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000000006

第6章 由儒转医非易事,青出于蓝胜于蓝

开启尘封的历史,进入鄞州医林,所见医家本籍居多,外来的也不少。

外来医家,刚入鄞地之时,多不如本籍的,他们以设摊为主,自设诊所或去药店坐堂行医者微乎其微。

设诊所与在药店坐堂的多在城镇,有基本固定的行医地点。设摊的则多在农村的集市贸易场所,站起来卖药,坐下去切脉;也有在地上画圈子好像如今摆地摊的,多见于“打街拳”卖药兼治病的,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大。自然,药店坐堂与设诊所的,也并非一成不变。

外来行医与外出行医一样,都被鄞人称作走江湖行医,即游医。在今人的眼里,游医形象不佳,几乎成了悬壶济世幌子下江湖骗子的代名词。然而在历史上,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医疗资源的紧缺等因素,游医不但有其扎根成长的土壤,而且有其强烈的社会需求,传说中医术神乎其神的神农氏、扁鹊、华佗以及被后人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都是游医。

经粗略估算,历史上来鄞地行医者,几倍于鄞人外出行医的。因为历史上的鄞地是大县、上县、望县、附郭县、首县,著名的鱼米之乡。特别是设在三江口的县城宁波,更是交通发达,市场繁荣,人口稠密,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所以游医中有不少来鄞地后就定居下来,拓展事业,娶妻生子,其后代也就成了土生土长的鄞人。……当然,先旅居、寓居鄞州或曾经是鄞州人,后迁居他处的也有,其中最具盛名的为樱宁生,即滑寿。

滑寿,字伯仁、伯本,号撄宁生。祖籍在许昌襄城(今河南襄城)。元初,因祖父、父亲均在江南做官而迁居仪真(今江苏仪征),元大德八年(1304)出生在仪真。

《仪真县志》称:滑寿,性警敏,习儒书,日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有思致,尤长于乐府。

少年时期,滑寿拜韩说(一说韩洗)为师,学举子业。因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得韩说器重。青年时期,滑寿曾应乡试,成为举人。

此国家之栋梁也,这是韩说心目中的滑寿。

中举后,滑寿再未参与科举考试,原因各说不一。有人认为,滑寿的祖父、父亲均在朝廷做官,加上自身已有的举人身份,走科举之路条件固然不错,但因身体有疾,求诊于旅居仪真行医的王居中,有感于王居中的为人与行医特色,从而弃儒从医。也有人认为,正因为祖父、父亲均在朝廷为官,他看透了元代的官场,特别是当时高压的民族政策,心高气傲的滑寿,中举后即对官场失去了兴趣……

其实,滑寿拜王居中为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王居中,名君迪,字居中,以字行,精于古方,擅长脉诊,为当时京口(今镇江)名医。旅居仪真时,与滑寿相熟,成忘年交。滑寿曾多次登门拜访,向其请教岐黄之术,言谈中常有拜师之意,而王居中似乎只想与滑寿为友,凡交谈内容涉及拜师、招徒之类的内容,则多有回避。

一天,滑寿进门就行弟子礼,而王居中坚决不让,坚持以朋友礼相待,还亲自沏茶、让座,口称举人老爷。尽管相谈甚欢,但很少涉及医药之事,就是滑寿问起来,王居中也有意无意地回避。

几天后,滑寿又一次登门,寒暄过后直奔主题。王居中似乎也有准备,不等滑寿完全表达来意,就打断他的话,拐弯抹角地讲了一则小故事。他说,从前,有一头牛,被绳子拴在一棵大树上,很想离开树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难以脱身,急得团团转……

“我绳已断。”听到这里,滑寿笑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王居中,科举的确曾是自己心目中的“树”,自己也曾经心甘情愿地被拴住,围着它团团转,可如今,再也不会受到“树”的束缚了。“我之所以离开‘树’,并不是为了‘吃草’,而是为了‘耕田’”。

“哈哈哈,不是为了赚钱养家,而是为了治病救人。”王居中抚掌大笑,“可是……”王居中没有说下去,顿了顿,紧盯着滑寿的双眼,冷不防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有朝一日,你碰到了一位难以治愈的病人,向你询问病情,你将怎么样回答?”

“可能治不好呗。”滑寿脱口而出。

“不是的,”王居中缓缓地摇头,慢条斯理地说,“凡病人,总喜欢找技术精湛的医生治病。说‘可能治不好’,该医生的求医者就会减少。因为一般的理解是,说‘可能治不好’的医生,其医术肯定不如说‘可能治得好’的,譬如……你以为如何?”

“此话不假,但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不治,轻身重财不治,衣食不能造不治,阴阳并、藏气不定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不治,信巫不信医不治。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很有可能治不好。”滑寿说:“尽管病家不喜欢找说‘可能治不好’的医生,但作为医生,是应该实话实说的。”

“没有欺骗呀,”王居中说,“你想想,‘可能治不好’与‘可能治得好’,不就是同样的意思吗?为什么要告诉‘可能治不好’呢?如果说‘可能治得好’,既能给病家以信心,又能获得病人之信任,拴住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心,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复诊,何乐而不为呢?何况病家是医者的衣食父母……”

“先生,有病人。”刚说到这里,有学徒敲门,打断了王居中的话。

“哦,这就过来。”王居中起身就走,将滑寿晾在一旁。

望着王居中的背影,滑寿满腹狐疑。怎么也想不到,医名响亮的王先生,竟如此心态!不过……可能是故意试探,但是,话说得那么自然,还似乎句句在理,像试探吗?在滑寿脑海里,王居中的形象,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

滑寿也没有去向王居中道别,自顾回来了。

第二天,滑寿还想再去王居中在仪真的家,但没走几步,就犹豫起来……

事又凑巧,此后的每天清晨,只要推开窗户,滑寿都能见到不远处的小河边有一位小伙子,在柳树下正襟危坐,虽手捧书本,但总是走神,时不时地望着河水出神。

滑寿觉得好奇,走出家门,来到他跟前关切地问:“怎么了,小兄弟?”

小伙子抬起头,一见是滑寿,忙低下了头。咬紧嘴唇,一言不发。

“可不可以告诉我,有什么为难之处,说不定我可以帮帮你。真的,请你相信我。”滑寿生性豪爽,人有危难或有为难之事,若遇上,必竭尽全力相助。

“滑先生,谢谢你!”小伙子被说得感动了,抬起头来。

“你认识我?”滑寿有点儿惊讶,“可我不认识你呀。”

“我来自京口。”小伙子告诉滑寿,“在你第一次来见我先生时,他就指着你的背影告诉了我……”

“你先生?”

“就是王居中呀。”

“哦……那也不要紧,说不定,我还真的可以帮助你呢。”

“我知道你是一个好人,但我的事……你是无能为力的。”小伙子告诉滑寿,自己是因为记性差,背诵课文老是掉句漏字,惹恼了先生,自己也痛苦。

滑寿笑了。“什么课文,这么难背诵,搞得你痛不欲生。”

“《黄帝内经》啊。”

“是不是这样的,”滑寿张嘴就背诵起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

小伙子愕然:“你学过医?”

“不,我看过《黄帝内经》。”滑寿说。

“看过?看过就能背诵……”小伙子犹豫一下,“《难经》,看过不?”

“看过。”

“《难经》中的第《三十六难》……”小伙子手捧着《难经》,用试探的目光望着滑寿。

“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其实,最容易出错的是《四十二难》……”小伙子翻开了手中的《难经》。

“其实,也不难,主要是理解。”说着,滑寿又背诵起来。“人肠胃长短,受水各多少,各几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听到这里,小伙子忽地站起来,向滑寿深深作了一个揖。“滑先生,我错了……”至此,小伙子才彻底地敞开胸怀,说出了导致自身痛苦的真实原因。他说:“我的先生认识你的先生,还时常将我与你比,说韩先生的学生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说实在的,我一直不相信。你第一次来,先生就平白无故地指着你的背影训导我,说‘老师引进门,成才靠自己……’你第二次来了之后,先生又说‘要通医理,必先有所悟。而自悟之道,源自读书,人家韩先生的学生一通百通,触类旁通……’前几天,你又来了。那天晚上,先生的话更多,说什么‘医理包罗万象,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衣食住行、民情习俗、为人处世,墨家、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名家、杂家都要懂一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薄成厚,人家韩先生的学生……’我忍不住顶撞了一句‘人,也就是人’,先生戛然住口,面容一下子变得难看……”说到这里,小伙子哽咽起来。“我也姓王,人家叫我小王……5岁那年,跟随母亲逃难到京口,当天,母亲就去世了,是先生出钱帮助埋葬,又扶养我成长……来仪真这么些日子,先生还没有收过穷人一文钱,自己省吃俭用……还常说粗布暖、菜饭香,人生足焉,而我,明知先生是恨铁不成钢,却还要去顶撞他。幸亏今天遇到了你,我这才彻底明白,先生的话一点儿也不错,只是自己太愚钝,实在对不起先生了……”

在小王那声声自责中,滑寿也深感自己的渺小与稚嫩,情不自禁地说:“对啊,应该先去向王先生认个错。”

“是的,我这就去……”

“不是你,而是我。”

“你?你去向我先生认什么错……”小王莫名其妙。

“……”滑寿默默地离开了。

第二天,滑寿选择了王居中相对空闲的午后,又一次登门拜师。一进门,小王手指着对面右厢房告诉滑寿:“先生还在午睡,滑先生可在厅堂等候。”说着,引滑寿去厅堂坐下,并沏上了一杯茶。

刚呷一口茶,右厢房内响起了王居中的声音:“进来吧,我已等候你好久了。”

如同前几次那样,分宾主坐下。

“那天,是我不好,”滑寿刚坐下,王居中居然先开口道歉了。“是我不应该对滑先生有所疑虑,还冷落了先生……”

“不不不……”滑寿连忙站起来说,“是我愚笨,误解了先生,今天特地登门谢罪,请求原谅,并乞求入门赐教。”说着,滑寿伏地跪拜叩头。

“不不不,”王居中慌忙起身搀扶,说道,“有你这样的弟子,是我的福气。以我之才,收你为徒,恐怕以后委屈了你。”

……

入门第一天,王居中就以《难经》为题,结合自身经历,直截了当地告诉滑寿,医理的精熟不仅仅在于背诵,而在于沉潜体味与反复熟练,只有这样,才能人书合一,习与性成。其后,王居中时常寓医理于自己的诊疗行为之中,让潜心于医的滑寿有所悟、有所得,学以致用。

在王居中的悉心教导下,没多久,滑寿就医理大精,医技大进,医心大悟,居然发现了至高无上的经典医籍的不足之处:《素问》本是《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奠基之作。然而滑寿感觉到,《素问》的内容虽然博大精深,但文字深奥,难以理解,各家的注释又多有曲解,有些注释反而会令人产生歧义,加上流传久远、辗转摘抄等原因,存有不少的疏漏与错误。《难经》也一样,虽然是对《黄帝内经》的辨析,论述详尽,但历代注本不能阐发其本义者多,叙述层次、篇目结构也有些杂乱,还有文字缺漏等情况。

于是,滑寿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王居中并向其请教,可否将两书的内容重新进行分类整理、给予新的注释或编撰,以便于以后的读者能正确地理解本义,不至于产生歧义。凑巧,小王立于一旁,听了滑寿之说,目瞪口呆。

重新整理、注释甚至编撰这两大医著?小王觉得不可思议。

出人意料的是,王居中沉吟了一会,点点头。

在王居中的支持下,滑寿首开节略类编《素问》的先河,在《素问》全书中选录了精要部分,分12个类别,重新进行编排、并作简要注释,是为《读素问钞》。同时,参考对照《黄帝内经》的内容,融会张仲景、王叔和、李东垣、杨玄操等10余家之说,结合自身读书体会,对《难经》中的字词、名物、病因病理等进行了重新注释,形成了《难经本义》。

因为滑寿是由儒而医,具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熟悉文字古音、古义,所以他所注释的《素问》与《难经》文义准确,内容完整,言简意赅,高人一筹。正如清周学海在《增辑难经本义》序中所说:“自宋以来,注《难经》者二十余家……多繁拙而少所发明,至滑氏始能晓畅。”

“人世间,也只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举。正因为有非常之举,才能获得非凡之成就!”成书之日,闻知消息的王居中如此评说。

过了几年,王居中要带着小王回京口了。

临行前夕,滑寿特地去街上酒店订来酒菜,送入王居中寓所。说是践行,其实也可算是谢师。

“好吧,再陪我喝两盅。”这是王居中的话。

出乎意料,几杯酒下肚,平时海量的王居中居然慷慨激昂了。他说:“男子汉大丈夫,出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滑寿深知王居中脾气,凡慷慨激昂之时,酒一杯接一杯喝,犹如饮茶,说话却有条有理,犹如讲学。

果然,王居中开始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从宋代名相范仲淹的这句名言说起,由着自己的思绪,一口气上溯到药王孙思邈。“且不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就说‘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吧。诊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纯依靠诊脉就能断病且妙手回春的,绝不是下医……还有人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什么叫未病之病、欲病之病呢?我行医也几十年了,既不能治未病之病、欲病之病,也无法在临证中区分这两者之间实际的不同。人世间,有多少的已病之病,是不治之症,能治愈已病之病的,也不是下医……治病好似治国,用药犹如用兵,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话。”说着,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孙思邈说‘欲为大医者,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看来,我这一生,是无法达到这一境界了,唯有你……”抬起头,望着滑寿,王居中好像年迈的父亲面对儿子那样,眯缝着双眼慈祥地笑。“也就那么短短的几年,你已经在多方面超越了我。真的,我时常在想,要是你没有扎实的儒学功底、过人的儒者风骨……你我之间也许就是一般的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因为你也知道,我有小王在身边,原本是不打算在仪真招徒弟的……”

如同往日,王居中畅所欲言。滑寿除了为王居中斟酒、敬酒,就是细细地品味王居中的人生感言。每次对饮,师徒俩乘兴而饮,兴尽而止,就是对饮一个通宵,也从不见有谁烂醉如泥,滑寿也海量。对饮时,师徒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居中的话总能给滑寿以启迪和教育,至少能在其中寻找出一个道理,今晚也一样。

“不过,”王居中换了个话题。“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擅长与不足。譬如我,人说精古方,善脉诊……”说到这里,顿一下,王居中望着滑寿,出人意料地问:“你说说,我的针灸术如何?”

面对面的,让学生评价老师,谁都有点儿为难,好在滑寿与王居中相处了这么些日子,关系融洽,亦师亦友,所以滑寿脱口就答:“以仪真医界度之,先生的针灸术无人超越;以先生度之,针灸术无需超越。”

“知我者,伯仁也!”王居中感到高兴,举起酒杯,主动碰了一下滑寿的酒杯,然后一饮而尽。“确实,我的针灸术,只掌握了皮毛,教给你们的也只能是皮毛。不过,今天我倒很想听听,你对针灸术的看法。”

滑寿举杯一饮而尽,一边为王居中斟酒,一边说:“就我所知……针与灸历史悠久,是医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人治病主要依靠针灸,很少采用药物、汤液……方药盛行以来,针灸却又逐渐被人所忽视,学习针灸之人也越来越少,作为医生的甚至还不知道经络与腧穴……”

“好,讲得好!”王居中更高兴了,又一次端起自己的酒杯碰了一下滑寿的,又一饮而尽,然后接过滑寿的话头说:“针灸之道湮而不彰并非始于今,在我从医之前已成趋势。因而我也如此……”顺流而泻,王居中告诉了滑寿一个亲身经历。“一年盛夏,午后,京口郊外的树荫下,栖息着一群难民,因暑热,一妇人忽然倒地,随之嘈杂声骤起。刚好我出诊路过,闻声知道有人得了急病连忙跑过去。只见那妇人头发蓬乱,颧骨突兀,袒胸露腹仰躺在干燥的泥地上,鼻翼一下一下地扇动,手足一阵阵抽搐,身旁还蜷缩着一个小男孩。也因暑热,那男孩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恶心呕吐……”说到这里,王居中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那时候,我年轻,虽知有针灸,但主要是用方药,习惯于用汤液,从不随身携带针灸类药具……面对暑厥,身为医生也只能掐人中、揪顶发……要是如今再遇,那妇人定然不会如此轻易死去。”

说到这里,王居中的话音戛然而止,师徒俩默然相对。

“那么,这位小男孩呢……”滑寿忍不住问。

“就是他呗。”王居中指了指尚在对面房间看书的小王。“那年,他才5岁……”王居中郑重其事地说:“为了不重蹈我的覆辙,凡我徒弟,离师前夕,不管是辍学转学,还是学满独立从业,我都要叮嘱几句,对你也一样。”

闻言,滑寿连忙离席,跪请王居中。“聆听先生赐教!”

王居中正襟危坐,一字一顿地说:“为医重在针灸,务必精益求精,针具不离不弃,及时除病解厄!”

“谨遵师命,一生铭记!”连磕三个响头之后,滑寿才真正理解王居中今晚所说的话,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王居中的良苦用心,又在心中增添了三分敬意。

待滑寿在原位坐下,王居中又说:“东平高洞阳,是当今针灸大家,难得一见的神针……”

“我也有所闻。”

“如有可能,可以去山东……”

“我也有此意。”

酒来杯去,边饮边聊,直至雄鸡啼叫,师徒俩才上床抵足而眠。

次日,王居中就带着小王回京口去了。第三天,滑寿踏上了新的拜师学艺之路……

在高洞阳那里,这位《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等诸多经典医著精通的医坛奇才,经对人体经络进行系统性研究之后发现,奇经八脉中的任脉与督脉,一脉在前、一脉在后,分行于腹背中央,各有专门腧穴,与其他的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于是提出了前无古人的“十四经脉说”。

滑寿认为“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督脉为阳脉之纲,任脉为阴脉之海,两者同起于会阴,共终于龈交,一背一腹,一阳一阴,周流不息,如环无端,起阴阳相济之功”。在此认识基础上,滑寿逐一考证了十四经脉、657个腧穴,“考证其阴阳之往来,推其骨孔之所驻会”,运用循经列穴、循经取穴方法,使腧穴与经络的关系固定下来。同时全面考证、总结、分析研究了针灸学理论与临床操作的发生、发展历史,以《内经》为指导,《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为基础,结合高洞阳所传授的开合流注、方圆补泻之法,编撰形成了《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发挥》在我国针灸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明张景岳注《类经》,其《经脉》篇多采滑寿之说;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也均按十四经顺序排列经穴。

《十四经发挥》,于明代传入日本。日本人即对此书进行了注解及翻刻。日本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的跻寿馆,立即将《十四经发挥》列为针科必修课;秋田藩的明德馆亦将《十四经发挥》列为必学课,经考试合格后方能行医。直至江户末期,《十四经发挥》一直是日本民间医学教育的重要教材,被视为“习医之根本”,学针灸者几乎人手一册。

《十四经发挥》,为经络腧穴理论的普及之作,所论经脉次第、腧穴歌韵语、经穴图谱,皆为后世针灸家取穴定位依据,成为后世学习针灸专科的必读医籍。明代医学大家吕复称此书为医门之司南。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为中国针灸事业振兴和针灸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承淡安(1898~1957)先生,不但校注刊行《十四经发挥》,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针灸得盛于元代,皆滑氏之功也”。

……

也许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也许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天赋,在以药物汤液治病兴盛、针灸治病之道日废之时,滑寿力挽狂澜,以著书立说为主要方式,发展、规范了祖国医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针灸,也使他的医名很快响彻江浙两省,继而延伸至大江南北。

同类推荐
  •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本书介绍了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典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等的小说家蒲松龄;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诩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的词人纳兰性德;以“铁齿铜牙”家喻户晓的乾隆文臣纪晓岚等。
  • 慈禧全传1

    慈禧全传1

    叶赫那拉氏乃是满洲的古老氏族之一。其祖先可以追溯至贝勒杨吉砮。杨吉砮的女儿于1588年嫁给努尔哈赤,即满族统治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大清皇帝的直系祖先。杨吉砮屡屡率部侵袭明朝的统治区域,但1583年他不幸于奉天战亡。
  • 历代奸臣阴谋故事(下)

    历代奸臣阴谋故事(下)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
  • 木兰将军

    木兰将军

    花木兰,中国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影响深远到全世界。本书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
  • 俾斯麦

    俾斯麦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以事件发展的脉络为序,叙述了俾斯麦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解放以后,我国只出版过一本英国学者帕麦尔著的《俾斯麦传》,他那是以读者多少已了解那个年代和多少已了解俾斯麦的事迹为基点而写的,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读来未免吃力。这本书在叙述中夹以介绍了有关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背景,望对了解传主有所裨益。而在叙述严肃的重大事件之余杂以散文笔调,以趣文逸事点缀其间,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热门推荐
  • 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选择

    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选择

    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战争、疾病、车祸、事故、伤害,每天都有那么多向往阳光和空气的人在无辜地接受死亡,那是一种不得已,而我们能够平安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享受着家人带来的温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命呢?
  • 俊俏妃惹王囚爱

    俊俏妃惹王囚爱

    意外重生,她为别人而活,人称相貌丑陋,性格无能的洛府嫡小姐洛兮,只因为意外撞了他却被卖入青楼,再次相遇。她是君王谋臣,为了家族荣辱,她女扮男装入朝为官,他一纸诏书,她入宫为妃……再相见,她是倾国倾城的容颜,举世名医,龙玹腾将当初的悔恨化作一腔执着相随,“你生是朕的人,死是朕的死人,此生绝不会再放过……”一面谋臣一面妃,君王不懂情和爱,奈何情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娇妾难宠

    娇妾难宠

    阿秀上辈子是国公府世子的宠妾,难产而亡。得知自己真正死因之后,阿秀只想远离府中的明争暗斗,这辈子争取能出府嫁人,无奈她的脸实在是长得太招眼了……就算是绕着走,还是被世子爷给盯上了。
  • 假面公主:独居校草心

    假面公主:独居校草心

    十二岁的她,因为大哥的挑拨离间,父亲的不信任,让她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六年后,她回来了。她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哥,仇(qiu)家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她遇上了青梅竹马的他。他可以为她放弃一切,他们会有怎样的结果?
  • 始帝元神

    始帝元神

    他因爱跳崖,劫难奇遇,得到上古大神---始帝元神附体,而后重返故国他一路行来,解除重重危机。
  • 素锦青春

    素锦青春

    仅以此书,纪念那份终将逝去的青春那年春末夏初,千纸鹤载着梦想飞向了夜空,飞向了无法触碰的次元,那年花旧盛开,却为谁笑得恣意盎然,哭得酐畅淋漓路过青春的步伐,有离别有感伤,青春只是一场梦,却为何要演绎得如此凄凉回首岁月征途中的这段年华,我们的青春,可否落得不散
  • 阎王爷25号

    阎王爷25号

    我是一只鬼,在世间飘荡多年。好歹作为一位资深人事,带着没有出过门的小妖四处探险,意外遇到作为人时因病早死的前男友,被忽悠进一个坑后,留下一堆的乱摊子,不见踪影。又被把我当成情敌的疯女人推入火堆,一个事件还没有结束,另一个事件又自动开始,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消失有关,围绕着我成为鬼之前的身世,我不得不被动的反抗,与神秘人斗智斗勇。随便把那位躲在暗中的始作俑者找出来,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故事。
  • 你好啊男神

    你好啊男神

    如果心里面有一个有好感的男神的话,不要怂,直接上!说不定人家正好喜欢你呢!
  • 王俊凯我愿默默守护你

    王俊凯我愿默默守护你

    她只是万千四叶草中一个,却就是那么幸运被他们一低头就发现,她深爱他,而他却浑然不知,她只能默默守护他的笑容!
  • 渐乱天下之花武妖尊

    渐乱天下之花武妖尊

    一介废物,受尽屈辱,有着一双绿瞳,孰不知她的身上有着重大使命,终于发现了异空间,找到了洪荒天年的至尊,道明真相,便从此踏上了修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