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平
摘要从方志记载、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等方面推断,皇甫谧籍贯为今甘肃华亭,而非甘肃灵台。
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皇甫谧(公元215-285年)所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他被尊称为针灸学的鼻祖,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可见其历史地位显赫。而近年来,确定其籍贯——“古朝那县址”成了研究和考证的关键。
就朝那县地理位置,目前医史学界有甘肃灵台、平凉、华亭、泾川、彭阳、镇原、宁夏固原东南等看法。其中,《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古文》中皇甫谧注脚下为甘肃灵台;《辞海》“朝那县”注脚为宁夏固原东南;甘肃省中医院马坤范先生在《甘肃中医》1996年第1期撰文考证结论为:“安定朝那故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即今崆峒区)。”但笔者认为,古朝那县址在今甘肃华亭县较为确切。其依据和理由是:明、清以来的华亭县志都明确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置北地郡,在戎那地置朝那县,今华亭北部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今华亭南部属汧县,北部属朝那县。”《晋书·地理志》载;“安定郡于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公元前114年),属县二十一,朝那县(后注:秦肇县)有湫渊祠。”《后汉书·郡国志》载:“安定朝那县,有渊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由此可见,朝那县当以朝那湫得名(又有解释为由北部少数民族古部落名而得名),而朝那渊湫正是在今华亭、庄浪、泾源三县交界(今保留古称,原属华亭县,1957年划归庄浪县)的陇山第二高峰(古称岍山,高2857米,今称桃木山),是一个山顶湖泊,据有关专家现场勘探认定是由远古的火山口形成。
《汉书》系后汉初班固所著,约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3年),距朝那县初置相距200年,可以说是当代人记当代事,应是准确可靠的。明代赵时春所撰《平凉府志·华亭县》(华亭县沿革)记载:“隋大业初,改朝那为华亭县,仍属安郡。”又据赵时春考证:“朝那地界固广,湫则所在有之,唯华亭西北五十里湫头山,山最高,池渊泓莫测,旱涝无所增损,北麓为泾之源,南址为汭之源,祭河必先源而后委,则朝那之湫宜在华亭,其地盖在今华亭、化平之交,似属近似。”又有近代学者认为,朝那湫在宁夏彭阳县东海子,但在明万历年间《固原州志》记载仅“为广五里,阔一里”之后即干涸,至今已无遗址痕迹。而岍头山的朝那湫不但有址,且“冬夏不增减”至今尚在,仍保留古称,符合班固《汉书》所载史实。因此,可以推定,朝那县初置时应在今华亭、泾源境内。
另据郭璞《山海经注》载:“今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笄头山,至京兆高陵入渭也。”这里的“今”是郭璞所处的年代,即晋咸宁二年至太宁二年(公元年276-324年)。“西”指朝那县在笄头山东,“笄头山”即古岍山,今称桃木山。由此可见,在晋代朝那县仍在今陇山以东的华亭、泾源县一带,因为郭璞与皇甫谧是同时代人(按年代推算,皇甫谧去世时,郭璞已6岁),所记史实应是最准确的。而今华亭县西部有朝那湫、古朝那庙遗址(明代迁至朝那山中段砚峡乡麻池村,赵时春为其撰写库存碑),北有朝那山,县城郊有皇甫山、皇甫九龙川、皇甫九龙池、汉度辽将军皇甫规墓(范家庄汉墓群,县志有载)、皇甫路等,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佐证。
朝那县从汉置至隋(或唐)废建治一直存在,但期间发生过县址迁徙,所以也就出了“西”朝那与“东”朝那之说。对此,《中外古今地名大辞典》史料有明确记载:西朝那存在了647年(公元前114-534年),古治在宁夏固原东南。东朝那存在了83年(公元535-618年)。
最近,又有平凉历史学者祝世林对朝那县和迁徙考证后得出结论:“东迁后的朝那城应在今镇原县的西南境兼占有今泾川县党原乡一部分,时间应在东汉永建时,唐贞观年间废,历时498年(公元129-627年)。梳理历史沿革变化,从东迁到省废,朝那县不可能只有一次迁移”。而据《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及《甘肃地理沿革图表》记载:北魏时朝那徙灵台县也。
由此可见,上述不管哪种观点都说明皇甫谧所处年代朝那县不在灵台。而灵台县西周时称密须国,西周后期为鹑觚、阴密县;到隋唐后(一说为唐安史之乱后)改为灵台县至今,建制一直存在而无终断。既然这一点明确了,那么生活在公元215-282年西晋的皇甫谧又怎能后退300多年,居住在当时还未设灵台县的“东朝那县”呢,这里的矛盾就不言而喻了。对此,甘肃省中医院的马坤范先生在7年前已考证的很清楚了,故皇甫谧的籍贯应是“西”朝那而不是“东”朝那。至于今灵台县的皇甫谧家族的某些遗迹,笔者认为那都是“东”朝那皇甫家族后代所设的带有纪念先祖性质的物证。特别是衣冠冢,史存疑问,因皇甫谧生前主张厚养薄葬,对自己的后事在《笃终论》中有明确训诫:“朝死夕葬,不造新服”,葬后“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告诫子孙要按遗言办事,不得违背,像这样的超前思想,在当今社会上也是很明智先进的,那么子孙是否还会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呢?这就值得琢磨。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所知,今华亭县当地,丧葬风俗是周边县市中最简单、最节俭的,一般亡人最多停放3天,送葬、起墓、入土都是非常简单的,我想这是否与皇甫谧当时倡导的薄葬风俗有关?
关于崆峒山与鸡头山是否一山的问题,马坤范先生在其文章中引用《辞源》记载,认为二者是一山。同时还引用《山海经》记载,泾水源于朝那县西笄头山,东流注于渭。而泾水出安定朝那定位于崆峒山以东的平凉县,但有这样一点他没有注意到,泾水的源头不在崆峒山,而在更以西的桃木山,即岍头,今小陇山的牵屯山,西侧梁顶有“朝那湫”(今保留古称)。对此,陇山文化学者王学礼在《社科纵横》1998年第6期上已撰文明确认定:“鸡头山应正为岍头山,它与崆峒山当为二山。”
故得出结论:古朝那县址应在今甘肃省华亭县西北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东南一带;皇甫谧应是古西朝那即今华亭县人,而非东朝那今灵台县人。
(原文载《甘肃中医》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