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2争吵不如让步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和忍让,缺少这两样便什么事也干不了。不要斤斤计较、小题大做,在给对方设一道门的时候,其实也把自己堵在了门外。
两个人在一架独木桥中间相遇了,桥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两人都想着让对方给自己让路。
一个说:“我有急事,您让我先过。”
另一个人说:“我们谁也不愿让,那就同时侧身过桥。”
两人一想也对,就侧过身子脸贴脸地过桥。
这时一个人暗暗推了另一个人一把,另一个在挣扎中抓住了他,两人同时掉进了水里。墨子说:“恋人者,人必从恋之;害人者,人必从害之。”构建平和的心境,争一步不如让一步,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
做人是一生的学问,凡是在争来争去中度过时光的人,都算不上真正懂得做人底线的智者。与之相反,“求让”则是保证能够安心做事的重要的做人底线。
“争”与“让”的区别在于:“争”在于不失分寸,“让”在于敢舍一切。如果用“争”的方法,您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语言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如果您非要在嘴劲上争一下,倒不如让步为好。
承认自己有错让您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以冲淡您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您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您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无论是庄子的穷通,还是东坡的进退,同指一种做事的策略。穷通是指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进退是指人主观的态度和行动。庄子认为,凡事顺应自然,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苏轼认为,人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应用自然法则,才能进退自如,穷通皆乐。如此看来,进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我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曾顽固不化,蔑视蔺相如,到最后,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庄公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高潮和低潮。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做人的真谛就在于此,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做人交友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