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秋风飒爽,阳光灿烂,风光无限。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年,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借此机会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参加今天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深情地道一声:尊敬的老师,您们辛苦了!
我们的每一份进步都凝聚着您们的心血,我们的每一份成绩都凝聚着您们的智慧,我们的每一点成长都凝聚着您们的汗水。
我们以紫荆中学校园建设不断完善而高兴,以紫荆中学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则骄傲,以紫荆中学各类教学成果出类拔萃而自豪,以紫荆中学学生被社会普遍认可和称赞而欣慰!
同学们,作为高三年级的同学,高中旅途我们已走过了三分之二。回首望望身后那一串串长长的足迹,我们不得不感叹岁月如梭,依稀仿佛昨日我们才踏进紫荆中学的校门,在校园里好奇地东跑西窜,今日已经坐进了高三的课堂,今天对我们高三的同学来说,是在高中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的开端,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风,总结前二个学年的学习经验,调整好心态,以最好的学习方法,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高三阶段的学习中来,集中思想,发奋学习,多学多问,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使自己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年来一个腾飞。我们会认真备战2007年的高考,参加这一人生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谱写紫荆中学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今天对高二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是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决胜高中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上,多做知识系统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加强锻炼,为08年的高考冲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今天对高一年级的同学来说,是在融入紫荆中学后扬起人生风帆的开始,让我们在本校所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将高中生活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紫荆中学是我们同学快乐的大家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规范日常行为做起,热爱祖国,立志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尊敬老师,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同学们,松驰的神经又该绷紧了,床头的闹钟又将激起清晨的奏鸣,久违了的灯下又该呈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很清楚,前方的路不可能平坦,只会更曲折,更艰险,随着学识的增加,竞争的压力也会日益增经,但我们决不会畏缩,每个人所随的外部压力是相等的,轻松与否是心态的不同而已,以平常心去面对,我们可以变得更强。老师用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了我们这一棵棵树苗;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茁壮成长。尊敬的老师,请您们放心,在这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倍加珍惜您们的辛劳和付出,我们一定向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亲爱的老师自己的节日,让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各位老师祝以节日的问候,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甘为人师乐悠悠。
假日乘车去县城,偶然遇上了多年未见的小学老师周志富。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痕迹,无情地悄然地刻在他那饱经风霜的额上,淡去了当年的精神与活力,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在前排坐下,我主动上前去打招呼:“周老师,您好!你也去县城呀?”他一脸茫然地盯住我。我只好自己介绍,以便勾起他往日的记忆。他只是一个经地点头,微笑着……显然,周老师记不起来了。虽然他终究没有在脑海中搜寻出当年的记忆,但我分明看出,那一刻,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他容光焕发,非常地满足与快慰。
开学后的一天,我去拜访学校附近李家堡村的一位年过八旬退休在家的李志轩老师。他植根教坛执鞭三十余载,德高望重,可谓桃李满天下了。退休后,他喜欢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只是在路途中,总能遇到许多从前的学生,有的已经生儿育女,有的已成为当地或外地有头脸的大人物。他们总是热情地打招呼:“老师,您好!……”这时,他很惬意,也很满足。三十多年的辛苦算什么,一生的清贫算什么?一句“老师,您好”的深味足矣!
聆听着李老师那无拘无束、发自肺腑的从教感悟的心语,看着他那精神钁铄谈笑风生的情趣,看着他那掬满自豪和快慰的笑脸,我完全被他那豁达宽广的胸怀和高尚无憾的情操所感染、所折服、所敬佩。我深感自己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自豪和骄傲,也深感教师职业的神圣和美好。
拜访归来,静坐斗室,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回顾自己从教三十六载的历程,想起每年春节,一批批学生来家向我拜年的亲热场面。再看看陋室陈旧的木箱内积存的一沓沓饱含师生浓情的来信与贺卡,那一声声一句句“老师,您好”、“老师,新年快乐”的亲切问候,怎能不令我欣喜?怎能不使我满足和快慰呢?
老师最大的满足,不在于你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也不在于学生给予你多么丰厚的回报,而在于数年之后,在路途中,遇到当年的学生,虽然你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仍然能毕恭毕敬地道一声“老师,您好”。历经时光的考验,方显弥足珍贵捧出的一颗心,学生见了你尊敬如初,除了这,还有什么能更让人欣慰与快乐呢?
也说教师学雷锋。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43周年纪念日。4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学校蔚然成风,已成为对莘莘学子进行教育的得力措施,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却很少有人专门论及教师学雷锋问题,笔者谨就此略述管见。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号召学生学雷锋,教师理应先行一步,学出成效。然后才能有资格和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这便是教师学雷锋的特点。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江总书记同志说:“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的精神支柱。为人师者学雷锋,要紧紧抓住雷锋精神的实质,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教师学雷锋,要立足本职岗位,实践雷锋精神,把雷锋的“户口”落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要注重实效,坚持经常,持之以恒,不搞一阵风,不搞花架子。“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以求真的态度,做塌实的工作。”
当前教师学雷锋,应注重学习教坛“活雷锋”,把学雷锋与学“十佳校长、十佳教师”结合起来。以学“双十佳”促进和落实学雷锋。“双十佳”是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育战线的“活雷锋”,学“双十佳”是教师学雷锋的最佳途径。
教师学雷锋,就要像雷锋和“双十佳”那样,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延安老镢头精神”掀掉压在我们心头的“百万失学儿童”、“两亿文盲”的“两座大山”,为穷国办大教育出力流汗。就要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就要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对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资讯周刊》我的终身伴侣。
我从2006年荷月迁徙雍城,接触的第一份小报是《资讯周刊》。一报在手,用心浏览,宛如一缕清风徐徐拂面,格外赏心悦目。她文图并茂的版面,朴实无华的格调,荟萃八方信息的拦目,尤其是独具魅力和品位的文化套餐,使人一览无余。雍城拥有了《资讯周刊》这一窗口,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经济、商品、人文互动流通一下子活泛了起来。一报在手,便知县域商情万象。从此她便成为各行各业仁人志士、厂家、商家、父老乡亲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亲密伴侣和知心朋友。
我一直以为,《资讯周刊》是千千万万读者心灵的港湾、温馨的家院、真爱的驿站。因为喜欢《资讯周刊》的人,心灵是相通的;拥有《资讯周刊》的人,情趣是相近的;钟情《资讯周刊》的人,爱好、实用是相融的。街上一家小诊所、巷里一爿小货店、乡间小屋炕头上拥有一份《资讯周刊》,你就会感到主人的不俗。忙碌的上班族、紧张的打工族、田间地头的农人,手里捧着一份《资讯周刊》,你会感到一分亲近和信任。这些都缘于《资讯周刊》实实在在地为各方方面面的人搭建起了商品经济流通互动的平台。
新年伊始,和煦的春风已叩开我们对新的一年的盈盈期待。愿《资讯周刊》让更多的读者同道、同趣、同享实惠。
骂人也要讲艺术。
自古到今,中国人向来以文明古国为荣,自对骂人嗤之以鼻。殊不知自个儿无形中已将骂人本事作为一种资本。君不见每每谈及鲁迅,就不得不提到其“骂人不带脏字”,以此印证中华文字之博大精深。
可见骂人也得讲究艺术骂人的艺术,是指如何骂才有效力。一般而言,骂人与打架相似,都要准而狠。骂人要骂在让人最痛心的地方,象打蛇一定要打七寸,骂人要骂得透彻。不痛不痒的骂是很危险的。聪明的许给你激出了智慧,回得你一口气憋死,不聪明的一怒之下指不定给你来几个反击,那就既窝囊而得不偿失了。
笔者认为,要骂人,必先思考再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你骂一个人是贼,你得先想想自己是否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若骂一个人是色狼,自己首先不能调戏良家妇女,还得想想他会如何回嘴,才好进退自如。不懂艺术的骂人,典型者如泼妇骂街,只遭人厌恶;聪明的骂出的话该如小说中的恒山剑法,绵里藏针,表面上不动声色,又显得潇洒自如,让人有苦难言。
骂人也得选准对象,不要骂一些口碑比自己好的人,那样人家只会当你无理取闹;也不要对小人大动肝火,无名小卒往往就这样被骂出了名。总之被骂的人一定比你更坏、名声更臭的人,群众基础总是要紧的。
骂人也应适可而止,以不引起公愤为度,过了火别人会觉得你这人得理不让人。骂完后作出一副宽大为怀,一笔勾销的样子飘然而去,会被骂者无话可说,更会让旁观者赞叹欣赏。
另外,骂人时不可一时之怒而将爹娘老婆孩子牵扯进去,那样太显恶毒无理,为人不齿。艺术上须慢条斯理,最忌红脸粗脖子,象酗酒闹事似的。
骂人的艺术实在博大精深。笔者已近耳顺之年,一辈子也极少骂人,但经见过诸多骂人场面,显然这与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弛的。笔者对骂人的技巧也算初窥门径,阐之未尽,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