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40900000168

第168章 新闻表现论(31)

崇高与人性

由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戏曲的作者视角、态度、情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悲剧和喜剧是最基本的两种戏曲体裁。

悲剧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崇高;社会性崇高,是所有崇高的本质和核心。它来源于人们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崇高在英雄悲剧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悲剧英雄们以堂堂正气,一腔热血,写下了悲壮激越的光辉篇章,充满了感人肺腑的崇高精神。古典悲剧中,伟大的宏壮,构成了悲剧特色,西方也把这种美感形态称为“壮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悲剧的崇高能够使人们“对自己的力量和人的尊严的自豪感,或者肃然拜倒于伟大之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脆弱”。这是一种激励人们振奋向上的精神快感和情感满足。

中国悲剧为了表现这种精神性的崇高,往往以巨大浑厚的景物和大气磅礴的气势构成自己的形象特点。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如高山的体积;一种是力量的,如暴风雨的气势。类似这些壮丽奇特的形象,常常被我国的悲剧作家熔铸到悲剧人物的精神境界中。

现实之中,新闻之所以难以塑造出“动人的崇高”,皆因缺乏独立意识和悲剧精神。新闻往往就事论事,浮光掠影,忽视了将新事物放在大的时空背景下加以认知和思考,陷于肤浅与苍白之中。即使在表现英雄人物时,也常常不能参悟英雄的内心情感。须知,“喊着口号的烈士”,远不如“含着泪花的烈士”更真实,更能动人。

我国悲剧除了阳刚之美外,还有阴柔之美,此外还有“中和之美”。“非和弗美”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核心。《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矣,万物育矣。”中和对悲剧情感的适当,场面的调剂,艺术的和谐以及乐观主义民族精神的抒发,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也有其保守调和的一面。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包含着防止下层人民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政治意蕴,生怕人们由于不满而引起过渡的情感冲动,做出犯上越轨的行为来。

中国古典悲剧的美感形态,还有一种道德之美。不少优秀悲剧的主人公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悲剧都具有这种美,它们还有巨大的伦理力量,千百年来,一直在陶冶和净化者人们的心灵。

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中说,悲剧,“是对于人类在溃败中的伟大的量度”,“是人们征服悲剧自身的手段”。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去寻找自身溃败的原因。当人类的悲剧意识已经体悟到,悲剧的成因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凶恶,更重要的还有内在世界的残缺时,人类才算真正地觉醒了。

当一个民族遭到了重大的灾难,这种灾难不是来自外部的战争,而是出于民族自身,就不应该将这种悲剧之成因仅仅归咎于几个恶人,而应看作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甚至是罪愆。我们应从广义上,也就是从人类生存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罪愆;而不是狭义的,仅从一些人的不道德行为而造成的恶果上来理解罪愆。如果这样来理解它,罪的概念就会与广大公众连结在一起,从而激起整个民族自省精神的主体自觉。

当今新闻,陷身在一个明知道“危机四伏”大家却都说“形势大好”的怪圈之中。新闻表现的是一个肤浅的、甚至是扭曲的世界图景,缺乏一种悲悯的情怀,缺乏唤醒民族自省的主体自觉的使命担当。人只有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自身的不完满之后,才会迸发出自我更新、自我改造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呼唤新闻的“悲剧性主体自觉”回归,是一个沉重而紧迫的社会命题。

我们看《琵琶记》,蔡伯喈的形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在蔡伯喈的身上,集中了数千年来士大夫阶层敏于智而懦于行的双重文化。这种没有自我,缺乏主体自觉,而是一味屈从于皇权和尊者的文化性格,致使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长达两千余年!中华民族成了世界上在封建社会生存时间最长的一个民族!因而,蔡伯喈矛盾的复杂性格,是一个具有广泛的历史涵盖面和现实认识度的典型形象。

在现实世界,我们今天仍然能从新闻身上看到这种“屈从”的影子。

新闻向戏曲学习,不仅是要学其表现技巧,更应学其大无畏的精神。

雅斯贝尔斯说:“悲剧显露了它与人性未经探查的背景之间的纠葛。”苏国荣先生指出,新时期的悲剧创作,有的已经开始接触到具有人类寻求本体之母的命题。董振波作《魂断天波府》,将杨宗英寻母这一偶然事件,升华为一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即扑朔迷离的“寻母意识”,这个“母亲”,就是孕育人类的大地之母。杨宗英在十八年后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母亲,但被母亲再次遗弃了,他在自刎前发出了声振寰宇的发问:“我是谁?这是什么地方?我来这儿干什么?”他向人类的生存世界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和思考,然后绝望地死去。所谓“人类大地之母”,意味着能够孕育具有真人品位的大地。这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在天波府中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中,孕育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半人半兽的怪物。埃及的人面狮身像、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包括杜金娥这个母亲。

杜金娥一半是人,她具有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的善良的心;一半非人,她已被封建礼教异化到吃人的地步,甚至不自觉地吃掉了自己的儿子。历史规定了杨宗英的“寻母”,必然是一个悲剧的下场。他好像夸父那样去追逐太阳,等追到了就被太阳烧死。真正的“人类大地之母”,也许将来终有一天会到来。到那时,大地孕育出来的人,才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人,才是从动物的下半身中完全挣脱出来的人。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复归”。

苏国荣先生指出,新时期的悲剧正在由情感的层面,上升到思考的层面;由道德的层面,上升到历史的层面;由生活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并逐渐向人类的自我体认和主体自觉中超越。这也就是“突破”——人类认知和情感的自我突破,是一个何其艰辛的历程!就如花蕾的绽放、蝉蝶的蜕变、江河的入海,突破的过程中,又要经历多少痛楚。一切的更新和突破,其实都有着悲剧的意蕴。

新闻何尝不是充满了悲剧性。新闻本是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新,一个新字之中包含了多少悲喜交加的意蕴!几乎所有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悲剧性。其中,不乏无奈的悲哀,更多的是无畏的悲壮。

悲剧、喜剧之外,我国还有“正剧”。正剧又称悲喜剧,它具有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双重情感色彩。悲喜剧是大幅度开拓生活疆域的产物,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的设置,冲突的构成,情感的抒发等,都有极大的自由度,这是一种最便于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戏剧体裁,在整个戏曲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实生活,往往都是一幕幕笑泪相和的悲喜剧。

本色与鲜活

戏曲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语言,一切围绕着塑造人物而展开。戏曲语言又是一种程式化的语言,按照角色和行当来塑造人物。行当语言毕竟不是个性化语言,而是类型化语言。要使戏曲语言达到个性化,必须使每个人物的语言都体现出其地位、教养、年龄、心情和说话的环境等。

言为心声。用心言来塑造人物,已经成了戏曲语言的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古代的曲论家普遍认为,戏曲语言只要把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把他们因外界变化而引起的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这样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金圣叹如此,张琦也如此。他们认为,各种各样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是非常精微的、隐深的、丰富的、活跃的,人物语言应是这种奇妙的内心世界的心曲。作者如能把不同的人物“达其心而言者”,他笔下的人物则无不有其个性。

戏曲语言还得合体,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此外,还须注意“发言之人之地”,即人物的语言环境、规定情景。

“言须本色”,是戏曲语言的一大特色。

所谓本色,一般理解为通俗易懂,自然质朴的意思。戏曲语言崇尚本色,是由于戏曲是一种剧场艺术,观戏者男女老幼有别,文化修养层次不齐,为了使人人都听懂看懂,必须采用易懂的“常谈口语”。即使给文人看戏,也不宜太过于晦涩,戏曲毕竟是一遍即过,而不像案头文学,可以反复玩味。《拜月记》的语言最受称赞。它妙在朴实自然,来自生活;浅近通俗,人人易懂;传神绘心,如在目前;具体生动,可舞可演。元代戏曲,很少有“书袋子”气,都是活的语言。

言本色,不等于无韵味。本色语言并非家常语、生活语的摹拟和照搬,而是这些语言的提炼和加工,并把它们熔铸到戏曲作品特定的情景中去。戏曲作家如能浅处见才,方是高手。

行当的艺术创作,也是戏曲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种程式性的人物塑造,并不是一个行当一套程式,一套程式一个性格,而是“一套程式,万千性格”。行当给人物塑造以规定,但不影响人物塑造的丰富,个性刻画的鲜明。同一行当,人人不同。一切都因人而异,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并不因为同属一个行当而千人一面,百人一腔。

戏曲的情节鲜活的追求与把握,也非常值得新闻人借鉴。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历史范畴之内的社会形态中生活。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决定于人的个性。由不同的个性构成的不同人物的行为方式,就是情节。人物性格在情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愈显得鲜明和深化,在观众面前活了起来。人物的性格,是戏剧情节的源泉。情节从性格中生发,性格在情节中完成。二者是同一事物的源和流。那些违背了人物性格单纯追求复杂情节,使人物听从于情节摆布的戏剧,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不能打动观众,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的新闻叙事,往往沉浸于叙述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缺少了性格鲜明的人物,终于变成情节和过程的拼凑。在现今的新闻表现中,这是一个通病,绝非个别现象。事件发展过程之中,原本有“情”有“节”。可是我们常常将“情节”抛弃,只剩下一本“流水账”。新闻对象中所有的精华感人之处,统统被剔除干净,事件只剩下过程,人物只剩下姓名,变成一个枯燥的符号和概念。

吸收与创新

苏国荣先生将系统论的原理,引入了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他以系统论方法审视戏曲的发展大势,提出了戏曲的“历时态系统”观点。

戏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由大大小小的母子系统所构成。戏曲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构成的“历时态系统”。如黑格尔所言,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

从历时态系统的观点来看,中国戏曲也是随着时代变迁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过程集合体”。在每一个过程集合体的时态系统,一般都经历三个发展步骤:第一步,对本事物的组成要素进行最佳选择,初步综合;第二步,对选入的最佳要素初步综合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对其中不协调的落后因素不断地淘汰、调整,选择一些新的最佳要素进去,使事物进一步协调和谐,与外界相适应,即“系统的动态优化”;第三步,事物的“过程集合体”经过反复调整,达到完美和谐的最高点,就进入凝固阶段。这种“完美的凝固”,表现在与外界(时代、环境)不相适应,如不从整体上突破,进行重新综合,事物将不能发展。这种“重新综合”,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态系统,一个新的“过程集合体”的发展阶段了。

发展到昆曲时代,戏曲的“曲牌体时态系统”的各要素的综合体,已经进入到完美的境界,已经难以通过局部的调整使其不断发展,所以在清初出现停滞、凝固的状态,逐渐走向衰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本体的凝固”与时代的发展严重失调,这种形式已不便于反映清朝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时代生活了。它那形成形式整体的诸要素,也落后于当时新兴的各种艺术要素之后了。这时,一个新兴的以“板腔体”为核心的时态系统出现了。此后兴起的京剧,则集中体现了“板腔体时态系统”的最高成就。

苏国荣指出,一个戏曲的时态系统,或一个剧种,如果处在初期,它是最为活跃的,对外界的吸收能力也是最强的,一旦到了后期,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成就,达到了饱和状态,它的艺术也就趋于凝固了。当前的京剧似乎又在重复昆曲的历史轨迹。如孟瑶教授《中国戏曲史》中说:

“百余年前,它(皮黄)从昆曲中取得权杖,让一个最精美的艺术做了一场征战中的悲剧主角。不想时换世移,那不可一世的战胜者,今日也面对着一个相同的命运。艺术本身的成熟与精美,并不足以挽救它,……艺术价值越高的,能吸引的观众越少,于是在一种反淘汰的情形下,越是真正优美的东西越无法在舞台上立足,越容易被一般群众所拒绝。”(孟瑶《中国戏剧史》,传记文学出版,1991年04月第一版)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教研感悟

    教研感悟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的所感所悟,有教学论文、教学随笔、课题报告、教学评价、教学分析等。选文围绕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学,教学质量评价,课题研究四大板块,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热点、语文学科教学等的独特思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理论指导意义。
  •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央视少儿频道是全国少儿频道的“领军人物”,是专业化的“绿色频道”,她的品牌化建设与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电视研究微观入手,以小见大,以真实个案展示整体全局。以品牌栏目为关注点,以精品节目为切入点,从电视实务的角度,探讨频道从定位、理念、改版、构成体系、管理手段、节目设计和编排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示了央视少儿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进程。
  •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为全面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的阅读理解应用文书的能力、沟通讲话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建构应用文写作知识体系,使财政干部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提升财政公务活动的执行力,以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财政部2010年关于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财预[2010]58号)精神和《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岗位培训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财政干部的认知规律、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和基层财政工作实际编写本教材。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热门推荐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凉宫春日的抉择

    凉宫春日的抉择

    【原创同人】—凉宫ハルヒの选択(suzumiya—haruhi-no-senntaku)—本书力挺春日—团长大人最高!本故事纯属虚构,和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以及其他专有名词或现象完全无关,全部都是YY出来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果引起读者脑残或阅读写作不能,都与本人无关。啊,物理定律的内容另当别论,请自行学习大学物理!咦?再讲一次?本文纯属虚构,和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我说,为什么非得写这些话不可啊,那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新番预告:《凉宫春日的消失》原作(轻小说):谷川流《凉宫春日物语》---------------呃~~贴吧名字:toso123,常驻百度【凉宫春日的忧郁】吧。
  • 抗癌直播

    抗癌直播

    一个充满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志向的平民子弟,通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冲杀脱颖而出,入读名校中医系。毕业后进入中医肿瘤科实习,当他踌躇满志地想拯救病人于水火中时,才发现癌症是如此的可怕难缠,医学技术远远未达到攻克癌症的地步。身边的亲人、友人、陌生人一个个被癌症夺去生命,而自己无论是事业爱情均遭遇重创。少年时代的三剑客在故乡重逢,围绕着癌症治疗和探索所上演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个西医转行中医的医学专家、一个底层奋斗出来的女企业家,这些人均因为癌症这件事碰撞在一起,演绎了商界、医学界的一幕幕人性纠葛。期间主人公们各自面对爱情的抉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白蛇后传之情比天坚

    白蛇后传之情比天坚

    白蛇出塔修成正果,许仙得道终成佛。小青却放弃不死不灭的仙道,只愿换得一生与君伴。曾心动,才刻骨;弃仙道,渡轮回,只求一生情无悔。
  • 十里桃花萏情不惜

    十里桃花萏情不惜

    “你可以保温多久?”“一辈子。”“不好,我要下辈子,下下辈子,好不好”“好,我是你的,生生世世都是你的,好不好。”“好,那我们击掌为誓好不好。”但是你还是离开了我。
  • 凤君盛宠天才妃

    凤君盛宠天才妃

    纵然医术超凡,可面对爱的人,她束手无策;纵然冰雪聪明,可面对爱的人,她如同小辈。“此生只有我一人陪伴你可好?”“好啊,你拿什么承诺呢?”“我拿我自己承诺啊……”
  • 心情之旅

    心情之旅

    游戏是为了放轻现实生活的压力,也是随著社会发展,转而形成的交际途径,一个乐观、无欲的少年,却因为一款新出品的游戏,误打误撞的符合了该游戏的宗旨,使他的生活变得精彩。一本开心、轻松、愉快、感人的小说,希望令每个在生活中遇到压力的人,可以有个幻想空间,大家会喜欢的。
  • 至尊弃妃

    至尊弃妃

    试问女子的容颜有多重要?她本是先帝钦点的皇后,可却因为那丑陋的左脸被薄情皇上硬塞给了他的皇弟为王妃!而自己的妹妹却荣登后位······夫君不喜,把她丢到马厩与牲畜为伍;妹妹刁难,屡次戳她痛处;太后嫌恶,随便找借口将她毒打······难道就因为半张脸丑陋她就要低下头乖乖认命吗?她偏不肯!
  • 竟爱你千年就愿等你万年

    竟爱你千年就愿等你万年

    一个在××的城市里除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高材生,却进了一个烂的无法整治的班级。但是她在这里遇见了他。在这个学院里,除了遇见了他,有了两个闺蜜。闺蜜和她相伴,她和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最后以满脸的泪水告别。
  • 异世界的冒险

    异世界的冒险

    明明是一位普通的学生,但却在放学途中遇见一位神秘人,从此成为了异界解放者,这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一场梦,我,却浑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