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42700000007

第7章 论坛绿皮书(6)

阮西湖1998年发表《关于术语“族群”》认为,作为单词,group有“群”的意思,但也有“族”的含义,在国外人类学文献中,ethnicgroup一词就是指“民族”。“族群”这一术语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共同体”的演进的各个阶段的表述,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献中也只有“民族”这一术语,未见“族群”的提法。另外,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各国人类学者,在使用“ethnicgroup”这一术语时,其含义都是指“民族”而不是“族群”,因此使用“族群”一词也不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对当代社会人类群体的划分,同时也有悖于世界各国人类学者所表述的“人们共同体”的原意。(阮西湖,1998)

李祥福于2000年发表《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认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以族群、族群性、族群-民族主义(ethnonationalism)取代民族、民族性、民族主义的趋势,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脱离民族(nation)所含有的那一层国家的意义。虽然,“族群”在某些语境中不适应我们业已形成的言语习惯,但在学术话语中更适合用它表述。在中外学术交流中,中国学者有责任翻译清楚:中国话语中“56个民族”的民族概念与西方的民族(nation)概念有区别;也不完全与族群定义相符,因为中国的民族界线是经国家划分、确定和批准的,西方的族群概念则侧重民间的界线划分。(李祥福,2000)

纳日碧力戈2001年发表《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对当今西方国家借助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文化价值观的战略行为进行了思考,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先是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后是大国的数字化霸权、炮舰加“文明”,几乎没有给“小国寡民”和“传统社会”留下什么生存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族群”概念在“民族”概念之后进入了许多非英美世界,尽管其能指和所指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社会的习惯,从而使外来的“族群”概念更加复杂。后者为了加入“族群”之林,一方面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话语,另一方面也要“修身养性”,改造自我,不断重塑本土形象。前者制定规则,后者疲于应对,“族群”概念注定将长期是一场权力话语和一场不平等的对话。纳日碧力戈2003年又发表《问难“族群”》一文,指出了近年来的“族群话语”的一些缺点:(1)由于诸家在使用学术概念时不注意词义、词源和词用,也不注意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和国度的变异,且较少联系中国历史,尤其较少联系中国“民族”和“族群”话语的近代演变史,更缺乏足够的个案和国内少数民族表述的支持,结果,以印刷文字出现的讨论,大多成为西方话语或者西方话语的汉语代言。(2)缺少辩证的观点,沉湎于“宏大叙事”,束缚于功能论,受制于原生说,不能认识“民族”和“族群”的翻译话语,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史,处在一个前后不同的、开放的变化过程。(3)由于学术上的急躁,有的作者对中外相关著述咀嚼不细,乃至误读、误用、误译、误批。(纳日碧力戈,2003)

徐杰舜2002年发表《论族群与民族》指出,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族群概念的界定是多义的,有的强调族群的内涵,有的强调族群的边界,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但简明准确的界定可以概括为“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族群与民族的区别是:(1)从性质上看,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2)从社会效果上看,族群显现的是学术性,而民族显现的是法律性;(3)从使用范围上看,族群概念的使用十分宽泛,而民族概念的使用则比较狭小。族群与民族的联系是: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为族群,还可以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群。(徐杰舜,2002)

郝时远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发表《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group)释义的辨析》、《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涵义与应用》、《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ethnicgroup的实证分析》、《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中的“认同群体”与ethnicgroup》、《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答“问难‘族群’”——兼谈“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提出,中国民族学界在引进“族群”概念及应用实践中,存在着对此概念理解片面和应用泛化的现象,同时对现实中存在的用“族群”概念替代中文话语中“民族”概念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对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学术术语或概念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体现着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度、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和诠释,而我们在引进ethnicgroup这一概念并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本土的实践中,对于其在西方国家中含义演变及应用实践的社会背景方面的分析一直比较缺乏。这种“缺失”不仅表现在学术研究中简单地“拿来主义”倾向,而且还造成了应用于本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术语演变的社会背景,才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其理论意义,准确把其应用于实践,从而不至于造成概念歧义和话语混乱。同时指出,适合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未必都具有普世主义和全球化的意义,因而任何引进或借鉴都不能脱离他国和本国的实际。

蒋立松2002年发表《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认为英文语境中的“ethnicgroup”的广泛使用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既与美国的民族政策相适应,也反映了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想的变化,但是在这一概念的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应当认真分析“族群”概念的内涵,确定它的适用范围,毕竟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与“族群”二者内涵不同,所表达的内容特征也不同,所描述对象的层次也不同,因此采用完全照搬的模式是不妥的,必须与中国的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蒋立松,2002)

雷海2002年发表《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论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族群”(ethnicgroup)概念的不同理解,概括了他们的共性认识,即族群认同的标志是文化特点,认为族群论者把族群当作文化承载单位,分享共同文化特质的看法,并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族群的社会特性,不能准确地定义某一群体,从而造成其群体概念的模糊不清,主张通过准确描述和形容“民族”的办法,使国外学者清楚地理解中国的“民族”,而不应强调与国际学术接轨而盲目使用“族群”概念,否定已经使用了一百年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概念。(雷海,2002)

兰林友2003年发表《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针对西方语境的族群、族性概念以及族性(族群认同)理论进行了简要探讨,对族群与种族概念作出了区分,并对族群类型进行了划分。建议为与英文对应,以族群概念替代56个民族的概念,在中华民族(Chinesenation)的意义上,既可用民族(nationality)概念,也可用族群(ethnicgroups)概念,即构成theChineseethnicnalionality;在民族大家庭中的55个单一民族的概念上,可以采用少数族群概念,至于英译不妨用汉语拼音minzu;至于那几个拥有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也可以采借美国针对印第安人的nationalgroups概念,其次属群体都可用族群概念来探究;在族群概念的架构下,对于人口数量较少或与主体民族相比人口数量对比悬殊的族群,可以明确称为少数族群。这就是说,在中国的语境中,用民族指称包容性的中华民族是适宜的,而用族群指称一个民族的不同层级单元,即学术意义上的文化含义的分类单元。(兰林友,2003)

范可于2003年发表《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通过追溯“族群”和“民族”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语言的背景下所经历的过程,说明两个术语各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并指出,比之于“民族”,“族群”也不是什么更妥帖的概念。两个术语体现了人口的多样性问题在不同语境里的表达,无论在学术使用和一般使用上都具有任意性的一面,也都具有具体和一般之别。但是,西方语境里的“族群”所特有的、对主体民族和国家具负面色彩的内在规定性,是汉语“族群”和“民族”在中文语境里或字义上都没有的。正是因为西文之“族群”具有对抗、边缘、分裂、差异的象征意义,自然地成了挑战“民族”的“批判的武器”。(范可,2003)

潘蛟2003年发表《“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通过追溯族群以及与它相关的一些概念在西方的变化,认为族群这个概念的兴起是与民族的普遍疆域制度化,种族、部落等“东方学”概念的衰退相连带的;族群与民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政治诉求和政治承认上;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拥有区域自治权利,因而不应该轻易把他们改称为族群。并指出,今天不仅存在着族群概念的泛化,而且存在着“民族”的泛化。这些概念在西方并非自来就是清晰、澄明的,它们的含义一直在流变。它们的流变过程实际上是个对于权力关系所做的预设和构建变化的过程。发生在我国的民族、族群概念争论实际上也涉及这样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这个过程在这里流变成了对于舶来概念的翻译问题,我国的民族理论争辩史几乎是一部有关民族译名的讨论史,今天的许多问题的确是由翻译引起。我们曾不加分辨地把西文nation,nationality,people,ethnicgroup,narodnost等词均翻译成了“民族”,以致人们不断为民族这个概念争吵,但问题是当时的译者并不是不知道这些西文词汇在含义上的区别,也不是因为他们在汉语里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逐一对译这些西词,而是因为逐一对译这些西词不利于当时的民族建设(nationbuilding)。显然,问题并不仅仅在概念及翻译本身,而且还在于与概念和译名相连带的权力关系构建。(潘蛟,2003)

乔玉光2003年发表《民族与族群:不等位的判断价值》指出,乔玉光:《民族与族群:不等位的判断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一个可无限细化亦可无限扩张的表述,而“族群”定义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因此也就有了若干的定义。“民族”实际上是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在政治上、学术上及民间对话中,都已约定俗成,对于“民族”概念而言,文化不是其惟一的基准指标。因此,两个概念实际上是居于不同的层次。故而用“族群”取代“民族”或者认为两个概念可以兼用的观点是不恰当的,但可以相互补充,构成合理有效的研究网络。(乔玉光,2003)

乌小花2003年发表《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认为,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当前“族群”与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泛滥之势,但必须注意的是,两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相互取代。“族群”概念应是“民族”概念的补充,是对“民族”的细化研究,对我国56个民族仍然用“民族”概念指称为好,但对于其中内部的各支系、各层级,可以用“族群”表示。同时指出,“民族”与“族群”,的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到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而不仅仅是个学术范畴内的问题,正确把握它们的含义与关系,有助于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实践。(乌小花,2003)

郝时远2004年发表《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指出,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在台湾,“族群”一词最初用于民族学界对少数民族(山胞)的研究。7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反对运动”以后,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民进党的建立,“族群”一词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并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成为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发挥着“族群政治”的分化作用,是“台独”势力挑起“省籍矛盾”着力利用的工具。这是大陆学界在应用“族群”概念和认识族群理论时所不应忽视的政治向度。(郝时远,2004)

(二)族群认同与族群意识研究

在族群认同与族群意识研究方面,台湾学者王明柯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和《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两部著作影响较大。族群概念和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在讨论术语概念的同时,很快开始了应用族群理论进行研究的学术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在族群认同与族群意识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除一些论著外,更多的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族群的个案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多在于族群认同的变迁和族群意识的产生和流变两个角度,以下是相关论著的评介。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明珂先生于1997年出版《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体现出一种将人类学族群理论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相结合的取向,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溯源研究的反思。作者的族群边缘理论以及对历史文献、考古遗存、口述材料另辟蹊径的解读,都让人耳目一新,极具启发意义与参考价值。

同类推荐
  • 30岁恋爱也不晚

    30岁恋爱也不晚

    曾小亮编着的《30岁恋爱也不晚》是两性情感作家曾小亮的最新励志情感新书,主要是写给那些梦想找到“爱情莲花”的女孩,它会帮助你快速成为恋爱达人,让你识穿男人心,让你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无数的男人中挑出一款最适合自己的。作者旨在告诉单身女性一些男女相处之道,在恋爱与婚姻中如何看到男人的种种不完美,并且接纳这种不完美。同时《30岁恋爱也不晚》也告诉我们,在这个爱变得越来越脆弱的时代,我们依旧要相信爱。爱就是一种修行,在爱的朝圣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沿着那条路去追寻心目中的青鸟。
  • 中华国学百部——千字文·增广贤文

    中华国学百部——千字文·增广贤文

    《千字文》是我国成书最早、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读物,作者是南朝梁代人周兴嗣。据说,梁武帝为了教儿子识字习书,让人从王羲之书迹中拓取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每字片纸,让颇有才学的周兴嗣编成韵文。
  • 西部招妻

    西部招妻

    马宏杰用近30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老鼠药,想回家……
  • 古今骗术揭秘·江湖骗局

    古今骗术揭秘·江湖骗局

    骗是中国古代一些不法之徒操执的一门职业,它是旧社会的一个毒瘤。在漫长的年月里,骗术发展了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那些旧社会的陋习毒瘤进行了清除。这些骗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一时销声灭迹了。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又沉渣泛起,骗子又露出头,有的善良的人不小心就被骗上当。可如果从被骗的手法上看,比起旧社会来,骗术并没有发展多少,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古今骗术揭秘(古代卷)》作者对照新旧社会的骗局,来对骗术的传承来个揭露,以使读者尽量少受骗上当。
  • 播音主持艺术论

    播音主持艺术论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数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稁,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热门推荐
  • 校花的贴身管家

    校花的贴身管家

    【极度YY!极度热血!本作品必将猥琐到底】正当与乡村艳妇谈生理课的时候,杨小坏接到老头子的命令,就这样美好的乡村生活破灭,给人当保姆去了!尼玛!要我去当管家!还是贴身的?对方男的还是女的?漂亮不?什么!我的未婚妻!还要贴身护理!靠!不是她服侍我吗!?我威武不屈!不干!什么?对方是绝色大美女!三围是多少?米米有多大?36D!?干!不干是傻瓜。于是,杨小坏出山!从此华夏的美女都遭殃了,都屈身于杨小坏保护下,春情无限!
  • 转世重生蜕变成仙

    转世重生蜕变成仙

    我去~重生就重生吧,还穿越了,这还不够,竟然成仙了!成就成吧,还受人排挤,不过喵,还有美男,我就勉强心安理得的笑纳了!
  • 家有肥妻:爷,温柔点!

    家有肥妻:爷,温柔点!

    穿越?她以为会变成个人见人爱,鸟见鸟呆的大美人,可木想到……你妹,你大爷,问候你家所有人,这是人吗?简直是头猪嘛,哦,不,不该拿猪这么美丽的动物来比喻镜子里这个人。鼻子,眼睛被涂了一斤粉似的,二大团肉挤在一块,勉强能分辨出来,一张大嘴涂的鲜红,活脱脱电影里吸血鬼犯案后的造型,更可笑的是二条类似眉毛的东西,修的细长细长看上去跟没有似的。整体造型就是现实版的奥特曼的敌人―――怪兽。难怪刚才抬腿都那么费劲,能不费劲吗,你把二只象腿举起来试试?(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读史学心机

    读史学心机

    历史之中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遗产。既然历史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深入的挖掘。我们要专注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持不懈;体味“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凌云;同时,我们也要警醒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 修元纪

    修元纪

    一位无名小神崩碎了天道,维持世间的法则也随之崩灭,诸神终于可以脱离这一方早已厌倦的世界,一位凡人也悟得长生大道。天道复原了,法则恢复了,那凡人也得消亡了。于是凡人将长生之法—修元之术传承于世。路过的我得了“好处”,也被纳入消亡名单,只好去帮忙逆命反道,伐神诛天了!
  • 囚域

    囚域

    一名少年,见惯丑恶,踏遍世俗,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却引出了一群悍匪。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演绎着亲情、爱情、友情,却又经历着世间的不公、不平!是非、黑白,谁能说清?阴谋、诡计,隐于人后,该如何告诸天下?一个神魔存在的世界,演绎着的却是天下人的故事!
  • 老情人尸骨无存

    老情人尸骨无存

    几个失意的人,围绕一节断指,在保守和揭露其背后的秘密之间展开了角逐。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证物在渐渐消失,时间紧迫;另一方面,坚信事实永在心中,不会被抹去。在这场肉与灵的争夺中,双方究竟是在比拼谁的手段技高一筹?还是彼此间人性的较量?而这一切又究竟是为了什么?且看这一段发生在一个夏天前后的小城故事。
  • 仙剑缘之爱无悔

    仙剑缘之爱无悔

    身负邪剑灵的狐妖玉婉儿与天山弟子夏子明相恋,可却因为两人身处不同的门派而无法在一起,而天山也为了称霸仙界而攻打九离,而夏子明和玉婉儿也因此相对........
  • 无尚云枪殇

    无尚云枪殇

    暮血胡林中,有老卒倚刀靠马,一壶浊酒等故人;临海山前,有游侠背险持枪,血染黑衣守挚友;山门残关里,有诸将抗命点兵,满军铁甲守国门。天地间的蓦然一叹,回首间:老卒踉跄而去,足迹斑斑浸血;游侠写信留枪,衣袖挥拂已无人;将士默然抽刀,锈满铁甲赴死。
  • 炼鬼人事

    炼鬼人事

    这一切的故事,都是从我师傅舍命救我而死之后开始的。回想着师傅曾经说的那些话,我认为炼鬼炼的不是恶,而是那未泯灭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