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及笄礼
滴血认亲的过程毫无悬念,林月确实是老王爷和老王妃的亲生女儿,林涛是她的亲大哥,司马晴空成了大嫂。“还是小杰最厉害。”司马晴空高兴地说,“他是第一个认出月儿的人啊。”大家哄堂大笑。
大家讨论及笄礼的时候,李月对耶律松说,“我还想见张弛哥哥。”“好,我派人请他来。”耶律松欣然答应。接下来的日子,王府一派喜气洋洋,这次及笄礼成为京城百姓热议的话题。皇上亲自下旨,赐林月“昭月郡主”的封号,还赐了不少宝贝,林月一下子成了小财主了。
有一件事令耶律松很不爽,徐文武主动求见老王爷,向老王爷说明了之前的事情,他告诉老王爷,林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要求做林月郡主的“贴身侍卫”。老王爷见他不亢不卑、武功已经出神入化,当然求之不得,有过一次女儿被“偷”的经历,林俊本来就想高价邀请江湖高人给林月做保镖的,现在有现成的当然最好。
林月为了准备及笄礼,忙地脚不沾地,这天好不容易抽出空来,打算回大公主府收拾东西,顺便向耶律松道别。今时不同往日,“昭月郡主”出门前,被两个小丫鬟打扮了半天,这段时间王妃一口气给林月添置了很多衣服首饰,前几天没怎么出门都没有机会穿,两个小丫鬟春花秋月是府里的家生子,好不容易有这机会一显身手,仔仔细细弄了半天,直到林月实在不耐烦了才罢手。
林月抬眼看着镜子里精致的小人,简直都快不认识自己了,一张原本素净的脸上淡淡的添了几笔,把她的灵动可爱发挥的淋漓尽致,长发挽起,梳成两个俏皮的流云髻,简单了插了几只玉簪,和她胸前的玉佩相得益彰,不得不说,春花秋月真是打扮的高手。
耶律松知道她要来,早早地在院里等着,远远地他看见一个少女袅袅婷婷地走来,满园的春色都仿佛失去了颜色,林月今天穿了一件镂空淡紫轻丝鸳鸯锦月牙裙,绛红色百蝶戏花罗裙,全身上下只有几件玉器做装饰,那张小脸更是精致地让人挪不开眼。耶律松一直知道林月很漂亮,但是打扮后了林月更添一份妖娆,让他又一次忘记了呼吸。
林月看耶律松愣愣地看着自己,有些不好意思,“穿成这样是不是很奇怪?”
“不”耶律松微笑着说,“你这样很美。”
两人来到林月的厢房,林月拿出那副“南轩松”交给耶律松,“这个一直没有机会还给你。”耶律松高兴的接过,往日的一幕幕又一次出现在眼前,今后林月进了王府就不能天天相见了,想到这里,耶律松有些沮丧,没有想到千辛万苦把李月找回来,会是这样的结果。
“大公子,你要保重身体。”林月改不过来称呼。
“以后,叫我名字好吗?”耶律松说,“我也还是叫你月儿,可好?”
“恩”林月也不想让耶律松叫她“昭月郡主”,那样显得太生分了。
“月儿。”耶律松的心情很复杂,“不要委屈自己,我跟王爷讲过,不要太拘束你,但做郡主会有很多不得已的事情,有多规矩不是一定要遵守的,不要因为别人委屈了自己,知道吗?哪天你觉得闷,就来找我,公主府的门永远为你开着。”
林月知道耶律松一直对自己很好,王爷和王妃因为他的嘱托,给了她充分的自由,如果不是自己坚持,王爷都打算把宫里送来教规矩的嬷嬷退回去。
“松,后天你会来吗?”林月第一次这样叫他,耶律松觉得自己的名字从林月嘴里说出来怎么这么好听。
“当然。”耶律松这几天都在忙着给林月准备礼物。
及笄礼这天非常热闹,老王妃把京城的达官小姐夫人都请来了,还请了大公主亲自给林月及笄。许久不露面的龙飘飘也来了,她听说林月一跃成了郡主,气得牙痒痒,但是表面上还是做出一副真心恭贺的样子,还送了一对玉如意。张弛也赶来参加,他知道了林月不是自己的亲妹妹虽然有些小小的失落,但是这样一来以后林月的生活就不愁了,他也为林月感到高兴。
老王爷宣布,林月正式认祖归宗,从今以后她就是王府的小郡主,顿时恭贺之声不绝,礼成之后,王府还举办了大型宴请,有几个大家小姐也想乘此机会在众人面前露脸,跳舞的跳舞,画画的画画,一时间好不热闹。
这时龙飘飘又按耐不住了,“听闻昭月郡主多才多艺,美貌过人,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不知郡主可愿献艺给大家开开眼界呢?”
龙飘飘语出惊人,谁不知道林月是从民间找回来了,回来不到十天,哪里会有什么多才多艺的名头,能够不出差错的走完及笄之礼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居然要郡主献艺,那不是变成献丑了嘛。
龙飘飘也有一些死党,又有一个士大夫家的女孩落井下石,“是不是我们身份低微,所以没有办法一睹郡主的风采呢”
司马晴空一看这种情形,“你们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吗”,那个士大夫家的女孩一听王妃发话了,吓得不敢出声了。
龙飘飘见那人如此胆小,不服气地说,“今天这么多大家小姐都上台献艺了,郡主一起热闹热闹有什么关系。”
林月见她们讨论地这么欢,原来是要自己表演节目,她不确定地指着一个正在伴奏的琴师说,“弹他那个琴可以吗?”
王爷等人诧异地看着她,耶律松也觉得奇怪,从来不知道林月还会弹琴。
林月在众人诧异地眼神中,走到那个琴师面前,“可否借你的琴一用?”
她拨弄了几下琴弦,一曲《临江仙》缓缓弹出,虽算不得太精妙,但已经大大地出人意料了,几个音以后,一声长箫与琴声呼应而来,原来是耶律松在为她伴奏,绵长的箫声弥补了略显青涩的琴音,配在一起相得益彰,一曲终了获得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