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1100000028

第28章 小叔子忒骄傲(3)

第四,奕訢经常犯少年得意的毛病,一得意就忘形,比如每次入宫议政,太监给太后和皇上献茶时,慈禧必命也给奕訢献茶。有一次马虎,奕訢竟拿起了案上御茶,虽然马上想到不对,仍放置原处了,但细节决定成败啊!再比如,奕訢在与太后议政时,有时佯装没有听到,请太后重述一遍。这不调戏嫂嫂吗?每与太后有不同意见时,则高声抗辩。这不不尊嫂嫂吗?还有,两宫太后召见之地任何人不得擅入,无论是谁,不经总管太监传旨,不得径入。而奕訢往往不经太监传旨,就径直入内。就是民间的小叔子,也不能如此闯寡嫂的房间吧?这一切都让嫂嫂不高兴。当然了,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忧外患都没了,奕訢又这么有本事,他就是最大的内忧了。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同治四年三月初四(1865年3月30日),恭亲王奕訢照常入值觐见两宫太后。慈禧拿出一份奏折严肃地对奕訢说:“有人参劾你!”奕訢不但不谢罪,还满不在乎地问:“谁上的奏折?”嫂子没好气地答:“蔡寿祺!”奕訢脱口而出:“蔡寿祺不是好人!”王闿运:《祺祥故事》,选自《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26—327页。

蔡寿祺当然不是好人。

坏人蔡寿祺,字梅盦,江西德化人。道光十九年(1839)进士,曾入翰林院当编修。翰林院乃大清官方的最高学术机构,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待遇优厚。大诗人龚自珍就因“高考”成绩不好,进不得翰林而一辈子耿耿于怀呢。但是蔡寿祺不知怎么搞的,当了多年的编修也未受到皇帝赏识,于是出京投机去了。他先窜到了四川,私刻关防,招募乡勇,把持公事,过分招摇,引起了新任川督骆秉章的反感,命藩司刘蓉(原湘军将领)将他赶回了老家江西。之后,他又投靠正在陕西围剿回民起义的胜保。胜保,满洲镶白旗人,是辛酉政变得以成功的武力后盾。政变后一直受慈禧重用,手握重兵。太平天国起义后,慈禧又命他主持山东、安徽间的“剿捻”军务。但由于居功自傲、贪污腐败、军功不振等原因引发慈禧不满,又把他调到了陕西督办军务,镇压回民起义。这下军务搞得更不像话了,屡战屡败。再加上他与奕訢关系过近,于是慈禧太后一怒之下派人把他逮问回京。本是奕訢审问的,可是慈禧乘奕訢不注意的当口,把胜保处理了:赐令自尽,家产充公。蔡寿祺没了主子,就又回了京城,混入宫中,担任起居注官(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起居注官,日讲官负责给皇帝讲解经史,起居住官负责录纪人君言行动止),遂利用职业方便,与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有了勾结。嫂嫂不喜欢小叔子的信息,他由安德海处嗅到了。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四日(1865年3月21日),他以“请振纪纲以尊朝廷”为名,上折遍参曾国藩等人捏报湘军战功,取巧避罪;指责恭亲王重用汉人不当,图谋使汉人重掌军权,要求奕訢面壁思过,以服人心。

蔡寿祺的这次参劾绝对是试验,看看慈禧如何反应。发现慈禧并没有变脸,于是他放心了,于三月初四(3月30日)又上奏一篇洋洋洒洒三千言的折子。这次不再拐弯儿了,而是直接点名攻击恭亲王,罗织的十大罪名有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等,要求他“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请别择懿亲议政”。徐彻:《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一句话,把恭亲王打回老家。老实说,如果没有摸准太后的心思,借蔡寿祺十个胆也不敢搞此政治投机。问题是他投对了,慈禧借机开始老戏重演——她又哭鼻子了!

慈禧避开奕訢执掌的军机处,单独召见大学士周祖培、瑞常、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刑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荣、殷兆镛等人,哭哭啼啼地对他们说:议政王植党擅权,渐渐到我不能忍受的地步了,我要重治议政王的罪!诸位大臣看见太后这小样儿,傻了,不知太后玩什么把戏,无人接话。于是慈禧鼓励大家,诸位大臣应当以先帝为念,不要害怕议政王,议政王罪不可逃,应当从速议罪!鼓励之后,大家还是摸不着头脑,没人表态。老谋深算的周祖培回复曰:“此惟两宫乾断,非臣等所敢知。”慈禧着急了,如果什么都要我们太后说话,那还要你们这帮人干什么?等以后皇帝长大成人,你们能逃过处罚吗?周祖培看不表态也不行,遂用上了缓兵之计,说:“此事需有实据,容臣等退下后详察”,并请与大学士倭仁合审此案。徐彻:《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38页。慈禧准奏。周祖培和倭仁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还是因为摸不着慈禧太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上了一个模糊建议:“阅原折内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各款,虽不能指出实据,恐未必尽出无因。况贪墨之事本属暧昧,非外人所能得见。至骄盈、揽权、徇私,必于召对办事时流露端倪,难逃圣明洞鉴。臣等伏思黜陟大权操之自上,应如何将恭亲王裁减事权,以示保全懿亲之处。”同上,第240页。

慈禧看这些老滑头不好好替自己办事,一着急,亲自操刀写上了奏折,可以这样说,老太后统治中国半个世界,亲手写定的红头文件目前发现的不多,除了辛酉政变期间那次,这次应该是第二份了。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示朕保全之至意。特谕!同上,第240—241页。

又是一堆别字。丁燕石的《正说慈禧》里,还附了慈禧这道亲笔朱谕的影印照片,使得我们可以发现,除以上别字之外,这上谕还有两处别字自行改正了:一处是“用人形政”自己改成了“用人行正”;一处是“谙媚之事”改成了“暧昧知事”;至于“满口胡谈乱道”一句更是挤着夹到字缝里的。丁燕石:《正说慈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整个页面就像一纸小学生作文,涂得乱七八糟。看来,嫂嫂为了煞煞小叔子的威风,都顾不上什么学识与风度了。当然她自己内心知道,递给倭仁、周祖培时,要求他们给“润饰”一下,丁燕石:《正说慈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周祖培等人一看,这不润饰不行呀,太丢西太后的人了,得润饰后再给“王大臣”们同看。关于润饰后的版本,我们可以在帝师翁同龢的日记里看到:

谕内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究属暧昧,难以悬揣。恭亲王议政之初,尚属勤慎,迨后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视朕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妄陈。若不及早宣示,朕亲政之时何以用人行政?凡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正是朕宽大之恩。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示朕保全之至意。……特谕!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9—380页。

慈禧命令这谕旨不必经由奕訢掌领的军机处,而由内阁速行天下,于是可怜的恭亲王只剩下光杆皇子的身份了。回想政变刚成功之初,叔嫂两个和谐共处,分赃均匀。没成想,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靠,这才几年,所有恩赏就全都没了,老六净身出户!

不过,人气他还是有的。一者老六是个实干家,整个中枢及政府的平衡需要他;二者老六也没啥严重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所以,诏书发布后,不论宗室亲贵,还是部院大臣,外省督抚,都对慈禧的做法表示反对。大家众口一词,要求恭亲王复职。

惇亲王奕誴,那个生性低俗的道光第五子、老六的五哥、叫慈禧为四嫂的小叔子最敢于实话实说了,他上书说出了两点意见:

第一,关于恭亲王的事情,实属暧昧,仅仅以语言和行为上的小过错,就骤然予以严惩,无以昭示天下。

第二,恭亲王自做议政王以来,办理事物,没有听说有什么大的劣迹,惟有皇太后召对时,在言语词气之间,有一些不恭,这也不是臣民所共见共闻的;而所参劾的内容又没有真凭实据,若一味坚持罢斥奕訢,恐怕传闻中外,议论纷纷。

吵闹中,相关调查报告也出来了,蔡寿祺所参之事多属风闻,倒是他自己的问题浮出水面了。他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薛焕与陕西巡抚刘蓉均是贿赂奕訢而得任的,而刘蓉呢,揭穿了蔡寿祺在四川招摇撞骗、惨遭驱逐的事实。调查报告一出,朝野哗然,大清帝国二百多年中,还没有一个人敢用“莫须有”的罪名参劾一个亲王,而这个亲王是皇帝的嫡亲叔父,是为小皇帝的母亲一手完成垂帘听政事业的功臣,更是军机处的领班大臣!

慈禧乃是好女不吃眼前亏的主儿,一看风向不对,赶紧退步。于四月十四日(5月8日)召见了奕訢,恭亲王伏地痛哭。可怜的鬼子六,枉自聪明能干,却因心机不够而处处受人委屈:父亲在位,自己争皇位争不过四哥;四哥在位时,自己大部分时间在家恭着做闲王;叔嫂同治时,嫂嫂玩自己跟猫戏鼠似的!

慈禧以同治帝的名义下达谕旨,说恭亲王“伏地痛哭,无以自容”,经批评教育,认罪态度较好,所以着“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但免去他议政王头衔,“以示裁抑”。丁燕石:《正说慈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页。小寡妇这么一裁,后果很严重:

第一,把老六的锐气裁去不少!老六的特色就是腹有才华气自高,但四哥与四嫂就是不让他骄傲,就是让他恭着。现在,他也明白了,本事再大,功劳再大,领导面前也得装孙子。所以此后开始注重传统的礼制,凡事以“礼”和“臣道”为先。同治四年(1865)咸丰帝奉安定陵,奕訢襄办有功,两宫太后欲嘉奖之,奕訢说什么也不接受。慈禧将奕訢交宗人府议叙,宗人府给出的政审评语是这样的:“惟恭亲王谊属宗藩,首参机务,近来事务巨细,愈加寅畏小心,深自敛抑。”徐彻:《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之后,老六进一步自敛,面奏两宫太后,请求收回对其长女固伦公主的成命,两个寡嫂同意了,改封其长女为荣寿公主。可怜的老六,吃过的东西开始往外吐了。

第二,老六变得谦虚,如果仅是他个人及家庭的事,也就罢了。问题是他这么一谦虚,直接影响的是国事。他比之前更为瞻前顾后了,大清帝国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锋头渐减。所谓的中兴与崛起,就更是水中月雾中花了。

事实上,就在嫂嫂玩弄小叔子的时候,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首功之臣、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心腹幕僚赵烈文之间却有这么一番谈话:

曾国藩:“得京中来人所言,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也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皱眉半天后方说:“然则当南迁乎?”

赵烈文:“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选自《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1页。

从同治六年(1867)到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果然不出50年!赵烈文真神人也!还是那句话,大清这种体制,导致真正的人才永远在民间!奕訢算是爱新觉罗家最有才的了,却被一个有权的嫂嫂玩成这样,这家的江山不玩完,天理何在?

当然,禀性难改,江山难移,奕訢虽然老实了一些,但毕竟禀性使然,偶尔还会给嫂嫂使坏的。

之一:同治八年(1869)与慈安太后、同治帝合伙把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安德海给干掉了。慈禧很不高兴!

之二:同治十二年(1873),亲政后的同治准备给太后重修圆明园,奕訢开始时支持,最后不支持;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不支持。也让慈禧不高兴。

之三:光绪六年(1880),慈禧派太监给自己娘家送东西,因事先敬事房没有向守门护军传旨,太监被护军阻拦,太监不服,双方殴打。太后偏听太监诬陷守门护军的一面之词,欲廷仗护军,置其死。奕訢率领全体枢臣“力争不奉诏”,说廷仗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引得太后大不高兴,大声质问:“你事事与我为难,你到底算什么人?”奕訢毫不示弱,昂然道:“臣是宣宗(道光帝)第六子。”太后说:“我革了你的爵!”奕訢回答:“你能革臣的爵,却革不了臣的皇子。”刘小萌:《正说清朝十二王·图文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2—153页。奕訢等人的抗辩,终使护军从轻发落。慈禧太后更不高兴了!

慈禧不高兴,老六更不高兴,只不过后者境界比前者要高许多罢了:

之一:同治五年(1866),奕訢上折请求在专教英、法、俄三国外语的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一馆,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西方自然科学。招生范围,拟由原来仅限于十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而扩大到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等五贡生,汉文业已通顺,年在二十以外者及翰林、进士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少年聪慧者。顽固派们闻听大哗:天底下有这么侮辱读书人的吗?斯文扫地啊!

同类推荐
  • 草庐四兄弟

    草庐四兄弟

    草庐四兄弟(一)主要讲了郁纪、江索、和宣和梁祥四人从小在草庐结义,后江索、和宣、梁祥三人随大哥郁纪出去打天下时,江索、和宣为利背叛了大哥郁纪。后郁纪建立了义国,江索建立了亚国,和宣建立了仲国。
  •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1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三国之巅峰书生

    三国之巅峰书生

    本作讲的是一个现代武术家穿越到三国里但是却因为自大从而被灭了满门,只有主角与他的未婚妻和哥哥逃了出来,后,主角一蹶不振,主角的哥哥去辅佐董卓,后向董卓推荐主角,主角最后重新出山。“秦哲是我这一辈子的噩梦”by诸葛亮,郭嘉,
  • 重生三国当太守

    重生三国当太守

    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事故重生在三国时期。出生汉代皇室宗亲之家,出生便为兴复汉室而努力。他为了保护自己此时父母家人,建军队,做功绩,为大汉出尽全力。可是,当他平了鲜卑,回程之时却得知自己已经家破人亡,他该何去何从?
  • 拯救大秦帝国

    拯救大秦帝国

    一名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采访时出车祸,穿越到民不聊生的大秦末年,在战场被始皇长子扶苏所救……那一年,是公元前210年,如果按历史的走向,同年,秦始皇驾崩,赵高将会拟假照赐死仁义的扶苏,立胡亥为帝。第二年,陈胜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前206年,项羽入咸阳,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秦朝宗室被屠戮殆尽。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终结……来到扶苏的身旁,如何才能以自己的力量拯救他?因为救了他,也就相当于拯救了泱泱大秦!在现代咱可以是一名优秀记者,回到古代咱做个首席军师也不在话下!扶苏、刘邦、项羽、张良、赵高、冒顿、徐福……一系列风云际会的英雄将会与主角碰面,主角能凭一己之力拯救大秦于水火之中吗?虞姬,这样国色天香的女人,凭什么只配项羽拥有?扶苏的堂妹、蒙恬的女儿、周朝的亡国公主……这些被历史淹没的国色天香们,不会再让你们香消玉殒!
热门推荐
  • 捉鬼公式

    捉鬼公式

    叶秘本是处于世界巅峰的强者,奈何大限将至,只得兵解转世。然而他算尽天机,却还是算漏了一步,以至于转世后成为废柴体质,阴煞之气缠身,且看他如何逆转乾坤,重回巅峰。
  • 祖战

    祖战

    宇宙边荒的尽头,神魔在咆哮,荒兽在纵横,人族在嘶吼……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时间,更像远古的时代,是那星空的一角、蛮荒的世界,在广阔的天宇深处。这里大荒遍地,天地苍茫,洪荒猛兽横行,太古遗种纵横。这里武道昌盛,强者为尊,万族林立征伐,天骄竞相争霸。这里疆土浩浩荡荡,无穷无尽,天下一域之间动辄亿万里。这里图腾至上,武道通神,强者一眸万年,弹指摘星捉月。这是一个追求长生不死的世界,这是杀戮如林、武道昌盛、仙魔恒古长存的世界。这也是人族初立,战血纷飞,部落而居,血气漫天,更是为了生存而祖战的世界。
  • 寻石迷踪

    寻石迷踪

    北漂穆一,从乡村少年成为都市白领,一直以为被幸运之神光顾着,可有一天,他却突然发现自己实际像木偶一样为别人摆布着,而这一切都与传说中的,远古鲜卑王图腾石有关。为寻找答案,穆一深入故宫密道、荒山野外、日本孤岛、京都神社、山西佛窟、西南边境、大漠极地……探寻蛛丝马迹,经历生死探险,这期间,遭遇感情纠葛、经历美艳诱惑、尝遍爱恨纠葛,而终于找到答案的他却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试图统治世界的邪恶力量……
  • 王妃驾到:夫君别嚣张

    王妃驾到:夫君别嚣张

    离奇穿越,贫苦少女变身贴身丫鬟,爱恨情仇,迷糊校花历经磨难坎坷,起落沉浮,倾尽所有只为寻找千年之恋,腹黑少爷or耍宝太子,究竟谁才是她的菜?
  • 悲神之慕

    悲神之慕

    那个叫晨慕逸的男孩,走上一条没有光的道路......或许他会后悔,或许他会失去更多,甚至迷失自我,但他不能回头,他已经失去了回头的权利。在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已经和太多人的未来联系到了一起,甚至这个世界的未来都将和他联系到一起,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一心只是为了复仇,最后他或许连恨谁的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没有绝对对错的世界…….注:本小说是以现代都市为背景写的玄幻小说。原名叫神墓降世,如果有好名字或能制作封面的朋友请联系我。
  • 惑心弃妃

    惑心弃妃

    “什么?叫我白天出门沿街乞讨?”“恩。”大厅内,邪魅多情的六王爷看着面前一脸狗腿相的女人。女人顿时抓狂,靠,我堂堂的王妃,要我拿个破罐去乞讨?我靠!居然还让我把乞讨来的钱,送给你的小妾当零花钱?不行,老娘离家出走,笑傲江湖去也!
  • 未世罪域

    未世罪域

    末世已过百年,异能盛行,掌握异能者。为贵族,末世历20年,人族帝国崩溃,人皇死,天下大乱,法律已丧失权威,人族数千年的文明一朝尽失,异族蠢蠢欲动,在内忧外患之纪,看立志匡扶法律的林锋如何凭一系统成就大业
  • 恶魔审判者

    恶魔审判者

    当一个人开始对这个世界绝望,想到报复世界的时候,他就会化身成恶魔,从而想去审判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他自认为是法律的化身,可以随意剥夺人类的姓名,他就是恶魔审判者。
  • 校园启示录

    校园启示录

    作为一个热爱自由的大学生,我住不惯学校寝室。于是托亲戚的关系,租了两年的教工宿舍。这边是旧楼,基本没有教职工在住,所以在大雨中救起那位美少女时我还以为是哪位美女学妹被淋倒了。没想到她说她不是学妹,而是个巫女!还需要我为她收集啥“念”来让她复活!为了给这个漂亮而奄奄一息的巫女收集散落的“念”,我从此陷入了无限的校园暧昧与激情……
  • 八卦王妃太嚣张

    八卦王妃太嚣张

    他以江山为媒,后位为聘,他说:“你若欣然接受,那么我们重新开始。”他敛去一身锋芒,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说:“我许你快意江湖一生一世!”···········唯有他,轻飘飘的两声咳嗽,却引得她关怀备至:“相公,咱们走,这里空气不好,不适合养病!”于是乎,某男勾起一抹笑意,两人携手离去的背影,他才是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