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7100000005

第5章 宋太祖的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位于河南省巩县的北宋皇陵里。虽然宋代实行薄葬,但围绕永昌陵的秘密仍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北宋政权虽然先后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而且在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数次交锋中,也是负多胜少,但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的高峰。那么北宋的帝王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实行薄葬呢?

历朝帝王在选择墓地时都是慎之又慎,反复遴选。宋太祖在选择墓地时仅用一枝响箭就决定自己及后世子孙的王气,事实上是这样一回事吗?

宋代皇帝一反自秦汉以来帝王登基就选墓地的习俗,都是在帝王驾崩之后才寻找墓址,而且在7个月内就必须下葬,这又是为什么呢?

宋太祖死后,为什么要急急下葬,而且埋葬那么匆忙,是北宋财力不济,还是后继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宋太祖下葬时,兔子、鲤鱼、石人也来奔丧,这是真的吗?

@@◆宋代皇陵是由一枝响箭决定的吗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将自己及后世子孙的陵墓选在河南巩义,据说是一次很偶然的心血来潮,说得不好听点就像是临死前急急忙忙圈了一块地。根据史料记载,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王朝。第三年,他就急匆匆地把埋葬在东京(开封)东南的父母的遗骨迁葬到巩县西南,建起“永安陵”。从此,这块山高、水长、土厚的地方,就成了北宋160多年的皇陵禁地。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洛阳的军营即夹马营,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之后,他常到各地巡视。开宝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京(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命人去挖到了自己幼时埋藏在土里的小石马,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当他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时,又亲往父母的永安陵进行祭奠。而后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他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阵欷感慨。于是,他抽出一枝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匡胤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为自己的山陵拟了名称“永昌陵”。这年10月20日,赵匡胤在京城皇宫的万岁殿中死去,终年50岁。按照这种选墓址的方法,赵匡胤将父母的墓从东京迁到巩义是因为父母是洛阳人,死归洛阳符合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习俗,而赵匡胤将自己的墓地选在父母的身边似乎是出于尽孝的动机,而根本上没有像各朝帝王一样考虑“风水”的问题。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赵匡胤为了赵家的江山永固,流传万世,可谓是费尽心机。963年,赵匡胤命令司天监赵修己、内客省使王仁赡等改卜安陵于西京即洛阳巩县之邓封乡。宋陵为何选址巩义呢?

《诗经》曾经称赞嵩山:“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主峰峻极峰由此而得名。《史记》记载:当年夏、商、周三代国家的重心都在黄河、洛水之间,所以嵩山因为处于中心而为中岳,而其余四岳围绕它分布在四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认为嵩山处在中央,左边是泰山,右边是华山,所以称中岳嵩山为“天地之中”。日月为明,山高为嵩。古人说“嵩山如卧”,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发现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他画龙点睛般地道出了嵩山独具的山体特征。长眠于巩义市宋陵的宋代帝王,脚蹬眼望的就是嵩山,就是嵩山的太室山主峰峻极峰及少室山主峰连天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及太祖的父亲赵弘殷葬于峻极峰,神宗和哲宗葬于连天峰。但贵为皇帝者也不敢正南正北安葬,宋陵各陵均呈东南——西北方向,与子午线有5到15度不等的偏角,所以看上去它们与峻极峰、连天峰并不在同一条子午线上。连天峰下是名刹少林寺,峻极峰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峻极峰的东侧是万岁峰,西侧是卧龙峰,万岁峰与卧龙峰犹如宋陵的两个高耸云霄的门阙。站在峻极峰上北望,但见黄河如带,邙山横亘,东眺是虎牢关,西瞰是黑石关与洛河。邙山是阴宅宝地,古代向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加之雄关漫漫,宛若铜墙铁壁,选这里做宋王室的陵寝,不得不让人感到开国统治者的用心良苦。

更重要的是,巩义这地方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也就是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峻极峰海拔1440米,西北低垂,邙山海拔272米,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即富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赵匡胤把他父亲赵弘殷安葬在巩义,自己陵墓也选在巩义,还有更深的考虑,那就是为迁都洛阳作准备。赵匡胤生于洛阳的夹马营,深知洛阳和开封作为首都的优劣:开封无险可守,洛阳固若金汤。但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臣下的反对。迁与不迁的理由都很充分。反对迁都者认为汴京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赵匡胤则认为,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像。群臣的谏阻都不能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可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说得妙:“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一句“在德不在险”让宋太祖哑口无言,他只好长叹:“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只好豢养一支庞大的禁卫军来保卫开封,于是乎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这也就造成了宋王朝的战略部署是内重外轻,防内不防外。也许生前不能实现自己迁都洛阳夙愿的赵匡胤幻想着子孙后代总有那么一天能迁都洛阳;即使不迁都,选择一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归宿,也好为大宋江山多聚点王气,使国运多延续几年吧!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因素,使他选择了巩义这块“上承天意,下利子孙”的“风水”宝地。至于为何不大张旗鼓,而仅仅用一枝响箭来选择自己及大宋皇室的身后福地,这实际上也和他夺取政权手法如出一辙,看似无心,不动声色,实际天下已在囊中矣,只是这枝响箭是为后世子孙射出去的而已。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悲剧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7年,他通过战争消灭了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北宋的局部统一的基础,使北宋出现了一百多年局部统一的局面。当时北宋国力强盛,宋太祖的威望如日中天,如果要为自己营建陵寝,只要一声令下,就会万事俱备。但从960年的“陈桥兵变”到976年10月20日突然在夜间逝世的17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一直没提过建陵之事。逝世时,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成人,皇帝的位置没有由儿子继承,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却在次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太宗。为什么赵匡胤那么长的时间没有提出营建自己的陵寝,而逝世后,皇位落到弟弟手中,而没有传给已成人的儿子呢?

历代学者对这些谜团争论不休,提出不少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传弟不传子是因这中间有一个先传弟、再由弟传兄之子的“金匮之盟”的秘密。对宋太祖之死,民间流传最广的也就是“斧声烛影”的传说。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得了重病,即将去世。临终前,曾当着赵匡胤与赵普的面,立下遗嘱。当时杜氏对太祖说:“你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得来的吗?”赵匡胤回答说:“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德。”杜氏说:“不对,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的缘故。如果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后,传位给一位有名望的年长的后裔当君主,你又怎么能得到皇帝的位置呢?所以,你百年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儿子德昭。四海至广,能立年长的君主,是社稷的福气。”赵匡胤为了安抚母心,当即表示一定遵从母教。杜太后就让赵普当场在榻前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藏之宝匮,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关于“斧声烛影”之说,其基本面目如下:传说有一个和尚,法号真无,他善知过去未来,是赵匡胤的好友。开宝九年的一天,皇帝赵匡胤问他:“我寿命还有多少?”真无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阵,说:“谨防今年10月20日!那晚如果天气晴朗,保你福寿绵长,不然就有大祸临头。”赵默记此话。到了那晚,他独坐宫中太清湖畔,细观夜色,只见星光璀璨,和风微至,宁静清幽。赵匡胤暗自欢喜。谁知不久,阴云陡起,狂风怒号,天地骤变,纷飞的雪片夹着雹霰漫天落下,吓得他心惊胆战,赶忙回到宫中,传旨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寝宫相见。光义来到后,命令后妃、宫女、宦官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两人酌酒低语,谁也听不到在说什么。只从窗外透过窗纸遥见烛影下,光义不时躲避,有不胜酒力的样子,又见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声说:“好做!好做!”随后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义当晚陪宿屋内。天将黎明时,万籁俱寂,忽听有人报说:“皇帝晏驾了。”

“金匮之盟”、“斧声烛影”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说明宋太祖死得不明不白。或许“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宋太祖当时正值盛年,眼看着南方诸国一个个灰飞烟灭,正是野心勃勃的时候,抱着使天下一统、四海归一、远夷降服,重现汉唐气象的雄心壮志,根本还没有想到营建自己身后事,而这时统治已经稳固,儿子都已成年,与“陈桥兵变”之后和母亲定下“金匮之盟”时那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已经是大不一样;或许强烈的进取心使他容不下考虑身后事,将帝位传之子孙,二世、三世、千万世以至无穷的心态使他也想掩盖“金匮之盟”的诺言。而野心勃勃的赵光义眼见自己哥哥的命又硬又长,侄子一个个长大成人,再也按捺不住那金光闪闪的宝座的诱惑,从而演出了“斧声烛影”的一幕悲剧。至于事发之后,宋太祖的儿子虽已成年,但锦衣玉食中长大的侄子又怎么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过的叔叔的对手呢?或许就是宋太祖生前没有建墓,死得匆忙,宋室才形成死后营建陵寝的惯例。至于其中真实的原因,当然要等到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找到进一步的证据才能解释,也许就永远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北宋皇陵的典范

永昌陵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陵墓,尽管相对而言较前朝比较寒碜,但开创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范,那么,永昌陵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它有些什么建筑特色呢?

永昌陵由上宫、下宫、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以及两个陪葬墓组成,陵区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约600米。

永昌陵上宫地势南高北低,从陵区南端的鹊台至北神门石狮,南北落差达17.3米。由于常年平整土地,陵园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鹊台至北神门处有八阶台地,每阶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宫的建筑大致包括:

鹊台2个,东西并列,间距42米。两鹊台为夯土筑成,平面大致呈方形,现存东鹊台底部边长9~10米、高5.7米;西鹊台底部边长12~14米、高5米。乳台2个,位于鹊台之北115米。两乳台东西并列,也为夯土筑成,顶部隆起,平面略呈长方形。现存东乳台底部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东西长11米,南北宽6米,高3.6米。

宫城位于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门距乳台基址约165米。宫城四周的神墙,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现存有四神门两侧的门阙和四隅的角阙基址。神门两阙台的间距一般为15米,门阙与角阙基址的间距在85~90米之间。根据现存门阙和角阙基址的位置看,宫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为240米。陵台位于宫城正中,距四神门阙台的距离为93~97米。陵台现呈方形覆斗状,台顶平坦,四坡面斜直。现存顶部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底部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高14.4米。

永昌陵现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东西向分列,对称布置,东、西列间距为43.8米,每列像组与像组间相隔6~7.1米。由于地貌的变化,位于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于地下,南门和东门石狮仅露一头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于乳台基址以北8米。两望柱形制、花纹相同,大小相差无几,如东列望柱,柱身棱面宽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与柱顶为一石,下置两层方形石座。土衬石的上面边部为斜面,上面中部凿有深1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驯象人1件,象做立状,长鼻着地,头系络头,身披鞯褥,背部雕有莲花座饰,挡胸、后靴上系挂铃及缨穗。瑞禽石屏2件。石屏平顶,两边斜下,正面浮雕一只瑞禽,背景衬以山石,侧、背为素面。瑞禽似马头、禽身、凤尾,面南立于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只小兽,兽头向上探望,兽身龟缩于石洞内。角端2件,昂首,独角,长唇向上翻卷,兽身,两肋有翼,形体强健凶猛,似为雄性。马4件,控马官5件,马戴络头,口衔,颈系铃,背披鞍鞯,身置鞍靴,四腿遇空伫立,长尾及地。马的两侧各立有一个控马官,皆头戴头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带,下穿紧腿裤,足着麻鞋,手握缰绳或执鞭。客使2件,容貌、服饰皆非汉族形态。

永昌陵下宫位于上宫西北约350米,现地表仅存南门石狮一对。两狮东、西间距8.5米,合口,蹲姿。东狮身宽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狮身宽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狮以北的田地比较平整,仅在向北170米处有一道田埂。为确定下宫的具体范围,考古工作者在石狮之北的田间小路和田埂上进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资料可知,下宫东边线在今西村镇附近,西边线在一条南北向田间小路东75米,北边线即为现田埂处。下宫范围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35米。

据《宋史》礼志二十六记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见于记载的有许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冯氏、将军惟正亡妻裴天等。

@@◆兔子、鲤鱼、石人也会来奔丧吗

史载,与汉唐不同,北宋皇帝生前不预造寿陵,皇帝驾崩之后,才开始选调正副修陵使和修陵督监。这已经够“怪异”的了。但宋陵建陵又受“七月葬期”之限,所以相对于秦、汉、唐陵,宋陵属“简葬”之制。为什么宋陵在下葬的时间上也规定得如此“怪异”,死后7个月就要入土为安,而不是像前代人所遵循的“守丧三年”呢?而这一切是从宋太祖的永昌陵开始的。这也是永昌陵给后人留下的不解之谜。

事实上,宋代陵墓虽属“简葬”,但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寒酸”。北宋的8座皇陵从永昌陵开始,按同一制度建造,布局也基本一致,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台、华表、石像生、陵台、后陵和下宫。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或称茔域,四周植荆棘等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之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宫,即陵台四面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台居上宫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底边长55米,高约16米,象征帝王的丰业和尊严。陵台四周柏树成林,纵横如织,故有“柏城”之称。陵台之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全部用条石镶砌。围绕陵台四周的是神墙,呈正方形,边长约230米,墙的四面正中各设一神门,四隅有角阙,在东、北、西3门之外,各置石雕蹲狮一对,一牝一牡,相视而立,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帝陵的神圣不可侵犯。南门为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各一对。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一对。乳台以北为列石,自南而北依次为望柱2、象及驯象人2、瑞禽2、角端2、仗马4及控马官8、虎4、羊4、客使6、武将4、文臣4等,共计60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陵的石刻数目也是整齐划一的,这是宋代帝陵的又一特点。后陵在帝陵之西北,规模仅及帝陵的一半。沿陵台神墙西北角延伸350米处为下宫,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起居的地方。每朝皇帝朝谒先帝诸陵时,在上宫行祭拜礼之后,还必须趋步下宫,谨拜先帝圣容。

宋太祖时期,正是大宋国力鼎盛之期,按照“死事如生事”的规矩,宋太祖的墓尽可以不计较时间和金钱来部署,但为什么却从这时起立下了“七月葬期”的限制呢?这一大历史谜团,当时的统治者自身又是怎样向世人解释的呢?

据民间传说,赵匡胤死后,灵柩停放于万岁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灵致祭。第二年四月,灵柩运往皇陵——今巩义市芝田乡安葬。护送灵柩的官员、卫士、仪仗队伍及皇宫妃嫔等共3000多人,25日到达陵地。当地传说,此时正值正午时分。忽然,狂风大作,嘡啷一声,一只白兔飞跳过来正撞上铜锣;而后,大雨倾盆,扑通一声,一条大鲤鱼从空中跌落鼓上;恰在这时,东边山上又蹦出一个石人,面向灵柩似在默哀。这些征兆好像表示赵匡胤之死已为上天所知,天人同悼,于是有人说此乃“上天示兆”,“玉兔敲锣鱼打鼓”,此吉时,宜安葬皇帝。赵匡胤这么一下葬,“七月而葬”、“午时下葬”就成为赵宋皇帝的一种制度,且每年宋陵祭祀,祭品都少不了鲤鱼和全兔。到了清代,洛阳知府奉清廷之命祭祀宋陵,都必须有兔子和鱼,那时巩义东乡是山区就供应兔子,西乡属于洛河地带就负责供应鲤鱼。祭祀其他帝王,是绝对不用兔子和鲤鱼的。这一宋陵祭祀制度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年。东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锣鱼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说法,就在陵区流传开了。

对于民间的这些传说,我们知道,这都是人们穿凿附会的,有很多就是统治者或者是当事人自身为了掩盖真相或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制造的流言或传说。所谓的“玉兔敲锣鱼打鼓”、“上天示兆,神人来吊”本身是一些无稽之谈。宋太祖为什么葬得如此匆忙,可能还是与他死得不明不白有关,后继者怕东窗事发,急于掩人耳目,当然要让尸体早日入土,但“七月葬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守孝礼制不符,这就要制造一些神话传说,使丧事蒙上神秘的色彩,使它变成上天的要求。这也许就是“七月葬期”的秘密。至于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了。

@@◆相关链接

1.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投降官员刘豫为大齐皇帝。1132年,“大齐”傀儡政权迁都开封。刘豫任命他的儿子刘麟为“淘沙官”,专事盗墓,于是,北宋皇陵区域内到处都是盗墓的士兵,而被抛弃的白骨则漫山遍野。抢劫之后,为消灭罪证,他们一把火将永昌陵在内的陵上的建筑尽行烧毁。

2.刘豫之后,民间盗墓兴起。那时洛阳有一伙盗墓贼,为首者姓朱,他掘开宋太祖赵匡胤的棺木后,看到太祖身上的玉带,就想取下来。但太祖身体肥胖,取之困难,于是他就用绳子绑住太祖的肩膀,然后再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想把太祖撑起来,以便取玉带。没想到的是,由于受到挤压,“腐朽”的太祖遗体喷出一口黑水,正喷在朱某的脸上。朱某脸上的黑色此后怎么也洗不掉,于是“朱漆脸”成了他的名字。

同类推荐
  • 穿越之成了武则天她弟

    穿越之成了武则天她弟

    武元兴,11成员,遭对手暗杀后意外回到唐朝,穿越在一小兵的身上,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他这个小兵竟然还有着惊人的身世,他的姐姐居然是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只不过这个时候,武则天刚刚被册立为后,辉煌的政治生涯还没有开始。此后,对外,他在姐姐的支持下东征西讨,征掠四夷对内,打击政敌,欺男霸女,尽显流氓本色————————————————————顺便再说明一下,历史上的武则天并没有弟弟,本书是以唐朝为背景的架空小说,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 明雄天下

    明雄天下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篡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永乐末年,建文帝之子为夺回父亲的江山与朱棣展开长达三年的战争,半生光阴随之流逝。
  • 天墓传

    天墓传

    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起于何处?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岁月长河中遥看浩浩历史,却发现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太多。当今天的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成长为巨人的时候,请不要忽略了我们是站在了先祖的肩上看世界!请不要把所有不知道和未解的谜都叫做“迷信”,当考古的大门一点一点的向人们敞开时,现代的我们也许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 华夏武魂之名将绝代

    华夏武魂之名将绝代

    想要领略那些古之名将,金戈铁马,纵横天下吗?想要领略绝世名将的谋略才干,过人风采吗?想要领略兵法谋略,快意恩仇吗?那请读此书,有我带领你去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去探讨,去领略那些绝世之才的英雄事迹!千载之下,仍有后人缅怀崇敬!
  • 孟宪实讲唐史

    孟宪实讲唐史

    本书的背景在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热门推荐
  • 假如你不存在我的世界

    假如你不存在我的世界

    阳光灿烂的高中校园,性格内向胆小的安然然和性格开朗且霸道的李尧成了前后桌,本不沾边的两个人被联系到了一起,懵懵懂懂的过完了高中生活,在充满诱惑的大学生活李尧开始厌烦了安然然,更喜欢活泼开朗和自己有说完话题的王湘,安然然无法接受事实而选择消失,玩够了的李尧再也找不到等他安然然...............
  • 羽落苍穹

    羽落苍穹

    武当山的小道童易羽,无意中卷入两位准先天强者的争斗,激发无字天书,被卷入五方大陆之中,机缘巧合之下,被西陵易家的三夫人收为继子,卷入西陵城的纷争,从而展开席卷整个大陆的震荡。
  • 鬼客

    鬼客

    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命运操纵于星辰山脉,以至影响后代子孙,所以在生就讲求住屋方位,称之为“阳居”;亦为已死的觅地而葬,称之为“阴穴”,他们深信,若得其法,将“阴穴”“阳居”结合,便可从心所欲,这就是中国玄学之一“风水”。阴宅风水相对于阳宅风水来说就复杂得多了,寻龙点穴、龙山向水的配合等均属于阴宅风水的范畴!因此就出现了一批潜心研究堪舆之人,专在人死后为其选择下棺之处,赖此为生,是为“踏穴”。不同与寻常的风水先生,这些人不看阳宅,只寻阴穴,所以民间也有人称他们为“鬼客”。
  • 卿本富豪之寒门嫡妃

    卿本富豪之寒门嫡妃

    一朝穿越,荒田一亩,破屋一栋,外带小奶娃弟弟一个,好不容易凭着一身手段在异世混得风生水起,只待守着万贯家财,领着妖孽弟弟逍遥余生,可偏偏祸,哦不,是福从天降……一道圣旨,她以一民女之身嫁入皇室,成了他的世子妃!“本世子虽为病弱之身,但不喜之人不配为我妻,我爱之人即使不愿连累她一生,亦必护她一世。”
  • 战斗在地球前线

    战斗在地球前线

    唐神海无意间传送到九州大陆,却发现三皇五帝、老子、嬴政、白起、张三丰等古代大拿都在这里抵抗天使米迦勒、地狱魔王撒旦、血族该隐等异宇宙生物的入侵,九州大陆后面就是银河系,唐神海以觉醒武魂诛仙剑阵守护在地球前线。
  •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唐天风闻

    唐天风闻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玄武之变,遗留祸患。当今江湖上流传着“旷古绝今,暗影闭日,凉月惊天,纵横江湖。”神州四圣“旷古凌宵”,已是过去的时代,当神州四圣之一的“凌步虚空”凌啸天的传人李天若挟惊人的武艺闯入江湖时,会是怎么一番情景呢?一代唐皇李世民,一代女帝武则天又会和他发生些什么故事呢?
  • 或许我们都累了

    或许我们都累了

    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我们逐渐变得圆滑。那些年抱怨的、摒弃的都值得追忆。累不值得一提怕的只是你累的没有价值。
  • 竹马好坏坏青梅快快跑

    竹马好坏坏青梅快快跑

    “喂!白穆凌!你泼了我一身脏水!怎么办吧!”“那当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喽!”只见某男邪魅一笑,把穆毓琳扑倒在床:“宝贝,惹火上身可不好!”他俩是青梅竹马,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误会而分开,最终他们是否能打破陈旧的观念而在一起呢?喜欢入坑!么么哒
  • 南乔的千年之恋

    南乔的千年之恋

    故事一现代的一个传统小镇开头,介绍了女主的生活背景,她生活在一个中医世家,从小立志呀救死扶伤成为一代名医。后来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与自己的闺蜜一起穿越到了汉朝,遇见了自己崇拜的名医张仲景,与他发生了一段感情线。可是闺蜜也痴迷的爱着他。所以两人开始了矛盾磨擦。闺蜜小可一直设计害她。里面的男2号对南乔一见钟情,得不到南乔的芳心后与小可狼狈为奸。拆散了南乔和张仲景。可是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