臣子们失去信心啊!皇上。臣也是奔七十的人了,黄土快埋到脖子了,臣是不甘心太宗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啊!”苗晋卿忍不住号啕大哭,匍匐在地上几乎昏厥,众大臣皆掩面而泣。
肃宗心中也是难受,后悔不该解除郭子仪的兵权,轻易派程元振坐镇洛阳,以致造成了眼下混乱的局面。他生性厚道,不善于算计人,往往被小人算计,自己还不知晓。但他皇家的脸面要紧,还得为自己打个圆场便摆摆手道:“张爱卿句句乃肺腑之语,使朕感慨不已。朕原本不想惩罚郭子仪,留任继续平定叛乱。但郭爱卿上了一道谢罪表,承认相州兵败责任由他负,丝毫未有辩白之意。
令朕颇感为难,不得不做了那样的处理,完全是一场误会嘛!”
“陛下,就相州九镇节度使围歼安庆绪,臣说说自己的看法。”裴冕说着,撩起袍角也跪在地上“安庆绪从洛阳逃到相州,已成丧家之犬,根本不需要九镇节度使联合出兵,郭元帅的人马足可将其擒获。陛下却轻易听信谗言,派了八家节度使都去分一杯羹。即使大家兵马都到相州了,总得设一个元帅号令三军吧!既要统一全军攻防战守,又要安排将士们的粮秣辎重,不知为何皇上却没有这么做。皇上不设元帅也就罢了,却派了一个‘观军使’到军中发号施令,代表皇上行使权力,这也是前所未闻之怪事吧?究其原因,其战事未起,败局已定,为日后追究责任埋下了因果。陛下可曾想过?相州之战,胜了皆大欢喜,败了谁来承担责任呢?让鱼朝恩负责,他不是三军统帅,仅是一个‘观军使’,他没有责任。这些人里面有责任的只有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因为他们的兵马副元帅之职并未解除,败军之责当然得由他们二人来承担,这是不争的事实。与其二人都被解除兵权,罢官离职,不如一人承担全部责任,留下一个继续为朝廷平叛,这就是郭子仪甘愿自己罢官免职,也要保护李光弼不受影响、继续为国家尽忠出力的原因。陛下啊,像郭子仪这种忠贞不渝的臣子我朝才出过几个?”说着,他又从袍袖中拿出两本信函,继续道:“陛下,这是李光弼写给臣子的一封信,读了令人吃惊啊!还有一本奏折是许叔冀派人交给臣,让臣转交陛下的检举奏折。臣把它交给您,皇上看后,便知相州兵败和洛阳陷落的原委。”
“完全是危言耸听,胡说八道,你有什么证据?请皇上治苗晋卿的罪。”李辅国大声地为鱼朝恩张目。
“你说谁是胡说八道?证据就摆在面前,你还为他们二人狡辩,难道朝廷能被你们愚弄下去吗?”颜真卿怒不可遏地斥责着李辅国。
肃宗怕惹怒了众大臣,更不好收场,便喝道:“李辅国,退下。”李辅国不敢再吭气,低着头退出书房。
肃宗接过信看了一下,放回案头,声音低沉地说道:“朕见识不明,用人不当,以致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朕愧对郭爱卿、愧对天下百姓啊!”说至此,肃宗眼睛潮湿,动了真情。继续道:“朕自登基以来,接手的便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朕从不敢懈怠,废寝忘食想修补好这个摊子,可是难啊!朕深夜扪心自问,到底哪些地方做错了,弄得跟大臣们商谈大事便拧劲,君臣想不到一起。今天你们都说了肺腑之语,朕也给你们交个心,你们都是朕的股肱大臣,朕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你们。程元振、鱼朝恩只不过是朕的两条狗,他们算什么东西?他们的错就是朕的错,今后朕再不会重用他们就是。”说着,起身离案,扶起了趴在地上的两位老臣。
话已至此,皇上认了错,大臣们还能怎样呢?颜真卿和冯植把准备好的话咽了回去,总不能揪住皇上不饶吧!
肃宗和大臣们都坐回了原处,喝着茶水平静了一下心情。肃宗道:“底交给了大家,请众位爱卿放心,咱们也该说说正事了。杨爱卿你来草诏。”杨慎忙起身至文案旁,援笔在手,等候皇上发话。
“汾阳侯郭子仪,速进京见朕,有要事相托。”肃宗说完,杨慎草诏已毕,递给肃宗过目后,用了玺印,派人到华州传旨。
“皇上,荆襄叛乱已平息,可派陆岩出兵荥阳,征剿陈世登。”裴冕的怨气平息了一些,主动地为皇上分忧解愁。
“好,杨爱卿继续草诏,派人传到荆州。那么派何人去解汴州之围呢?”肃宗身体一直不好,坐了这么一会儿身体有些不支,他说完,头上已出了汗。冯植看皇上的身体支持不住,忙道:“陛下,汴州那里不用派救援人马。李光弼非一般大将可比,连输数阵乃是骄兵之计,捷报可能马上就到了。”肃宗点点头道:“朕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家散了吧!”众大臣躬身行了礼,退出房门。
这几起棘手事情处理完,肃宗命大臣们退下去,自己躺着休息了一会儿,感觉有了精神,便起来又批阅其他奏章。
李辅国一直候在外边,看肃宗又起来了,便凑到肃宗跟前小声道:“皇上,老奴还有一事要密奏皇上。”肃宗抬起头来问道:“什么事啊?如此鬼鬼祟祟。
你是部阁大臣了,说话办事都要有分寸,人家有证据在手,你还要胡说八道?
今天的事情你看得清楚,这些大臣们较起真来,朕也得让着他们。朕提拔你做兵部尚书,大臣们都不同意,你还要在他们面前张牙舞爪,想把朕气死?你今后若在大臣们面前再胡说八道,朕也难罩住你啊!说吧,什么事?”
李辅国忙谄笑道:“皇上教训的是,臣今后再也不敢了。皇上,据臣派到太上皇跟前侍候的小宦官阿三禀告,太上皇经常在宫里宴请一些人,和他们说一些过去的事情,又哭又笑,像是在商讨什么事情。老奴怕出什么事,想奏请皇上知道,把太上皇迁到大内来住。一来方便皇上探视,二来少了前朝遗老的打扰,三来加强了太上皇的驻跸警戒。皇上以为如何?”
肃宗沉思了一会,对李辅国道:“这样也好,此事就由你来办,要让老人家住得舒心满意才好。”李辅国连连点头,又道:“皇上,陈玄礼和高力士都年事已高,让他们致仕回家吧!”肃宗道:“陈玄礼可以让他致仕回家,高力士十多岁就进了宫,家中没有一个亲人,你让他回哪里去?”
“那就让他继续待着?”
“让他待着吧!”
却说郭子仪赋闲在家,心中始终挂念着朝廷的平叛战事。心中有事,烦躁不安,便出门闲逛,借以散心。这日他又要出门,刚骑着“雪狮子”上了路,一匹红马从后面追上来,骑马的人大声叫道:“爷爷,钊儿今天陪你去散心。”
郭子仪回头一看,正是大孙子郭钊。便严厉道:“你不在家好好读书,谁叫你来的?”郭钊撅嘴道:“我娘说爷爷闷闷不乐,特意给钊儿请了假,陪爷爷出门散心的。”令公一听是儿媳的一片孝心,便展开眉头笑道:“钊儿,爷爷错怪你了。走,陪爷爷玩去。”
爷孙二人乘马沿渭河而下,一路观看山水风光,颇觉心旷神怡。至一道山梁处,令公用马鞭指着渭河道:“钊儿知道吗?此地是一处古战场,很有名气。当年马超为报父仇,汇集了三十万大军东进。用计袭破长安,趁势夺取潼关。曹操无奈,只得亲自出马,率众将与马超交战。数战不利,便想北渡渭河,袭击马超背后。马超佯作不知,待前军半渡,挥兵杀出,差点捉住了曹操。曹操又在渭河上架桥,费尽力气,终于架起了六道浮桥。不料马超派人驾火船,顺流而下,将浮桥全部烧毁,使曹操无可奈何也!这便是有名的‘渭桥六杀’,地点就在此处。”
“爷爷,钊儿听先生讲过这个故事,却不知道地点就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