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1400000003

第3章 绪论 这代作家在哪儿想象明天(3)

儿童文学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作品,是以读者对象的特殊性而划出的文学类型。但“读者”从来都是建构起来的。五四以来,儿童文学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文学作品隐含的读者对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主要不是现实的儿童读者发生了多大变化,而主要是人们建构读者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变化。这在“文革”后的儿童文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回过头去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儿童文学教科书,几乎无一例外地按“儿童的特点”,“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小说的特点”、“儿童诗的特点”等来建构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用的就是“本质论”的思维方式:先将文学读者区分为儿童和成人两部分,建立起成人/儿童的二元对立,以“成人”为“他者”划出一块儿童文学的园地,再对划入这块园地的作品进行抽象,得出这样那样的“特点”,以此为尺度去度量具体的作品。符合的,就是儿童文学;不符合的,就不是儿童文学。有人严格些,不符合标准的一律革出教门;有人宽松些,认为存在着一些“是儿童文学,但不够典型”的作品。影响所及,像“越是给年龄小的儿童的作品,越具有儿童文学特点”这样似是而非的论断竟成了高校招生的考题。一些人批评曹文轩、斑马、常新港等,说他们的作品不是儿童文学,就是这种本质论的儿童文学理念在作怪。我们并不反对抽象。在一定条件下,抽象也可以是非常深刻的。但文学抽象不应完全等同科学抽象,它通过抽象获得的剩余物应不只是理论、事物间的关系,而还应包括情调、氛围、节奏、韵律等等,更重要的,本质只有相对本体才有意义。本体远比本质丰富,本体的许多特征是“本质”无法涵盖的。德立达不满意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二元对立,因为他看到面对某一能指,所指常常是不能立即到场的。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所指不断地延搁,导致能指的“播撒”,出现一片“能指的天地”。这就是我们一些儿童文学教科书列出一纸“特征的清单”但却与儿童文学本体擦肩而过,隔着厚厚一层窗户纸的原因。延伸到接受领域,五岁的孩子和十岁的孩子不一样,十五岁的孩子和十岁的孩子不一样;同是十五岁的孩子,“文革”后和“文革”前不一样,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不一样;推到极端,每个孩子,处在不同时期的同一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谁也无法完全地代表他人。儿童文学面对的应该是许许多多生动具体、有自己血肉个性灵魂的孩子之和而非他们之商。只要在他们中有读者,哪怕只有极少数读者,作品就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不一定要符合什么一般的标准的尺度。我以为,近二三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是创造了这样丰富的充满个性差异的读者群体的,僵化的是我们的儿童文学理论,是我们的读者观念。

近年的儿童文学读者不仅在走向丰富,更在走向主动。在“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的时代,读者不可能有主动,因为二者的地位不平等,对方说的是你应该知道但却不知道的东西。但进入趣味、审美的领域,情形便不同了。趣味、美感没有明显的高低、优劣界限,强调的是人的解放、自由而非知识的获得。在作品主要以学校、家庭为题材的时候,读者也很难主动。因为在这些领域,儿童主要是作为学生、子女出现的,对方是老师、家长,儿童主要是听而不是说,对话也很难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进入文化、游戏的领域,儿童作为读者的主体性便凸显出来了。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者在创作时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兴趣、能力,选择读者有兴趣的话题,采用他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作为有价值的东西在接受过程消费掉。比如淡化作品的意义指向,用语浅近通俗,不是强调作品的庙堂性而是强调作品的广场性、狂欢性,留给读者一个个较大的阐释空间等等。这里自然还有市场方面的原因。当市场属于卖方市场时,读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有什么看什么。但一旦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读者有了选择的空间,读者的选择能直接对市场、对出版、对作家的创作,甚至对评论家的评论产生影响,读者的作用便显示出来了。“文革”后读者对儿童文学的影响,相当大的程度上其实是从这一角度进行的。

“文革”后儿童文学接受领域的弊病也直接与此相关。和教育型儿童文学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兴趣,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往儿童脑子里灌的做法不一样,近年的儿童文学更倾向顺从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儿童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就创造什么,提供什么。于是,肤浅的幽默、喜剧、滑稽、搞笑之作充斥于书肆,其极端者,就是将作品碎片化,交给读者自己去组装,能组装出什么就是什么。可在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中,读者的被动地位仍未改变。一样的强编码情节性结构,一样的高视点权威叙述,作家只是叙述得更通俗更有趣一些而已。尤其是在一些作品中,放弃社会、成人应负的责任,一味迎合儿童,为迎合儿童而贬低成人。过去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现在有些作品中,变成天下无不是的孩子。玛格丽特·米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了一本书,之后不久被译成中文,题名《代沟》,一方面非常敏感地注意到二十世纪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两代人之间的某些文化断裂,一方面又过大地估计了这种断裂,尤其是其包含的带进化论性质的价值判断,成为一些人无原则地抬高年青一代行为的依据。还有一种从文学自身出发的议论,反对一切的文学规范、提升作用。几年前,我因为在某处说过儿童文学要有对儿童的召唤、引领、规范、提升作用,遭到某博士的批评。他说我提倡规范,他提倡解放。可解放与规范真能界限分明地区分开来么?相对混乱,规范不也是一种解放?作为一种新范式,解放不也是一种规范?说到底,任何文化,甚至进入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规范。所以,问题不在要不要规范,而是要什么样的规范,怎样规范。一味解放论者看似革命、激进,其实不过是用漂亮言词幻化成的空花泡影而已。

最后谈谈本书的写法。

本书是一本作家论,首先的问题便是选择哪些作家作为自己的论说对象。“文革”后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时期,有成就的作家灿若群星,这给评说以选择的空间,也带来选择上的难度。本书不是文学史,无需对每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一一评说并确定他们在文学上的地位。我选择的只是我平时读得较多、读后有些感想、觉得有些话可以说的作家作品,即是说,是从个人兴趣而非客观的价值判断的角度着眼的。在这一大前提下,也适当考虑作家活跃在文坛的时间及不同体裁、类型、风格的分布,但无意将谁视为代表性作家。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在很多地方是不能代表也无法代表的。我深知我的这种选择肯定是有缺陷的。由于各种原因,我所读的作品极为有限,我所关注的,主要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一批作家。我自己的审美趣味也主要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至于排列的顺序,大体是以登上文坛的时间为标准的——只是倒过来:新锐放在前面,宿将放在后面。这样读者的阅读或可像考古发掘一样,一步步走向深层,触摸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线索。对于由此而带来的缺憾,我给自己的安慰是,无论谁来做这种选择都难以避免,只是我的视野可能更局狭一些而已。

就是选作讨论对象的作家,论述也是不全面的。一则是这些作家多数处在自己创作的旺盛期,每年都有新作问世,有些可能还是他们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我的阅读范围有限,不免常有沧海遗珠之恨;二则是面对许多作家,写法也希望尽量有些差别。有些作家侧重其创作道路,有些作家侧重其作品意蕴,有些作家侧重其意象组织,有些作家侧重其叙述方式,有些作家侧重其语言特色,有些作家侧重其创作风格。这样,每一个作家虽不能面面俱到,合起来,或可以看到近二三十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些主要侧面。作者希望,本书虽只是一本作家论,但合在一起,能对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有一个大致的描绘。

就写作方法而言,本书主要仍是历史的美学的方法。一方面,研究方法很多时候是受到研究对象的规定的。近二三十年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虽有许多变化,包括许多新的创作方法的引进,但总体上仍是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占主导地位,新创作方法所起的作用远不像成人文学那么明显;另一方面,主要仍是被自己的文化背景、学术视野所限。近年虽也读过一些学术前沿的理论,尝试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画虎类犬,感到还是在原来的思维轨道行进方便些。想有进步,也只好俟之来日了。

但本书还是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每篇专论后面附上的作家访谈录。一般是我在写作某个作家专论时发现一些问题,综合起来,以书面的形式请教作家,希望他们作些解答,同时也说明,希望作家们不要为我的问题所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承作家们的支持,大部分都写来,使读者在我的评论之外,有机会直接面对作家,多了一重参照,这对我评论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多少也可作些补救。作为本书的作者,我自然是十分感激。

同类推荐
  • 风过的快乐

    风过的快乐

    我们所享用的快乐常常赁于忧愁,快乐地振翅飞升,却又必须负载痛苦的铠甲。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以快乐慰藉自己,让快乐成为人生的一个亮点,哪怕它即时、简单,稍纵即逝,无论它涉及爱情、艺术,还是涉及财富、地位。
  •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作者指尖旋舞的情愫是跟着年龄而走,或是时节、风景,一段心历,一段感悟。人生的味道,揉碎,潋滟于流光飞舞里,静静消融,每一篇,都隐约闪光点点,若以琥珀释之,应是极品。本书包括:琵琶弦上说相思,零度沸腾,不为繁华易素心等内容。
  •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

    本书书的出版很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在写作方法上,将考古与历史紧密结合,为目前我们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开启了一条新的途径或拓展了新的领域。以《山海经》所记炎黄时代的史事,与仰韶文化整合,有“史”有“物”,“物”、“史”相印证,正反映了炎黄时代的文化。它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同类著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比较可信的素有原始史料丰富之称的《山海经》作铺垫,从而使我们对炎黄文化的看法并不感到那么空泛,不像在雾里看花。
  • 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中学时代

    中学时代是大多数青少年的必经之路。凡是经过这段路程的人,都感到这是人生历程中最珍贵而美好的一段时光,因为其间有许多人和事值得回忆和追念,但那又是自己尚未感觉到的青春萌动期,也会干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中学时代,特别是几十年前的中学时代,由于每个人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分流,寻求各自不同的走向。有的循序渐进平稳地走完自己的学程;有的经历社会潮流的冲刷,较早地觉醒,认识到个人的社会职责,不满现状而投身革命,分担家国的命运;有的家境艰难,辍学自谋生计,以承担和减轻家庭的负担;也有一些家道富足,席丰履厚的膏粱子弟,终日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 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推出这部文集,一是要让宝贵的财富得以传承;二是要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三是在感恩中前行。
热门推荐
  • 爱你,唇熟意外

    爱你,唇熟意外

    她杜小翼是谁?是默默无闻的小护士,是杜御寒的掌上千金,又是杜家掌控的人质,更是本家的一个傀儡公主。他叶墨辰是谁?是樱市警局的神探,是黑白两道的鬼神,又是叶氏集团的少东家,更是声名赫赫的叶二哥。当两人因为彼此的目的而互相勾搭上的时候,一场正袭和逆袭的戏码就此展开…杜小翼手脚并用,上演女汉子土匪,厉声喝道:“叶墨辰,请你滚出我的世界,我不需要你的怜悯。”叶墨辰慵懒邪魅,俊眸轻扬里泛着冰霜的寒意,一把掐住白皙的脖子,回敬,“杜小翼,你确定离开我,你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混吃混喝的日子:傻妃传

    混吃混喝的日子:傻妃传

    【完结文!很腐,慎入。】当傻子的好处:一,能常人所不能,傻常人所不傻。二,没有缺点,缺点就是最大的优点。三,吃陌生美男的豆腐不会喊非礼!例如,戏弄太子,消遣王爷,撞撞书生。重点PS:那个倾城倾国的“邪魅丫鬟”,能不能独占为已用?*本书简体出版名:《一生一世:青梅难负竹马情》(上、下册,亲们购一本可好?)
  • 异能神探

    异能神探

    恐怖的女尸,滴血的画卷;深夜街角的尸体,脖子上被咬的伤口;传说中的鬼屋,死在座椅上的男人;教堂内被钉死的女人,十字架上的忏悔;国外旅游,阴森的山谷前的腐尸,禁忌的区域,一个令人悚然听闻的基因研究地,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内幕……
  •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自幼就怀有崇高的理想,她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唯一的愿望。为了这个夙愿,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
  • DNF圣者的救赎之蓝拳明王

    DNF圣者的救赎之蓝拳明王

    这里是一片黑暗之地,这里罪恶滋生,这里活着就是最大的奢望。秉持心中的信仰,守护善良。用拳头粉碎一切邪恶的伪装者。无论吸血鬼,还是狼人……哥布林,还是牛头人
  • 我为至尊

    我为至尊

    “小子,追求自由的前提是拥有追求自由的实力!追求多大的自由,就要拥有与之匹配的强大实力!否则一切都是空!”“那我要追求无限的自由呢?”“....”手握一柄钢刀,身怀拥有无限潜力的四色液滴,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天源大陆中紫枫为了心中的无限自由,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手中的钢刀劈出属于自己的英雄传说!激情!热血!爱情!亲情!兄弟情!本书都会有,喜欢的就来看看吧!新书期间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新人期间求指导、求鼓励、求支持!
  • 狂帝的蚀骨虐妃:冷君兽爱

    狂帝的蚀骨虐妃:冷君兽爱

    他不娶她为妻,却霸道的夺走了她的童贞。她不愿为妾,却被迫成为了他的妾,夜夜承君欢。渐渐的她沦陷在他的温柔陷进中,一朝梦醒,才发现原来一切只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复仇,一场多年前的灭门惨案竟然是导火索,他究竟是谁?而她的记忆中缺失的那段究竟是什么?
  • 青梅竹马一辈子

    青梅竹马一辈子

    洛影原本是叫做林影,父亲不是S市人。父亲去世后,跟着母亲改嫁到洛家,成了洛家的千金。而洛鹏则是洛家的少爷,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算得上青梅竹马。不曾想会有相爱的一天……
  • 天陨魔咒

    天陨魔咒

    在混沌的世界里,黑暗蚀朽了生命,恐惧欺瞒了灵魂。那暗黑中的点点星光,迸发出凌人的寒息,如寒冰万丈中化出的魔咒,硬生生地击中了正在轮回的宿命!
  • 穿越时空之女儿当自强

    穿越时空之女儿当自强

    姐弟一同穿越,弟弟莫名消失,姐姐被逼假扮太子,寻找皇后跟国丈通敌的证据。十年一度的五国论才中,她突然觉得反常,各国最出类拔萃的皇子为何卯足了劲要争第一,豊魁的皇陵中到底有什么?为何她频频露出破绽,皇后却始终没有怀疑她的身份?还有他,会是弟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