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杉杉把生产和销售全部外包的做法十分冒险,但郑永刚既然有这胆量改革,也必然有他过人的见识。他认为,品牌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在服装行业,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品牌营销。生产可以购买,销售可以控制,只有提升品牌这一价值链上利润最丰厚和最关键环节的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郑永刚认为,市场是宝塔形的,量越大意味着档次越低,而他手中的杉杉要成为走向国际的知名品牌,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品质和品位。品牌的提升就注定了杉杉不能以量的扩张为目标,而是要以国际著名品牌集团的经营模式为样板。而这种多品牌的集团式经营是一个资本动作的概念,它的品牌都是独立的,是在集团控制下的独立的经营体。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杉杉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品牌概念,而是一个拥有21个品牌的品牌团队。
郑永刚知道,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型产业集团的目标,单靠服装产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郑永刚将杉杉母公司提升为投资控股公司,下设服装、高科技和投资三大板块,力求实现多元化发展。也许郑永刚太大胆、激进了,但他绝不是在盲目地“冒险”。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的他丝毫没有放弃作为根本的服装产业;相反,他坚持杉杉的目标依然是继续从服装板块来做,要踏踏实实地继续把杉杉和它旗下的品牌推向国际,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出人头地。
郑永刚过人的胆量与非凡的见识,造就了一位中国服装业的“巴顿将军”。
没有野心的男人落伍了
英国某留学生杂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男留学生学业那么出色,而外国女孩却不愿意投入他们的怀抱?
外国女孩不喜欢中国男生,中国男生到底缺什么呢?调查显示他们普遍缺少“野心”。
中国社科院曾经与美国一家研究院搞过一个联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中国男人根本没有什么野心。相反在美国,只有20%的美国男人缺乏野心。美国社会学家拿着这份调查报告自豪地对着中国同行说:“这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称得上国际化,有一项重要的指标便是外籍人士在该国所占的人口比例。一个国家的男人面对外国女孩是否自信、是否敢于或能够把外国女孩娶到手,也是一个民族是否充满活力的象征。
有人曾做过调查,大部分中国男人对外国女孩没有“野心”。信心不足,惶恐不安。
热情洋溢的外国女孩一般对中国男人这样整体评价:
“温柔、有礼、内向、害羞、做事认真有效率”是她们一致的看法。不过,她们总觉得中国男人少了那么一点点什么。
“即使有机会,我也不会和中国男孩谈恋爱。因为感觉上他们像哥哥,妹妹和哥哥怎么谈恋爱呢?实在不来电。”——在中国北京留学多年的美国女孩玛丽如是解释对中国男生“不来电”的感觉。
长期以来,“有野心”被看作是一个性格缺陷,其实,野心应当被予以更好的声誉。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野心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一个企业的领导要想改变企业的面貌,使市场与技术的进步得到更广泛的被应用,这就需要更多的野心;而伟大领导人的野心则具有更强的目标性以及创造一些超越个人利益的事业驱动力。
当然,有野心的男人并不只是指那些在经济或政治上堪称伟大的人物,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中,假如一个男人有一定的野心,那他就会常常不满足于现状,由此不断地寻求突破,最后做出一番事业。
郑先生其貌不扬,却从小就有一颗被人称赞的聪明脑瓜子。高中毕业,他考上教育学院,出来当了名生理老师,生理课是副科,没几个人爱听,可他却把生理课讲得文采飞扬、妙趣横生,惹得学生们个个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女生,更是对他都崇拜得不得了,以至到了争着为他洗脏衣服的程度。可这些并不能使他满足,又去广州进修了两年本科,回来后,干脆辞去了有着大好前程的工作,下海遨游去了。下海经商后,开始时遇到一些困难,但凭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掘得了第一桶金,不久就财源滚滚而来,他更是春风得意,娶了漂亮太太生了宝贝儿子。前几年行情不好,他就把生意收了,做起了清闲的寓公,炒炒股看看书,过起了神仙般的日子,按说该知足了。可是没过多久,郑先生就感到生活得不开心,原因是他的野心又在蠢蠢欲动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同学、朋友有的资产都上亿了,我这几百万算什么?”他现在正构思着他的宏伟目标,他想办实业,然后扩大为集团公司,产供销一条龙,最后争取上市。他说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是他最大的愿望,等老了,再把上市公司转手或传给儿子,那时就真正退休。
郑先生永不知足的野心,的确有些让人目瞪口呆。野心,是雄心壮志、是远大理想,的确,人不能没有这东西。小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人会活得茫然没有神采,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梦的日子是痛苦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于女人来说,男人的理想总是过于庞大,庞大成难以实现的野心时,是不是也是一种痛苦呢?
其实,男人这种勃勃的野心还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女人,小时候与男人受的是同等教育,年少时不也有远大的理想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人女人作为不同的个体进入现实中,女人往往变得想要安逸的生活,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她们许多的雄心壮志就淡化了,这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嫁个好老公,过上舒服的日子,或找份清闲的工作,轻松地打发时间。而男人则不能,他们没有退路,甚至很多男人为了权力为了欲望绞尽脑汁头破血流。这与男人所处的社会角色有关,作为男人,他必需有所作为:做个强者,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所以他必须披荆斩棘向前再向前。
但如果这种“野心”是以挖别人墙角为前提,或者通过损人才能利己,那就要把这种“野心”放在道德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内,懂得控制自己。另外,要对“野心”进行引导,在“零和”环境中,你多一点,别人就少一点,所以“野心”始终不受欢迎。而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创造了双赢的模式,你的“野心”对于开疆拓土、探索未来领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那里,有“野心”的人是英雄。
但“野心”过大,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当现实不能满足自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焦虑、暴躁、敌意、对抗情绪,对外影响人际关系和外部环境,对内则损害个人健康。研究表明,这种性格的人,也就是成功欲望强、“野心”大的人,易患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
“野心”没有止境,所以要懂得将它调整在一个合适的限度之内,让它充分发挥对人的激励作用而不伤害人。
男人要学会说NO
媒体经常报道,某某“好男人”、老实男人干了大坏事,或犯罪,甚至杀了亲朋,其实这并不奇怪。
之所以一些“老实”的男人会出现很多心理疾病甚至犯罪行为,就是因为这些“老实”的男人平常不会说“不”。
他们一方面缺乏沟通,一方面缺乏正常的发泄,不知道拒绝,只知道忍耐,结果往往就成为了所有人的出气筒。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倒应了不会说不男人的两种收场。“好男人”突然爆发的案件此起彼伏,那些血腥案表明:“好男人”压抑得太久了,就在“沉默中爆发”了,这种爆发往往是悲惨大结局。
在中国,“好男人”的标准似乎就是“听话”这其实是以“乖孩子”的标准要求男人——对父母,他们说“是”;对老婆,他们说“是是”;对上司,他们说“是是是”……
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其实很严重——男人只强调“听话”很容易培养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男人”。
追溯开来,讲究“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不会说不”的“弱者文化”。不会说“不”的男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般只能充当被动的弱者角色。
他们在爱情中被动。中国经典神话里,大都是“仙女”主动上门,以身相许。“小生”不敢说不,战战兢兢地被动接受。传统黄梅戏《天仙配》就是很好例证。七仙女主动得已有“女流氓”之嫌了,董永却木讷得如同傻子一般。七仙女把董永截到路口不让过,要想从此过,得把我娶走。可怜而老实的“董郎”,不敢拒绝可怜兮兮“从了”。千古爱情就在男人的被动与无为中拉开帷幕。
他们在家庭中被动。不会说“不”的男人总是习惯依赖自己的长辈。不少人到了结婚以后,还得伸手向父母要钱,如果父母是有权力的,则更令视之为靠山。这更加深了后者对前者的依赖感。如何敢说个“不”字?
他们长大了,还让父母不放心,处处需要父母“扶”一把。他们在社会中被动,不会说“不”的男人,一般依赖心理都十分严重。他们堂而皇之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被弱化了的男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无助的,因此,就有依赖他人的需要。
对于离家闯荡的男人来说,依赖心理是绝对不利的。它加重了男人的自卑感,使他们越发不自信、不敢说不。只要给这种男人一份差事,一碗饭吃,让这样的男人“靠”——就可赢得他们的友情甚至驱使他们,对于老板的命令,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没有任何借口”地“从命”。
一个受人雇佣或受到“照顾”就将全部身心随从别人的男人,只能是一个很弱的“个体”。可以说,这样的男人永远出不了头!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拒庸愚”的思想。所谓“拒庸愚”就是敢于对平庸和愚蠢的东西说“不”。到现在,鲁迅先生的思想仍具有现实作用。
不会说“不”的男人总是倾向于使“群众”认同,视“敢于说不”的独立人为“另类”。其实,这恰恰证明了他们自己的平庸。
不会说“不”的男人没有个性,他们既然力求“正常”,因此也就向平庸的事物认同,其生活的意向也是“不要脱离常规”,不要与众不同,反对的则是“标新立异”,尤其讨厌的是别人“出风头”。
的确,不会说“不”男人的“美德”是与“和合”、“不要出风头”、“不敢为天下先”连体的。他们的“美德”注定了他们“碌碌一生”。
试一试方知是石头还是金子
三十年前的一天下午,12岁的迈克尔·戴尔与家人一起来到墨西哥海湾钓鱼。与家人直接拿钓竿垂钓不同的是,迈克尔·戴尔临时改装了一个系着多个鱼钩的短延绳钓,居然钓上的鱼比家里其他人钓到的总和还多!
没多久,戴尔又想到一个好主意,在集邮杂志上登广告搞邮票交易,结果,他净挣2009美元,并用这笔钱买到了他的第一台个人电脑。
读中学时,戴尔为休斯顿《邮报》征订订户。他心里琢磨:新婚夫妇是可能性最大的主顾,于是他雇请一些朋友复印出最近领结婚证的人的姓名和地址,输入电脑,然后给每一对新人寄信,分别附一份两星期的免费订单。靠这种方法争取订户,戴尔赚了18000美元,买了一辆BMW轿车。当这个17岁的孩子一次性付清现款时,卖车人大吃一惊。
第二年,戴尔考入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校园里都在谈论PC(个人电脑),没有PC的人都想要一个,但商人的售价很高,许多人很想定做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低价电脑,但这很难办到。
“商人卖价那么高,使用者为什么不直接到制造厂家去买呢?”戴尔想。他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推销员每个月都有PC的销售定额,他们大多完不成。戴尔还知道,存货积压对推销员很不利。于是他从推销员那里按厂价买到了电脑,回到宿舍,他将其作一些变动,以改造其功能,为的是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面对需求缺口庞大的市场,戴尔在当地刊登广告,供应按订货要求改制的PC机,价格却低于市场平均零售价的15%。很快许多商人、医生和律师都成了他的主顾,此时他的月收入已达5万美元。
1984年5月3日。年仅19岁的迈克尔·戴尔租下一间办公室,聘请了一位职员。放寒假,他告诉父母他还在做电脑生意,可能会决定退学。当父母得知他的最终想法是与IBM竞争时,非常焦急。但无论他们怎么说,戴尔的主意不变。于是父母与他订下协议:暑假里他得搞出电脑公司,如果失败,9月份乖乖复学。结果,暑假的第一个月戴尔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8万美元,第二个月达26.5万美元。戴尔差不多都忘了新学年的来临。
一年之内,他每月卖出1000台PC机。到迈克尔·戴尔应该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他的公司年销售额已达7000万美元。随后,戴尔停止改装其他公司机型产品,开始设计、组装和销售自己的产品。
“一旦有了好设想,就该试试看!”这是迈克尔·戴尔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这样,他不断地收获着将一个个好想法付诸实施的喜悦,由一个翩翩少年变成企业巨头,成为美国第四大个人电脑制造商,是500名巨富中最年轻的公司老板。今天,戴尔电脑公司在16个国家,包括日本拥有多家全权子公司。公司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雇员约5500人。为了提高生产力,戴尔电脑公司对雇员们提出的、凡是值得一试的新设想,哪怕没有产生实际效益。都予以奖励。
成功者采取积极的态度,尝试许多新的主意,所以获得的成功也多。他们知道所尝试的事情有很多会失败,仍然乐观积极,坚持到底。洛克菲勒在自己父亲都不愿意借钱给自己。自己又毫无任何抵押品的情况下,他依然去尝试银行的借贷,因为他愿意试一试。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着成功,却又可能逃避尝试新思想、新事物。因为他们害怕尝试会带来失败的痛苦和众人的嘲笑,这种心态导致了他们失去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生就像行路一样,每一次尝试,每跨出一步都是一种改变,都是一新感觉,都会有一种意外的收获和喜悦。
如果说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那么敢做则是你继续迈出的坚实的第二步。你不妨以勇者的气魄,坚定而大声地对自己说“现在就试试”!只要你开始尝试迈步,就会发现自己具有取之不尽的智力潜能,会发现生命中潜藏着许多连自己也无法想象的能力。如果不去尝试,这些能力永远也没有机会大放异彩。
请记住,凡事都得试试,哪怕希望微乎其微。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践,比在家空想一千个好主意有价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