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31500000012

第12章 勾践——高情商的虚伪君王

如果单论智商,勾践怎么也称不上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能成就一番霸业,所依赖的,是他那高乎常人的情商。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又译为情绪智商,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的书中提出的。现代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取决于他智商的高低,而在于情商的多寡。这在勾践身上可以找到很好的印证:论智慧机变,他不及范蠡;论治国安邦,他不及文种,然而这并不影响他最终称霸天下。而范蠡文种呢,在他失意时照样对他服服帖帖,在他得势时一个远走他乡一个含恨而死。

概括地说,情商的概念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五个方面。一般一个人在某两三个方面比较出色就足够他受用一辈子的了,而勾践却是五方面样样出众,可称是有史以来情商高拔第一人。

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会对勾践的所作所为有什么疑虑的了:他能在吴越争霸中胜出,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

来看看他都做到了什么吧:

第一,清楚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际就是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资源、能力与局限,能正确自我评估。

勾践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君王,他知道以自己的眼光和才智是不足以称王称霸的,甚至应付眼前的局面都勉为其难。他之所以成为众臣子拥戴的君王,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继承了先王的遗德,来守卫国家”。他明白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天生就拥有继承权,要靠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打天下那简直是难以实现。他承认自己是帝王将相的种,也认识到自己缺乏开创伟业之才。仅此一点勾践就要比一般的帝王明智出一大截。很多皇帝即使自己并不认识几个字,但在龙椅上坐久了,被山呼万岁惯了,不由得也暗自坚信自己就是那个执天命的旷世英雄。这样的皇帝作出什么昏庸的决断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勾践不是,他是一个低调的君王。惟其如此,他才能在夫差面前俯下身去,为了活下去而摇尾乞怜。很难想象一个平时傲气冲天的君王能忍受这一切,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使得屈辱成倍放大,不是普通人能体会的。也许在勾践跪拜在地的一刻,他正是将自己幻化作了普通人。

知道自己没什么真才实学,勾践明白要想在王位上坐稳了必须依靠群臣的智谋和力量。勾践的善于纳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翻开吴越争霸的历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越国,大到战略决策,小到一言一行,几乎没有一件是由勾践亲自谋划完成的,都是由范蠡文种这样的臣子进谏制定的,勾践只是充当了颁布者和执行者的角色。甚至连范蠡提出的亲口去尝夫差粪便这种卑贱到极点的建议,勾践也欣然采纳。当然,这并不说明勾践无能,恰恰相反,这正反应出他的高明之处。他知道他手下这帮臣子是他拥有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是他在危难时可以立身保命,平安时可以与人一争天下的依靠。所以无论是对与他出生入死的范蠡、文种,还是年轻气盛的计蜺小辈,勾践都是面露诚恳地听从他们的告诫,不敢怠慢。

第二虽是馋猫也不吃腥。

这个比喻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指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抑制冲动,有适应力,对事情的看法有弹性,随情况调整反应和策略。

勾践在情绪管理上,实在是一个高手。

在勾践以一个亡国之君的身份准备去吴国服苦役之际,群臣送别至江畔,一时间江波浩瀚,众臣呜咽,好一幅悲切的场景。按说此去前途未卜,吉凶难料,平日里共议朝政的君臣竟以此种方式告别,勾践的心里肯定极不是滋味,就算做出和群臣抱头痛哭的举动也不为过。可勾践没有流泪,他强忍悲痛,仰天说了这么一句“很男人”的话:“死,人人都害怕。而我听说要死,心里竟没有一丝害怕。”说罢,登船而去,始终没有回头。勾践这么说这么做,并不是性格使然,不是一种真性情的流露,而是一种情绪上的伪装。前面分析过,勾践不是那种性情刚烈的汉子,他此时的决绝无非是想掩饰自己的悲伤,同时留给臣子们一个积极的信号:我勾践不是孬种,好好给我看家,等我回来。

勾践初见夫差,虽然内心无比屈辱,但仍强抑制住害怕和悲愤,说了这么一番令夫差非常受用的话:“东海边上的罪臣勾践,上对不起天帝,下对不起地神,而且辱慢了大王的将士,实在是有罪。大王能赦免我的罪行,罚我服劳役,实在是对我最大的恩惠。我能保住性命,对您说不出的感激,也说不尽的惭愧。臣勾践向大王叩头再叩头。”有道是抬手不打笑脸人,勾践这“发自肺腑”的“感激涕零”的话,让夫差气也消了,先王的仇恨也忘了报了。他确实相信了勾践是真心归顺,没有看出勾践有多么口不应心。可见勾践的演技有多么逼真,对情绪的把握有多么到位。

如果说在一番短短的对话中蒙混过关看不出勾践对情绪的控制力有多高,那么接下来的三年如一日的掩饰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史书上对勾践这段时光的描述是:束着犊鼻,扎着头巾,他的夫人则是穿着没有镶边的作群,夫妻二人生活在石洞之中。平时勾践铡草喂马,夫人清理马粪,打水扫地。关键是,在勾践的脸上看不出一丝怨恨的神色,好像真的是想从低贱的劳动中赎罪一般。

怎么说勾践也是一位养尊处优惯了的君王,哪过过这种苦日子。而且,这种劳作与其说是肉体上的摧残不如说是灵魂上的折磨。一天两天好说,一下子就是三年。更加恐怖的是,勾践心里并不清楚这样的日子还要熬多久。这事放在一般人身上,估计早就从精神上垮了,哪里还能在脸上摆出一副虔诚的神情。这里先不去探究是什么支撑着勾践的信念,单说他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体现了情商高手的深厚功力。

其二是指能克制自己,延迟要马上得到满足的冲动,把眼光放得长远。

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勾践在这一点上看得很明白,他很会克制自己对于成功的渴望,一直等到时机成熟方才实施计划。别以为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很多人做事往往前面一切都很好,栽就栽在最后这“一哆嗦”上,为什么?因为胜利果实马上就要到手了,他(她)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急于求胜,结果反而坏了大事。

勾践使出了“饮溲食恶”的杀手锏,付出了彻底丢掉脸面的代价,终于等到夫差放他回国的回报。按说熬了这么久,听到放行的口令,看到自由的召唤,即使不欣喜若狂,也至少会喜形于色。可是勾践忍住了,他谦恭地跪地谢恩道:“今日大王怜悯我的孤苦,保全了我的性命,我和文种、范蠡为您可以效死。苍天在上为证,我决不会忘恩负义。”夫差很满意他的表现,笑着命他出发。勾践又跪拜了两次,最后才在夫差的催促下离开。一直等到行至三江口,确认前方有路,后无追兵,勾践才现出真实的一面,长舒了一口气,发出两世为人的感慨。然后,擦擦头上的冷汗。因为他知道,如果刚才流露出半点窃喜的神色,被夫差捕捉到,那他一定出不了城,说不定还会因此掉了脑袋。幸好他没有。想必勾践此时的心里一定在暗自得意,在这场命运被别人操控的前提下的较量中,自己胜出了,而且没有靠什么计谋,只是凭了自己的克制力。

回国后勾践就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越国的经济、军事力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勾践那颗被折磨了太久的心开始蠢蠢欲动了。公元前486年,他有了出兵伐吴的打算,但他知道此时出征胜算不大,于是就找来谋臣计蜺出出主意。计蜺建议他在兵强马壮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观察天地的节气,推究事物的阴阳。虽然说的有点玄,勾践还是按捺住了起兵之心,按计蜺的话观测天相,等待天时。公元前484年,实力大增的勾践又燃起起兵复仇之意,不过在出兵之前,他不忘听听文种的意见,这才引出来文种借粮这段著名的计谋故事。吴国实力大减。公元前482年,善于广泛发动群众的勾践争取了绝大多数的民心,而且越国取胜的一大障碍——伍子胥已被夫差杀了,勾践见时机成熟,就下定了决心,出兵之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为了不让臣子们再说出什么延迟他起兵的主意来,就传出话,谁再劝阻他伐吴谁就是他的敌人。这时范蠡冒着生命危险站了出来,还是劝勾践明年再攻吴。理由是:夫差现在带兵到北方与诸侯相会,离境还不远,如果越国此时发兵,夫差有充足的时间回兵保卫国都,要是再等一等,那时的夫差首尾不能兼顾,国都很容易就会被攻破。勾践想了想,觉得有理,尽管心里很不情愿,还是下了暂缓出兵的命令。一直到了第二年春天,伐吴的最佳时机终于来了,勾践这才开始他渴望已久的复仇之旅。

谁都有这种体验:一个你朝思暮想的事物就摆在你面前,几乎伸手就可以得到,但偏偏总有个声音在你耳边告诫你现在还不是时候,再等等,再等等……你会听它的吗?你会克制住急于得到的欲望吗?恐怕很难。但是勾践做到了。从公元前486年开始,勾践就有了与夫差一争长短的实力,从那时起,复仇之火就在他的胸口熊熊燃烧着,时刻激励着他,也在时刻折磨着他。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现在没有必胜的把握,要想一战而胜,就得要等。这也是一种煎熬,一种虽不同于三年苦役但也度日如年的煎熬。对于勾践来说,这不是问题,因为他知道他的最终目标是取胜,而不是出兵。

第三,自己给自己喊加油。

高情商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善于自我激励,它能够鞭策人迅速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勾践在这方面简直就是鼻祖级的人物,“卧薪尝胆”的典故不知激励了多少后辈从逆境中奋起。蒲松龄更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劝世对联,将这段故事作为发奋图强的典范。

有关勾践卧薪尝胆的最为人们接受的版本是:他惟恐日子一长消磨了志气,就在屋里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胆的滋味,每次都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把床上的褥子也撤去了,铺上柴草,这也是为了激励自己不要贪图安逸,牢记大仇未报。

实际上勾践自己“折磨”自己身体的举动远不指这两件。他常常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困了,就拿辣蓼来刺激眼睛;冷了,就拿水来泡脚。大冬天的怀里总揣着块冰;大热天反而挨着火。吃饭不吃两种以上的食物;穿衣不穿两种以上的织物。

且不论勾践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下文将会探讨),一国之君放着荣华富贵不去享受,偏偏这么吃苦受罪地折腾自己,也实在不是常人做的出来的。虽然这点苦不像在吴国做苦役时劳动强度大,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屈辱感,但不要忘了,那时是被迫不得已,不想受罪都不行,而勾践回国后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怎样便怎样,他主动去过苦日子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不服不行。

第四,帝王也要拉关系。

高情商也意味着善于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善于倾听与沟通,有解决冲突的能力,有团队精神,并能领导伙伴,催化改变。

这条标准不是只针对普通人的,对于团队的领导者同样适用。如果哪个皇帝认为自己是一国之君,绝对的“老大”,就不需要和群臣乃至老百姓搞好关系,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他肯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例数历史上半途下台的皇帝,其失势的重要原因一定有缺乏群众基础这一条。

估计勾践没有认真总结过其中的教训,因为在他之前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多。他所做的也许仅仅出于一种本能。

先来看看他是怎么搞好君臣关系的。

勾践对于手下这些大臣的态度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诚。不过这个诚是外表的诚,至于他内心是否真的像他所表现出来的那般诚挚,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他的表现非常到位,让所有的臣子都认为他们的主子是礼贤下士的明君,而自己是非常受明君重视的贤臣,这样一来,他们倘有十分力焉能只使九分?

勾践展现自己真诚胸怀的方式并不复杂:第一招就是给臣子们“戴高帽”。勾践在臣子面前从来不吝惜优美的辞藻,几句夸赞的话一出口,臣子们便多少有些飘飘然了,忙不迭地将定国安邦的妙计奉献出来,连矜持一下都顾不得了。甚至本来没有什么好主意,经勾践这么一捧,顿时计上心来。比如说,范蠡那个让勾践去尝夫差粪便的“计策”,就是这么产生的。当时勾践是这么对范蠡说的:“我能够在吴国这个危险境地活着,全仗了您的计策。我希望您现在一定要把话说明,不要迟疑,不论您说的可行与否,总要想个办法。”让当头儿的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范蠡还有什么选择吗,只有把这个不怎么光彩的办法奉上。回国之后,勾践的这一招更是屡试不爽。文种献上九计的前提,就是勾践对他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我过去接受了您的意见,才使我没有陷入窘困的境地。现在我还想听听您高妙的建议,好令我报仇雪恨。您说我需要做什么才能成功呢?”文种果然没有招架住这段恭维。他哪知道,勾践这类话并不是只跟他文种一个人说。这便是勾践的第二招:单独召见。赞扬一位大臣功高盖世的话绝不让第二个大臣听到,让每位被单独召见的臣子都欣喜地认为自己是水平最高的,也是最被器重的,在这种单独面君的神圣而又私密的氛围下,谁能不说出点道道来以便证明自己不辜负圣上的赏识和栽培?那个年轻而又官职低微的计蜺就多次在这样的场景中受宠若惊地献上治国良策。

再来看看勾践是怎么与百姓打成一片的。

勾践在决心伐吴之前,自认出征之事已经是民心所向。他是这么得意地跟群臣介绍自己的功绩的:“我让孤儿、寡妇、病人、穷苦人把他们的孩子交给国家。那些想要为国出力的,我就分土地房屋给他们,让他们穿华美的服装,吃丰富的食物,而且用道义来磨练他们。投奔我来的外地贤士,我一定在朝堂之上以很高的礼节接见他们。我用船装着饭菜在国内巡行,遇到生活困窘或是四处流浪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献上我的爱心,并且记下他们的名字,用来为将来的征用作准备。我吃的饭菜都是我自己种出来的,我穿的衣服都是我夫人织就的。十年间没有向老百姓收过租赋,老百姓家家都有三年的存粮。人们走到一起都会开心地笑啊,唱啊。”

一国之君能够做到这样,也真是不容易。善良的老百姓都很知足,勾践的种种努力果然见到了回报:百姓们每天见到他都向他请战,都愿意去为他报仇雪恨。

如此看来,不得不承认,勾践还真是一位很有水平的君王,这水平不是说他智谋过人,也不是说他心机深厚,而是指他超一流的情绪商数。

勾践是贤德之君吗?

历史上,勾践是以一位有作为的君王而存在的,大体上是贤德之君的正面形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最终打败了吴国,成就了一番霸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勤政爱民,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尽管有些评论对他的一些作法颇有微辞,比如说他在吴国低三下四也就罢了,居然做出主动去舔尝粪便的举动来,实在丢了人格;比如说他为麻痹吴国使用的一些计策,像美人计之类,也算不得多么光彩。但总的说来瑕不掩玉,这并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因为史书上历来有以成败论英雄的习惯,勾践失意时的低眉顺目固然可鄙,争斗中的不择手段固然不雅,但毕竟最后他胜出了,这便是勾践最大的资本,也是一些后来人用来驳斥一切批判勾践言论的王牌。比如《越绝书》中就认为勾践是一位贤君,有霸主的德行。因为权变之术是为了不使越国灭亡,暂时的保存实力是贤明之举。

前人争论的已经够多了,这里不想再在人格与权谋这两方面浪费笔墨,而是试着从别的角度——动机和目的两方面——来审视一下这位霸主,真的很贤德吗?

勾践在复仇和完成霸业的过程中做了什么并不能作为他是否贤德的评判标准,关键要看他这么做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国家强盛不受列强欺辱、百姓安居乐业,还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尽管勾践口口声声是为了前者,但仔细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他其实是打着救国救民的幌子,暗地实现个人复仇的目的。他煽动和利用国内所有人的热情来替自己完成这一愿望。

个人复仇和个人野心是不同的。如果说勾践从一开始就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他在吴国忍气吞声地服役三年以及回国后的休养生息都是为了完成这一霸业,那么即使他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了群臣对他的爱戴和百姓的善良,那也是无可厚非的,说明勾践确实天生就是一位乱世枭雄,是应当以一位霸主的身份而受到后世尊敬的。但很遗憾,勾践不是这样的野心家,在他心中并没有这样的宏图大志。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怎么能打败吴国,让夫差也跪伏在自己的脚下,以雪当年之耻。至于灭掉吴国之后的事,他一开始并没想那么多,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称霸天下的结果只不过是他在灭吴之后自信心和欲望不断膨胀的产物。

为什么说最初勾践的心头大患仅仅是吴国而不是天下呢?这从勾践平时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出来。公元前488年,回到越国已有两年的勾践已经积蓄了一些力量,这天他召集扶同、范蠡等五位大夫,万分诚恳地对他们说:“我每天都惦念着报复吴国,就像瘸子每天都梦想着奔跑、瞎子每天都梦想着看见东西一样。只是我想不出怎么才能打败吴国,恳请诸位给我出出主意。”这句话应该道出了勾践最真实的想法。此后勾践向臣子的每一次问计,都只是提到如何投夫差之所好从而麻痹他,如何削弱吴国的力量从而壮大自己,没有问及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也没有制定一条灭吴之后如何进一步称王称霸的策略。

灭吴是勾践自我修炼、富国强兵的目的,那么动机呢?很简单,就是当年在吴国服役的经历太丢人了,不灭吴不足以雪耻,不杀夫差不足以平恨!想想勾践在吴国都忍受了什么,就非常容易理解他的心理了。作为一个男人,不能呵护自己的家小,让家人过上平安富足的日子,反而令妻子陪着自己在人家的刀口下每天轧草喂马,勾践的心里怎能是滋味?自己一个人受辱也就罢了,连累家人跟着受罪,这对于男人等于是翻倍的折磨。勾践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一。勾践不仅是个男人,还是一位万人之上的君王,一国之君受此屈辱,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有何颜面再在群臣前发号施令?勾践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二。勾践不仅是个君王,这位君王统领的国家还曾经辉煌一时,雄踞一方,如今国破山河旧,勾践怎对得起开创基业的先王?怎能在嘲笑他的诸侯面前抬起头来?勾践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三。有此三点,足以看出,勾践只有日后踏平吴国,杀死夫差,才能够重新在这几方面找回脸面,拾起往日的尊严。此外没有别的途径。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勾践一心只惦记复仇,不想其他;为什么能够做到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卧薪尝胆过苦日子;为什么勾践包围了夫差之后,拒不接受他的投降请求,而一定要让夫差死。因为在勾践心里,夫差早已死了千回万回了。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勾践能在吴国忍受得了那般屈辱,这并不说明勾践软弱,而是他早已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来,回到越国去,然后复仇!想必勾践在跪在夫差面前陪笑的时候,心里一定暗自发狠:有种你就整死我,否则有朝一日我一定让你死的很难看!

如果勾践是抱着这样的动机和目的整治国家的,很难说他是一位仁厚贤德的君王。因为无论他实行了什么仁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抚平他一个人的仇恨;无论他怎么宽厚地对待他的臣民,他的臣民也都是他挽回个人脸面的工具。

勾践之所以看起来很贤德,只不过是因为他的很多举措虽然是为了达到他个人的目的,但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并不冲突,于是乎也就掩盖了真相。

虚伪的勾践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勾践人很实在的印象,连激励自己都要用这么切实的办法。实际上真是如此吗?

未必。

如果勾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满足自己复仇欲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显然勾践是非常虚伪的。这也难怪,一个高情商的人本来就擅长控制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来达到目的还不是很容易的么?

如此说来,卧薪尝胆这个举动也禁不住推敲。前面分析过,在吴国生活的三年对勾践的伤害应该是痛入骨髓的,他闭上眼都会看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且他也只有复仇这一条路可走,那么,他还犯得上用柴草和苦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来提醒自己吗?再说句玩笑话,用柴草铺床未必就不舒服;苦胆这东西如果你不捅破它光舔尝它的外皮也不会觉得多苦。所以说勾践弄这些玄虚纯粹是看重它的形式。而形式这东西自己又不需要,那勾践这是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做样子给群臣看,给百姓看,好让他们坚信他们辅佐和拥戴的是一位有志气的君王。

龙游石窟——据说是越王藏兵洞为了让百姓支持他,争取民心,勾践也是用心良苦。比如说,为了鼓励臣民多生壮丁来为他将来的战事卖命,他打出了“繁衍生息”的口号,制定了很多法规强制人们多生孩子。谁家的儿子死了,勾践都要亲自去埋葬他,并为他守丧,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当老百姓向他情愿去为他伐吴报仇的时候,虽然勾践等的就是这一天,但他居然还拒绝了,说道:“我受辱又不是百姓的过错,怎么能烦劳让你们去为我雪耻呢?”他这么一说,老百姓便更感动了,纷纷表示愿肝脑涂地誓死效忠。于是勾践“推脱不过”,只好答应了。

对待百姓如此,对待群臣自不必说。用人之时诚恳之极,功成之后呢?逼得文种身死,计蜺装疯,范蠡远遁。范蠡临走写给文种的信中说得明白:“越王长着长长的脖子,像鸟一样的嘴巴,眼神像鹰,步态像狼,这种人只能与他共患难,不能和他同享乐。”

可惜啊,文种不信,丢了性命。

同类推荐
  • 唐前幕后

    唐前幕后

    历史很骨感,也很鲜活。《唐前幕后》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传神的笔触再现唐宫内外曾经的熙攘繁闹,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朝堂上下风云变幻。英明果敢的唐太宗,风流倜傥的李隆基,以德报怨的长孙皇后,来去无踪的红线女;不让须眉的完美公主……一个个出入朝堂的王侯佳丽、显贵名流跃然纸上;李密叛唐之谜、六个桃花劫、殉夫记、马嵬坡之变……一幕幕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展露无遗。
  • 历代战争智谋故事(下)

    历代战争智谋故事(下)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
  • 明月本无心

    明月本无心

    一个初中生穿越到射雕世界,与那些女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 三晋贤吏田嵩年

    三晋贤吏田嵩年

    田嵩年,字季高,号梦琴,盂县城北关村人。据碑文及有关史料考,北关田氏大明初为万泉县张家口军籍,至迟在大明中叶已定居盂县城东南的红崖头村,后又有迁徙。考田嵩年为本县柴庄村赵鹏九先生撰书的墓表云:“盂之北乡五十里柴庄村,余先生之故居也。自余处徙居城邑已七世矣,而坟墓田庐在焉”。
  • 汉明帝刘庄传

    汉明帝刘庄传

    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母后姓阴名丽华。当初,光武帝刘秀在长安求学时,曾见到朝廷的执金吾,在街上出巡时的威仪,非常羡慕,感叹道:“任宦当做执金吾。”又一次,在去新野姐夫邓晨家中时,恰巧遇见了一位貌美的少女,名叫阴丽华。刘秀惊为仙女下凡,不禁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
热门推荐
  • 鹿晗之我是你的宠

    鹿晗之我是你的宠

    一次相遇让他们认识彼此,一场爱从那时开始......(纯属小说剧情,别打我呀)
  • 天空奇船

    天空奇船

    在神秘而又黑暗的宇宙,上古恶魔逃脱封印,降临神央星,神央一片危机……
  • 俏丽小姐逆转爱

    俏丽小姐逆转爱

    她,苏氏家族唯一的女儿,苏老爷的掌上明珠,从小讨厌生活在贵族的她,隐藏身份来到绮梦学院。他,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因妈妈的心愿来到绮梦学院。她愿真心付出,可一边是家族,一边是爱情,她该如何抉择,进退两难的她该何去何从......
  • 神级废材混都市

    神级废材混都市

    破落富家少爷聂炎,转学到陌生的不良中学,却无意间和校花搭上了关系,让无数人恨得牙痒痒;一个神秘的老头,一套古怪的拳法,让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悍实力,也碰撞上了前所未见的强悍对手;清纯冷艳的校花,火辣标致的警花,妖娆魅惑的白领,竟然都一股脑的出现在聂炎的生活中,一个前所未有的抉择让聂炎伤透了脑筋:扑到还是不扑倒,这是个问题?
  • 悲帝冥后

    悲帝冥后

    世间沧桑苦难,不求成帝只为她,若天下情人心相意,醉梦生死相依伴,其实也没啥事,只是写着玩!哈哈哈哈!
  • 星陨纹章

    星陨纹章

    星陨纹章,是救世的力量,但同时也是灭世的力量。而想掌控它,则需要超人的意志。历史上,掌控这种力量的人,屈指可数。……李然不是什么伟人,他要掌握星纹这种力量,也并非是要做救世主,他的目的很简单,问鼎巅峰,与妹妹、爱侣、兄弟,快乐的生活下去。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此书是秦时明月同人文,等我有时间再接着写。【此小说已停止更新,作者已弃。】
  • 玄黄异录之混在风水界

    玄黄异录之混在风水界

    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老文化去看易经,用怪异的事情去阐述玄学的神奇,用心去体会修炼的心智,用猜想去解密悬案,成功的背后隐藏什么样不为人知的奥秘,请各位读者敬请期待并支持我,给我坚强的支持我将会继续写出美轮美奂的小说。如有对古文化有兴趣的朋友请加我QQ交流,846599154
  • 逍遥鬼生

    逍遥鬼生

    无忧无愁自逍遥,轻松自在乐无边。生时忧烦困己生,今朝愿做鬼居士。
  • 如果我欺骗了你

    如果我欺骗了你

    一个孤单女子的自述,这是一场寻找灵魂相抵的追逐。心灵是一面镜子,透过你的思维你看到的你的一切就跟你沐浴完未着寸缕站在试装镜前的你一样,不同的是,一个看到的是你的内在,一个看到的是你的外在。朋友眼中的她美丽大方勇敢而又坚强,而她眼中的自己丑陋小气胆小而有懦弱,两面人,人格的两重性,在欢笑背后带着眼泪,在前进中努力的后退,在希望中寻求着绝望,灿烂的一面下灰暗。他们是兄弟,亦是她生命‘尽头’出现的人。相同的长相,不同的性格,温暖与冷漠,柔和与僵硬,他们曾言,不可能喜欢同一个人,而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