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0400000022

第22章 朝那县何时移治甘肃灵台

鲁人勇

摘要西汉朝那县治在今宁夏彭阳,史学界已成定论;东汉后期,安定郡两次南迁后,朝那等县两次被废弃;安定郡两次回迁本土,朝那也两次恢复建置,即在原治地。西魏大统元年南迁今甘肃灵台。

宁、甘两省(区)对古朝那县的考证,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的一些中医著述,多将皇甫谧原籍考在甘肃灵台县,但毕竟未被历史地理学界承认。1977年朝那乌氏鼎在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出土,学术界有了新的认识。1985年,《固原师专学报》第3-4期刊载王采的《皇甫谧籍贯朝那小议》。1986年,北大教授王北辰在《宁夏史志研究》第3期发表《汉朝那萧关考》;甘肃平凉地区方志办祝世林,同时在同一刊物发表《古朝那初考》。次年,罗丰(今宁夏考古研究所所长)又在同一刊物第1期发表《汉代朝那县故址考论》。当时,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两汉时的朝那县治就在宁夏彭阳县古城乡(今改镇)。其根据不庸置疑:古城遗址尚在,与文献对照完全吻合,有朝那鼎等出土文物,有权威的定论(1984年7月,北大考古系教授王树林在古城遗址实地考察确定为西汉朝那县城)。但是,祝世林在他后来出版的《平凉古代史考述》中,又认为朝那县在东汉永建四年“由古城川移至临泾附近,具体位置未查清”。由此首先引发了甘肃几个县市互争朝那县及皇甫名人的一批文章,有说在平凉,有说在灵台……2006年3月11日,平凉市人民政府在《光明日报》设专版宣传皇甫谧文化,同时刊载兰州大学教授杜斗城的文章,认为东汉“内徙之后的朝那,应在甘肃灵台县”。现在,争论的各方都认同:西汉及东汉前期的朝那县在宁夏彭阳县;不同的是此县何时内徙甘肃灵台县?

一、东汉永初五年安定等四郡南迁

东汉中后期,今宁夏、甘肃、陕北各地爆发大规模羌族起义,攻城掠池,屡败官军,朝廷下令将沿边四郡内徙,其中包含在宁夏境内的两个郡。《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三月,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东汉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辖8县。其中宁夏境内4县:高平县治今固原;朝那县治今彭阳古城;三水县治今同心县下马关北境红城古城;乌枝县治所未详,地跨宁甘两省。县治在今甘肃境内的也有4县:临泾为郡治;鹑觚即今灵台县前身;彭阳治今镇原县东南;阴盘在今平凉东。是哪些人想内迁?《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羌既转盛,而两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这就是说,郡守、县令等因多是内地人,又不想坚守,都要求内迁。从《后汉书》的几处记载看,朝廷只批准了迁郡,没有说迁县。“安定徙美阳”,即今陕西省武功县。《太平寰宇记》记载此事为:“安帝永初五年避羌冠移郡寄理于今武功县美阳故城。”但在执行中,老百姓都不愿走,只好采取强制措施:“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那么多的庄稼,那么多的家产,官府要派多少人才能毁掉?由此推论:真正随郡迁移的百姓只是少数,而且主要是郡城所在地临泾县的百姓。郡衙肯定南迁了,迁往今陕西武功县的美阳故城,而不是今甘肃灵台县。各县衙是否南迁,没有文字记载。

迁郡不迁县的结论,还可从同时迁徙的其他三郡的实际情况找到佐证。如“陇西徙襄武”,襄武在今陇西县西南2.5公里,它本身就是当时陇西郡的属县,当然是未曾迁徙。东汉陇西郡原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辖狄道、安故、氐道、首阳、临洮、襄武、抱罕等11县。也就是说,为了避羌,只是把郡治迁了,而其属县都未随迁。再看北地郡,东汉辖富平、灵州、泥阳、戈居、参峦、廉等6县,富平是郡治。郡治迁到池阳,而灵州、泥阳未动,其余3县也未随迁,只是废掉再未恢复。“上郡徙衙”,衙县是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大理)的一个属县。东汉上郡原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所辖9县及龟兹属国全都未随郡南迁。

那么安定郡治南迁后情况又如何呢?此郡所辖8县中,临泾、高平、阴盘、彭阴、鹑觚5县都未迁过,这可以从它们的历史沿革中得到证实。乌枝县原在平凉西北,据王仲荦《北周地理志》考证,西魏时才更名乌氏,徙置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三水县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考证,曹魏更名西川县,仍在原地,晋废,西魏在今陕西彬县东北7.5公里重置。朝那县也是西魏才南徙的(后详)。因此,东汉安定郡南迁后,其所属8县均未动,其中朝那、三水、乌枝3县都是西魏时分别南徙至灵台、泾川、彬县,此时距安定郡第一次南迁已有420多年。

二、永建四年安定郡回迁到何处

《后汉书·西羌传》载: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三年,朝廷派任尚在北地郡两次大败羌兵;四年春,又与马贤合兵,从高平(今宁夏固原)转战而北,在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上河大破羌兵,一举收复安定、北地两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尚书仆射虞诩上《复三郡疏》,“书奏,帝乃复三郡。使谒者郭璜督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候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这就是说,除陇西郡外,其他三郡百姓各回老家。《后汉书·顺帝纪》卷六也有同样的明确记载:“(永建四年)九月,复安定、北地、上郡归旧土。”三个郡治迁回原地,其属县当全部恢复。退一步讲,即便当初朝那县南迁了,那么也必然是迁回“旧土”,即今彭阳县古城镇。因此,祝世林先生说此时“朝那县由古城川移至郡治临泾附近”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更有甚者,有人硬说此时“朝那同高平、三水、乌氏(枝)都未迁回原址,皆治于郡治(泾川)附近”,连正史的两处明确记载都要否定,请问根据在哪里?这种说法怪就怪在属宁夏的4县全都南迁,属甘肃的4县都不动,难免使人产生疑惑:是否有先入为主之嫌?

三、永和六年再迁何处

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东西两部羌族合力东进,南寇陇西,北踞北地,朝廷下令“复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后汉书·顺帝纪》将此事系在是年冬十月癸丑。这次迁徙,史书只提迁郡,其属县当是再度“废裁”。那么老百姓是否随郡南迁?也未提及。但永初五年那次被强迫南迁的少数老百姓所受蹂躏,《后汉书·西羌传》也记载得清清楚楚:“……而驱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有了前次的教训,老百姓绝不会再随郡南迁。至于郡治所迁之处扶风,在今陕西兴平,也与甘肃的灵台毫无关系。如果硬要说“郡县同迁”,那么灵台与朝那8县也都南迁陕西了,更不能证明朝那县及皇甫家族此时与灵台县有什么关系。

四、安定郡何时再次回归旧土

曹魏初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安定郡也未收复。到了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的冬十月,曹操率魏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使留抚其民人……十九年,安定太守毋丘兴将之官,公戒之曰……”显然,安定郡的建置于建安十九年正式恢复,仍治临泾。此时曹操并未正式称帝,严格说来,应属东汉献帝时期,但旧史学家往往说成是曹魏。谢仲英《三国疆域志补注》卷七说得更清楚:“安定郡,汉置……魏领县五”,即临泾、朝那、乌枝(氏)、鹑觚、阴密、西川。《晋太康地记》与此同。《晋书·地理志》则多一都卢县。临泾因是郡治,故列首县;鹑觚、阴密就辖有今灵台县全境;朝那仍治今彭阳县古城镇;乌枝(氏)辖崆峒区大部及泾源县。这5县的建置情形,在《晋书·载记》中仍可找到诸多记载。所以,从三国至东晋十六国,安定郡已经回归临泾,朝那县也在旧地(今彭阳县古城镇)复置。

五、朝那县何时移治灵台

北魏早期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市)置高平镇,不领郡县。这也说明东汉中后期安定郡的属县并未随郡南迁。公元524年改置原州,设郡县,但没有朝那县。朝那县哪去了?《太平寰宇记》在泾州良原县下有明确记载:“有朝那城,后魏大统元年,自原州百泉县界徙朝那县于此,其地今割入临泾县界。”这是宋代人的考证。更早些,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亦载:“临泾有后魏朝那故城。”这个故城,就是《清一统志》引《灵台县志》的东朝那市:“魏朝那县在今灵台县西北九十里,居民贸易于此,为东朝那市。”旧《灵台县志》的记载,与唐、宋地理名著相吻合,证实了朝那县迁至灵台的确切时间:西魏立国之年,即公元535年。正因为有了这次迁徙,皇甫家族随之来到灵台县,出现皇甫墓之类的历史遗迹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朝那县迁至甘肃灵台的确切时间为公元535年。

同类推荐
  • 鬼才魏忠贤

    鬼才魏忠贤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在位之时,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他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朝到底是毁在了宦官手里,还是毁在了皇帝的手里?魏忠贤——他是那个时代的覆灭者,还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国家栋梁和支柱?当一个有智慧的人私欲膨胀到极点时,他能够操纵一切,同时他也将毁掉一个时代,毁掉一个王朝和国家。文钦编著的《鬼才魏忠贤》再现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时代,重新解读鬼才魏忠贤。
  •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从华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立的伟大事业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这位美国首任总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政治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一生正直、勇敢、坚强、深明大义且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 第三部:李鸿章的一生与他的时代

    第三部:李鸿章的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一枕荒凉如旧梦

    一枕荒凉如旧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非常特别的一段,纷纷乱世之中,那些才子佳人们演绎了无数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们唏嘘不已,至今流传为佳话。《一枕荒凉如旧梦》以鲜活动人的文笔,细致描述了张爱玲、阮玲玉、周旋、林徽因等十位民国女子与梅兰芳、徐志摩、张学良等历史名人以神秘感情为主线的传奇人生。他们的传奇故事在后来为大众津津乐道,伴随着大家对他们的情感追忆,始终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她们聪颖、独立、才智卓群,却为情所困;她们美丽、温婉、风华绝代,却无人能懂。绚烂而又寂寞的人生,谁能读懂?
  •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此书取材民国之世,那时风起云涌,诸多往事,颇令人慨叹唏嘘。作为该段历史的创造者,民国文人无不挺身而出,欲图扭转危局。章太炎、黄侃、辜鸿铭等,狂狷桀骜,却皆胸怀天下,勇担重任;傅斯年、张君劢等以学术文章名扬天下,亦臧否人物,指点江山;蒋廷黻、翁文灏等更是难耐参政救时之热诚,入主中枢,尽职尽责;蒋梦麟、罗家伦作为民国教育界之佼佼者,执掌名校,功绩炳彪……本书甄选这十几位民国学人,性情各异,志趣相殊,但其所同者,乃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乃真学识、真风骨、真性情,即所谓“底气”。作者通过轻松平实的言语叙述其生平轶事,却给读者展现出了民国文人的名士风范与卓绝气度。
热门推荐
  • 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区域发展与公共治理:未完的读书笔记

    本书为学术性专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香港公共部门绩效、财政金融状况和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初步观察与思考;第三部分则是公共经济、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 巫仙决

    巫仙决

    茫茫修仙路,无情修仙人。出身人类,不但不眷顾人类,反而是弃如敝履,如此修仙,竟成成规。家人在“神仙”争斗中化为灰烬,山村少年叶风怀揣悲痛踏向外面的世界。面对强大的仙人,他要如何复仇?面对这无情的修仙界,他又该如何应对?
  • 天魂神主系统

    天魂神主系统

    天魂大陆,一切魂者千万年以来皆是以修炼魂体为主,魂者之间相互蚕食。青年林毅巧得到一颗水晶头骨,从此之后,开启吞噬万道之路。千魂帝国穷兵黩武,企图吞噬他国,千魂女帝更是势不可挡。魔妖之祖,万荒蛮王,蛰伏多年,一直企图开启天魔轴心,威胁人族生存,人魔大战一触即发。作为外族的林毅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大陆之上开启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 古之神王

    古之神王

    九天大陆,天穹之上有九条星河,亿万星辰,皆为武命星辰,武道之人,可沟通星辰,觉醒星魂,成武命修士。传说,九天大陆最为厉害的武修,每突破一个境界,便能开辟一扇星门,从而沟通一颗星辰,直至,让九重天上,都有自己的武命星辰,化身通天彻地的太古神王。亿万生灵、诸天万界,秦问天笑看苍天,他要做天空,最亮的那颗星辰。
  • 美人鱼的灵异海岛之旅申请删除

    美人鱼的灵异海岛之旅申请删除

    家境优异的苏瑾是一名18岁的出色花样游泳高手,她对于大海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她向往着大海的纯洁美丽,置身其中,仿佛自己是一只美人鱼,最大的梦想便是拥有一场永生难忘的航海经历,然而她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在旅途中遇见了自己从未见过的也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陪同自己的好友接二连三的失踪,死亡的气息弥漫在身边,而这一切却将她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接近奔溃边缘的苏瑾能否平安度过危难?
  • 山贼三国

    山贼三国

    浅宅男一个,毕业告别。喝酒之后迷迷糊糊的就来到了东汉末年,这时候黄巾还没起义,董卓也没火烧洛阳,蔡文姬当然没被掳走,……抱歉,别想太多。我只是个小人物,没什么大志向,只想在山上当个幸福的山大王……
  • 终章之界

    终章之界

    神子,超脱于寻常武者之上的存在,得天地钟爱,自出生便具备着远超常人的神力,一声啼哭震碎山河,一个眼神便可洞穿万里长空.
  • 最强战圣

    最强战圣

    这里,是习书者的世界。这里,挥笔可以断山河,泼墨能够撼星辰,一纸一砚,皆有无穷的妙用。林渊意外穿越至此,他以唐诗为矛,宋词为盾,元曲为甲,誓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土!(每天保底两章,偶尔爆发。欢迎大家收藏、推荐、打赏,谢谢支持。)
  • 巅峰圣祖

    巅峰圣祖

    静宇戒出,苍穹乱!钧天枪出,天地变!静演大成,圣祖换!何谓巅峰?寰宇六合八荒无敌,太初世界之主。何谓圣祖?且看,秦凡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遮天霸气!鹰眸微凝,察言、观色、看凡尘!静演奥义,诛天、灭地、成圣祖!
  •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人人有责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人人有责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但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