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91000000014

第14章 策干当路不用归,总兵卸甲入医林

中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长安二年(702),由武则天首创,晚唐废弛,后由宋仁宗复置,元废。明朝创制虽早,但一直没有实施,直至天顺八年(1464)设置,是年无人应试。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年一行,十七年改三年一试。不过,有人考证后发现,成化四年(1468)至弘治十七年(1504),三十六年间武举开科两次,先后取中两名与七名。弘治十八年(1505)至嘉靖元年(1522)的18年,开科四次。

因为明朝的武官,大多数是承袭世荫,再加上行伍出身的,武举只是一个补充形式,所以明朝的武举出人不多。那一年,鄞地也就是高武一人。

乡试结束,高武连夜骑马回宁波,因为爷爷病重。

一月后,乡试放榜,高武榜上有名。见榜第二天,高武就去爷爷的坟前磕了三个响头,并立誓:守孝三年!闻声,同行的高塾师慌忙面向坟头跪下,将头磕得咚咚的。他说:“叔,你我之间的规矩还在,武儿得听我的……”

回到家里,高塾师把高武叫到自己的书房,劈头就是这么一句话:“荒唐!你爸守孝3年,你也守孝3年,明年开春的会试,不参加了?你爷爷会同意吗?他会说这就是孝吗?你爷爷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也不是不知道……男子汉大丈夫,难道连为国为民在先,为家为己在后,忠孝不能两全都不知道?”

在高塾师跟前,高武长跪不起……

第二年,元宵节刚过,高武正在为两个月以后的京城会试作准备,县太爷却亲自陪同一位将军模样的人敲开了高家的门。

原来,几月前主持浙江布政使司武举乡试的巡按,这次奉旨领兵镇守雁门关,为总兵,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高武。于是差亲信、携手札、骑快马下江南,来到了几千里之外的鄞地,邀请高武同赴边关。

“……下月底京城会合,三月初九日离京西行。”那位将军说。

“怎么也想不到……”待县太爷一干人离开高家,高武就进了高塾师的书房,征求意见。“先生,你说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按惯例,会试是上旬开始,半月时间,地点就在京城,去雁门关顺路……”高武说。

“你想待会试结束后再赴雁门关?”高塾师打断高武的话问。

“是的。”高武点点头。

“这次,确实也太凑巧了,西行出发时间与会试几乎重叠。”高塾师深有感触,也认同高武想法的现实性。他说:“参加会试后再去雁门关,也未尝不可,至多相差20天。但是,武举人也好、武进士也好,其用武之地是在战场,而不是考场……”

高塾师毕竟是见过世面之人,面对问题能够冷静思考,分析问题全面、透彻,提出意见精辟,令人信服。他认为,这位主考大人,之所以差亲信、携手札、骑快马千里迢迢来找高武,应有他的难言之隐。其一,边疆可能出现危机。元朝残余政权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后,都有吞并中原之心,以前瓦剌入寇土木堡之变,如今鞑靼土默特部的俺答在蓟辽地区滋扰不断,最近又不知怎么样;东南沿海边境有倭寇侵扰……南倭北虏又成心腹大患,朝廷只能分兵抵挡。其二,南拒倭寇、北抗胡虏虽然是当朝武官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真正能上战场杀敌的可用之才寥寥无几。由于武官的子孙生来就是武官,苦练杀敌本领的越来越少,不称职的军官却越来越多,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所以这位主考大人想到了高武。其三,高武的恩师(古代科举考试,主考官能起很大作用,因而考生及第后,习惯上尊之为恩师而自称门生)也不会不知道武举会试在即,而恩师要的是真才实学,武举人与武进士一样,都是可用之才,均有资格接受朝廷任命,成为武官。

最后,高塾师直截了当地说:“国家正处在用人之际,你不能因一己之私,而耽误国家大事。同样,你不能辜负你恩师的一片心意……去年,鼓励你参加会试……现在,希望你放弃会试,都是同样的道理。去吧,那里应该有你的用武之地。不过,切记为将之道,不能勇而轻死、仁而不忍、智而心怯、贪而好利……不论何时何地干什么事,必须拿得起放得下。为人一世,为官一时,干得下去就干,干不下去就回来。不能成为良将,可以成为名医,同样是在为国、为民。”

在高塾师那里,高武又一次受到教育。

于是,高武毅然放弃会试,高高兴兴地为下月的北上从军作准备……

在准备远离家乡的这段日子里,高武觉得最舍不得离开的是高塾师,最放心不下的也是高塾师。

高塾师也早就看出来了。他说:“放心走吧,傻小子,我早就跟你的爷爷立下了规矩,一笔写不出两个高字……”

在要离开家乡的前几天,选择一个黄道吉日,高武进入宗祠,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跪下……

谁知,高塾师也紧跟而入,在高武的左侧伏地跪拜。他说:“叔,武儿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了你我之间的规矩……”

一句话还没有说全,就没有声了,高武觉得蹊跷,转头一看,高塾师已经自闭经脉身亡……

高武紧紧地抱着高塾师的遗体,泪如泉涌。

在远离家乡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高武不苟言笑,独处时更显忧郁。偶尔还自言自语。“怎么也想不到,恩师会死,这样死……”

“什么恩师,会试,这样试……”一天,去年的主考、如今的总兵又发现了这一情况,面露愠色。“到现在,还舍不得会试,是吧?”

一见是总兵,高武大惊失色,忙跪地称罪……在总兵的追问之下,高武只得将高塾师的情况禀告个一清二楚。他说:“先生成名在开封,归隐于宁波,人生经历起伏跌宕……”

“哦——”这一说,总兵想起来了。“那次乡试,刚结束,你就回家了,就是因为那位先生?”

“不,那是我爷爷。”

“对对对,是你爷爷。你也是这么对我说的,是因为爷爷病重……现在,你爷爷怎么样了?”

“爷爷比先生早走了几个月。”

“这么说,不到半年时间……”总兵没有说下去,转而拍拍高武的肩膀。“这次,也真难为你了。”

过不了一年,当年与总兵共同主持浙江布政使司武举乡试的御史,奉旨领兵征伐,作为元帅,他想起了高武。于是亲自来到雁门关,与昔日的主考、曾经的同僚协商,拨调高武至自己帐下听令……

诚然,那时候,战场上已经出现火枪、火炮与火铳,但在两军对阵之间,往往还是以将军间的交锋决定胜败。类似于“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例子并不少见,“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更是兵将招募的实际情况。

真如高塾师所分析的那样——武举人也好、武进士也好,用武之地在战场,而不是考场——就在这镇守与征伐之中,高武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原先雁门关总兵和如今征伐元帅召集将校,升帐问计的时刻,高武常有切实可行的主张,并以滚瓜烂熟的兵法为注脚,不多久,自然而然地成了主要的问计对象,不是幕僚的幕僚;在校场操练新兵的时候,高武凭着无与伦比的骑射术,不但是名副其实的教官,而且是教官中的教官;还有精妙绝伦的拳术,成了将士们争相交流切磋的对象,不是师傅的师傅……

也就在这镇守与征伐之中,高武历经数战,学习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还先后在总兵、元帅的率领之下“历览塞垣”。多次察看宁武关、偏头关和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等外内“三关”,也曾去踏访平型关、娘子关、武胜关……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二百关,高武对其中的要塞、重点关口的地理位置、兵力投放、粮草储备、城门设置、城墙牢固程度、季节变换特点乃至整个北部边疆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敌我力量对比了如指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次战后的庆功晚宴,众将校开怀痛饮,尽情酣醉。元帅号令一下,出现了打拳的、舞剑的、玩刀的、耍枪弄棒的……乘着酒兴,各人都表演、显露了各自的拿手绝活,唯有迟到的高武,被众将校一阵狂灌之后,连吟了数首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因为迟到,高武来不及卸甲。谁知,一身戎装反而衬托了铁血气概,为吟诗诵词平添了三分儒雅风度,好一个高武,举手投足俨然儒将气度!众将士拍手跺脚,喝彩声不绝。

元帅居然也离席与高武举杯对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一夜,直至东方发白,众将士依然兴味盎然。

没几年,高武就因为军功卓著而提升为总兵。

在明朝,凡遇有征伐,则任命将军担任总兵,调卫所军队由其统率,战事结束后,交回佩印,军队各回卫所,因而总兵多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自然,也有专业的总兵,如《大明会典·兵部九》所载:“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镇一方者,曰镇守……其总镇,或挂将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总兵官阶虽无定制,但大多与六部侍郎等同,正二品。

由此推测,北来高氏定居宁波几百年,虽人才辈出,但至明嘉靖年间,武职官衔官阶最高之人无疑是高武。

总兵大多为一支军队的统帅。统兵多少不一,少则几千,多则几万,高武也不例外。谁知,朝廷派来了一个监军,即监督军队的官。

这监军带着一名随从。

那随从是那年浙江布政使司乡试时与高武同场考中的武举人,不过,他参加了第二年的会试,中了武进士。

不知何处纠结,那监军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找高武的不是,千方百计伤其自尊,去其自信,架空其使其不能自立。

一次,在野外。高武设帐篷于山脚下,晨起,帐篷前出现了一块约莫六七百斤重的挡路巨石。高武想绕道而过,等会儿让兵士过来清除,忽然看到了不远处有监军与他的随从在晨练,于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暗暗运功,来了一个轻盈盈的“推窗探月”,那巨石竟滚至一丈开外,见者咋舌。

“看来……高大人之所以取名为武,寓意也就在于此。”当着高武的面,监军对随从说。

闻声,高武如同吞咽下一只苍蝇,直想呕。

同样的语言,出自爷爷与监军之口,居然能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高武也自觉意外。

一次,在驻地。高武步行夜归,至临时官邸,门竟已上闩。高武连叫数声,无人开门。好在围墙不高,高武就纵身一个旱地拔葱进去了。双脚刚刚着地,监军与他的随从就出现在面前……

不知是受到了惊吓,还是不满意高武的行为,监军狠狠瞪了高武一眼,转身就走,口中还念念有词:“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高武却以为,这就是武官的本色,他曾经的上官大都这样。

一次,练兵中,途遇二丈开阔的小河,众将士均涉水而过,唯高武一跃而起,全场欢声雷动。监军的脸色却显得阴沉。

练兵毕,来到校场上,监军与总兵并坐在台上,众将校分立两旁,监军清清喉咙开始训话。从早晨出营房说起,话至途遇小河众将士涉水而过,这时监军好像想到了什么,话语戛然而止,继而将脸转向高武,一副漫不经心的神情,问:“高总兵,你是如何过的河呀?”

“跳过去的呗。”高武不知就里,随口回答。

“哈哈……”监军大笑。“怎么能说跳过去呢,应该说一跃而过或跳跃而过,这样的说法才准确。”监军笑着,把脸转向众将校,说:“跳与跃听似相同,其实是有区别的。虽然,均是两脚离地向上向前的动作,但前者向上为主,后者则主要指向前,诚然,各位多为行伍出身,以武为主,但兵也好,将也好,不能将文丢尽……”

高武被说得莫名其妙,如坠五里云雾。

但是,那位随从,已经为监军训话中的精辟理论所折服。监军话音一落,就转身拜倒在地。“刚才大人所言,晚生受益匪浅……”

众将校瞬间愣了一下,旋即回过神来,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大声议论:“监军学富五车,我等茅塞顿开”“确实,我也不知道跳与跃之不同,指点一下很有必要,确实受益匪浅”“我们这些人,就是缺少读书”“对对对。”“是啊是啊”……

监军一副矜持之态。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高武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演越烈。

那天,军中升帐,主要是谋划进军路线……简要地说,就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高武提出走大路,理由是大路虽远,但远不了多少,道路平坦宽广,任凭气候变化,人马车粮草均能在限期内抵达目的地。

监军却说小路虽不如大路平坦宽广,但通过辎重车辆不成问题,尽管几处山道,确实狭窄了一些,然而有前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正体现了兵贵神速,也是实战演练。

按理说,行军打仗之事由总兵说了算,但在高武为总兵时不是这样。

明初,文武并重,武官的地位甚至比同级别的文官还高出半级。其后,皇帝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派宦官监军、文官统军,以文制武,武官的地位就开始显著下降……正统年间(1436~1449)开始,武官被同级别监军斩首的不是一个两个,在武官跟前,同级别的文官骄横跋扈更不是一两个。

高武还是忍不住。他说:“小路两山相夹,地势西高东低。观天象,五天后,难免有大雨……”

“月明星稀的,哪来雨?”监军打断高武的话,不无调侃地说:“日出挂红,当天晴空;日出东方红,不雨也有风,你怎么理解?春雾雨,夏雾火、秋雾凉风,冬雾雪……此次进军的这段日子,你说是春天还是夏天?”

“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如果说下了雨……”高武还是认定有雨。“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

“梅孤兄——”监军又打断高武的话,顾左右而言他。“听说你娴熟《孙子兵法》,想不到《吴子兵法》也倒背如流,今日可否让众将校一饱‘耳’福呀?”

“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何况有雨,而且是大雨。”高武坚持自己的看法,自顾说下去。“倘若山洪暴发……”

“梅孤子!”监军一拍案桌,大声说,“我与你分兵统之,看谁先到,先到者为功。”

“好!”监军的随从应声上前一步,对众将校说:“愿意跟高总兵走大路的,请上前一大步!”

众将校面面相觑……

就这样,高武带着不足500的人马,离开中军,走上了自己选择的大路。

事实正如四百年后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第372页所载:“高武……所言乾象皆验。”

那监军所统之军,因连续大雨,山洪暴发,被堵山口数天,将辎重车辆和笨重物品尽遗弃后,才如期赶到目的地,与高武会合。

此后,军中流言四起。有人说高武身为总兵,明知不说,还误导监军,自己却带着亲信,走大路抢军功。有人说高武,字梅孤,也就是梅一支的意思,清高孤傲,凡事看不起监军、不愿意与监军同行,以致绝大多数将士受苦,还死了几十个人,辎重物资几乎丧失殆尽。更有人说,像高武这样的人,不配为总兵,更不应该记军功,而应该依军法处置……

不几天,除了时不时有人前来禀报之外,高武自己也多有耳闻。然而,愤懑之情能向谁诉,诉了也白诉,说不定还害人害己。从此阿谀奉承吧,将监军当亲爹,然而人与人不一样,还不如将监军杀了更痛快……左思右想,文武双全的高武总是想不出万全之计。

一天傍晚,又有几个士兵先后来禀报……愤懑之余,高武想起了自己的老师高塾师,想起老师的临行时的教诲以及平时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一想,思路竟随之清晰,眼前也是一下子开阔起来……对呀,为人一世,为官一时,干得下去就干,干不下去就回去。不能成为良将,可以成为良医,不能勇而轻死、贪而好利、智而心缓……对!回家去,就是成不了良医,也可以像先生那样,成为一名塾师,培养出几个人才,同样是为国为民……

这时,监军的随从过来传令:监军有请高总兵会话。

不一会儿,高武在这随从的导引之下进了监军府。

一见高武,监军就热情地沏茶、让座,还示意随从出去。关上门,与高武面对面坐下,监军出人意料地先叹了一口气,继而阴沉着脸说:“梅孤兄,不知你听到了没有呀?”

“什么事?”高武以为是说那次行军的事,佯装不知。

“军中流言四起呀,说你想辞官不干了……”

“谁说的?”高武差点儿跳起来,但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于是微笑着点点头。“是啊,我想回家了。”

“真这样……”监军愣住了,张着的嘴久久难以合拢。

……

对于高武的辞官,《鄞县通志·文献志》记载:“高武……嘉靖时中武举,北上历览塞垣,以策干当路,不用弃归。”

《浙江历代医林人物》也说:“高武,字梅孤……嘉靖时中武举,官至总兵,因所志不遂,愤然弃官归家,晚乃专精于医,治人无不立起。”

自然,辞官回家之时,也即为医之初,高武的医术并不精,就诊病人也少,是一边给人治病,一边刻苦自学、勤学苦练过来的。

没几年,上门求医或邀请出诊的病人渐渐地多了起来,但高武却觉得有点技穷。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不但要懂医理、药理、病症病候,还应该懂得并运用针与灸,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而自己呢,仅仅知道这是什么病,可用什么药,用多少量;这是什么药,能治什么病,应该怎么用,就是来了伤科病人,也无非是丸、散、膏、丹和摸、拉、推、捏等理筋接骨手法,不谙针灸之妙用。如果,遇到单纯依靠服药而难以奏效的病人,想改用针或灸的医治办法,却又无从下手了。

活人之术仅止于药啊——

高武开始自学针灸术。除了重温《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部分之外,还广泛搜罗与针灸相关的、当时有存的、几乎所有的历代医著,细细地研读,并将所得应用于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高武又幡然领悟:治病犹如两军对垒,凡懂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是为良将;懂针、灸、药三法,能因病而施,合理运用者,才是良医。同时,高武也看到了当时会针灸术的医生轻理论重操作、取穴滥而不正、传述各不相同的流弊。

为全面掌握针灸术,成为针灸药三者得兼的良医,避免并纠正流弊,高武决心从探索针灸的渊源开始,穷其根,探其源,得其精髓。

“不溯其源,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不穷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高武是这么想的。

通过高武的医著,可以发现,嘉靖八年(1529)之前,除了四大经典中的针灸部分之外,高武精读或深入研究的针灸专著至少还有东汉华佗的《枕中灸刺经》,三国曹翕的《曹氏灸经》,魏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和甄权的《针经钞》《针方》《明堂人形图》以及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与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庄卓的《膏肓腧穴灸法》,金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经》、张璧的《洁古云岐针法》,金元窦汉卿的《针经指南》与《标幽赋》、李杲的《脾胃论》、王好古的《十二经要图解》,元罗天益的《卫生宝鉴》、杜思敬的《针经节要》和《针经摘英集》、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胡元庆的《痈疽神秘灸经》,明刘纯的《医经小学》、陈会的《神应经》等等。读完了这些医书,高武又进一步领悟到“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均非良医”的深刻道理。

几年后,高武不仅仅针、灸、药三者得兼,且运用自如。在对急症和内科疾病施用针灸时,他选录的是刘李诸家对伤寒和杂病的针灸治例,取其辨证取穴方法,无不切中要害。

对于一些杂病的治疗,高武更似驾轻车就熟路。譬如腹痛,高武认为有实有虚,有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痰惊、痰食、疮、痧、疝等病因。实痛宜刺泻之,太冲、三阴交、太白、太渊、大陵等穴位,药不能及者,宜灸气海、关元、中脘。胁痛,有肝火盛、木气实、死血、痰注、肝急等之分,针丘墟、中渎。

又如诸气,有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散、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等之别,针以导气;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灸三阴交;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等,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针太冲、大敦、绝骨;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等,针公孙、冲阳,灸足三里;喘,有痰、气虚、阴虚,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水肿,有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因气湿食,刺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梦遗,风热、风湿、血虚有痰,针百会、环跳……不管是诸科急慢症还是各类杂病,多手到病除。

高武出名了,远近的病人都往他处跑,请他诊疗。

然而,如同太医李醯妒忌扁鹊那样,同样以针灸驰名鄞地的一位医林老前辈,嫉妒高武,只因高武曾任总兵,尚有敬畏之心,不敢公然对阵。一次,众医相聚,老前辈以为机会来了,竟摆出一副“不耻下问”的姿态,捋着长须,慢条斯理地“请教”高武。

“手有三阴经三阳经,足有三阴经三阳经,共计十二条经脉,加上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所谓的奇经八脉,共有365个正穴,不知一个穴位能主治多少病症?”老前辈的请教很有分寸,粗略听来以为是普通常见的问题,细细一想却刁钻古怪之极。

“不能一概而论。”高武和颜悦色地解答。他说:“每个穴位主治不尽相同,譬如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通阳维,主治二十七证:肢节肿痛、臂膊冷痛、鼻衄、手足发热、手指节痛不能屈伸、眉棱中痛、手足疼痛、产后恶风、伤寒自汗、头风、四肢不遂、筋骨疼痛、迎风泪出、赤目疼痛、腰背肿痛、手足麻痛并无力、眼肿、头风掉眩痛、伤寒表热、破伤风、手臂痛、头项痛、盗汗、目翳或隐涩、产后身肿、腰胯痛、雷头风;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通督脉,合于内眦,走头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主治二十四证:手足挛急、手足颤掉、头风痛、伤寒不解、盗汗不止、中风不语、牙齿痛、癫痫吐沫、腰背强痛、筋骨痛、喉闭塞、颊腮肿痛、伤寒项强或痛、膝胫肿痛、手足麻、眼赤肿、伤寒头痛、表汗不出、迎风泪下、破伤风搐、产后汗出恶风、喉痹、脚膝腿疼、手麻痹,若治上病,先取后溪,再取申脉;列缺穴,手太阴肺经,通任脉,合肺及肺系、喉咙、胸膈,主治三十一证……”

“出自何处?”他打断高武的话追问。

“窦氏八穴。”高武回答。

“嗯。”老前辈不置可否地在鼻子眼冲出一股气,随之又“请教”了一个问题。这次请教的问题也精妙。他说:“针有部位之禁,腧穴之禁,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之禁,还有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之禁;灸有穴位之禁,也有病证之禁,病在三阳不灸,阴虚内热不灸,温热病不灸,湿热病不灸……请问,取穴的禁忌何在?”

“取穴贵精忌滥禁不正。”自古常有刺针施灸的禁忌之说,少有取穴禁忌之闻,但高武好像丝毫没有觉察到对方的用意所在,反而觉得应该有此一问。因为,高武觉得,这样的问题不容忽视,说一说或许对在座的诸医有用,因而坦诚相待,以自己的观点热情解答:“取穴必正,则无疾不愈……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隐难摸,取穴多不得其真。须先将瘦人量取定,将瘦人同身尺寸,自某处起至本处是穴,然后将肥人同身尺寸若干,亦自某处起量至某处是穴……当今沿用的丈量法,实不敢苟同。更有妄言今日某日某时某穴开,凡百病皆针灸此开穴,明日某日某时某穴开,凡百病皆针灸明日开穴,这样的取穴,误人多矣。”

大庭广众,竟敢否定经典之说,批驳名家之言,老前辈大惊,但又不得不觉得高武说的有道理。经两次“请教”后老前辈虽已领略了相互间的差异,但又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又捋捋胡须,临时“请教”一题:“前朝有窦太师,撰《针经指南》;今朝有徐泉石,著《针灸大全·金针赋》,都说针刺有‘十四法’、‘八法’、‘四法’……”

“什么针刺‘十四法’、‘八法’、‘四法’,似乎想求针之明,实则为针之晦,都是巧立名目!”这一次,高武似乎感到了什么,有点儿激动。干脆打断对方的话,声色俱厉地说:“我只相信针刺有深浅,刺穴有主次先后,这符合《素问》的天地人三部九候法。在实践操作上也不能死板,应灵活掌握……什么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引阴、阴中引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无非也就是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针刺手法,故弄玄虚,巧立名目,实非《素问》《难经》之意。针浅深,艾多少,则以《素问》十二经浅深刺法为主。《经》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肥人刺深,瘦人刺浅。故在春夏与瘦人,当从浅刺;秋冬与肥人,当从深刺……”名宿一愣,随即接过高武的话头,也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自下了台阶。

这一晚,上床入睡之前,高武把“交锋”的内容细细地回味了一下,顿感兴味盎然,于是披衣起床,摆开砚墨纸笔记录下来。写进了《针灸聚英》。

也就从那时开始,高武的针灸理论与操作技术进展神速,直达登峰造极的境界。

同类推荐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Ⅱ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Ⅱ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唐生智评传

    唐生智评传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家事渊源军校岁月、逐鹿湘省崭露头角、北伐前锋两湖主帅、支持工农拱卫武汉、军阀混战两度下野、力主抗日率守南京、倾力办学大胆改革、弃蒋拥共和平救湘、风雨同舟情笃志坚等。
  •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永乐大帝朱棣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永乐大帝朱棣

    永乐大帝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借镇边扫北之机,在为国立功的同时,私蓄日后能为自己夺取皇位拼死效力的文臣武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人必有是非功过,他凶杀成性、冷酷无情,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皇帝。本书以精练的语言为读者朋友逐层揭开了永乐大帝神秘传奇的一生。
  • 妃嫔浮华录

    妃嫔浮华录

    本书分为一代贤后、误国妖妃、真情皇后、薄命红颜四部分。贤明的皇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慈眉善目很善良的样子,但在宫廷斗争里,.绝对不是善良可以立足的。虽说善良是种美德,但有时它也不能成为一种武器,给你带来更高的生存筹码。在竞争中,必然奢有许多规则要跳出“善良”的约束以适当的“心计”来赢得你的地位。活在当下的我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也都是如此,要见机行事的同时还要做好打持久站的准备。要训练自己有男儿的气魄,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一切。
热门推荐
  • 韬晦术

    韬晦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今生今世厮守海角

    今生今世厮守海角

    彻夜狂奔的街头,轰动全城的追捕,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她就是惊艳全城的美女总裁墨染歌。逃亡的街头,领跑整个夜晚,最后真相大白,原来他就是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洛君昊。片段一:“你谁啊?”墨染歌气喘吁吁的看着面前这个多管闲事的男人。“你谁啊?”洛君昊看着眼前不知好歹的女人。片段二:“你谁啊?”墨染歌含泪看着远处熟悉的身影。“我是你老公。”洛君昊看着站在爱琴海的沙滩上穿着病服但依旧不失美丽的女人。“为什么不放弃?”泪如雨下的墨染歌看着洛君昊。“一生爱,一世情,厮守海角,白首不离。”洛君昊将墨染歌紧紧拥入怀中,说出一生誓言。
  • 都市寻美记

    都市寻美记

    苦逼娃,豪门女,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人物,因为一纸合同,成就终审婚姻。而这张合同的主人翁王潇,却因此困龙升天。于数美女芳泽中,建立一方之业。在商海沉浮,在黑道轮回。竟成就一番都市传奇,逆天人生!
  • 网游之剑唤无双

    网游之剑唤无双

    新书《荣耀王者巅峰》火热更新中!什么?我中了666号头盔,游戏也能666?什么?别人爆一个金币,我能爆十个?什么?我杀怪得的经验是别人的两倍?什么?别人不爆装备,我装备爆一地?为什么?因为我是最幸运的召唤师啊!
  • 无天老祖传

    无天老祖传

    生于仙路断绝,妖邪横行的世界,穿越的少年何去何从,放不下的执念支撑着他踏过尸山,冲破血海,服从还是破坏他该如何抉择。神州百载,华夏千年,书不败之传奇,谱万事之乐章。终有一日,放眼四顾,却已茫茫不见敌手。原来曾经的巍峨绝峰,已在脚下。“世界因我而毁灭,世界因我而再诞”无天
  • 痴情王妃

    痴情王妃

    她是景国第一才女,知书达理,容貌倾城,朝中老臣温丞相之女温清欢:他是玩世不恭,花心无比的景国王爷摄政王墨涵轩。他们的大婚到底是旷世绝恋,还是阴谋围绕?
  • 潘萨维尔

    潘萨维尔

    被铁马践踏的帝国,被凛冬统治的北境;在亘古高咏的战歌,在天界爆发的混沌;当预言的黄昏如约,当至高的审判降临。他,他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去战斗,去救赎……仅以此书,献给——史诗中,垂青于圣洁之心,拥有着无畏意志的英灵们。
  • 联盟破坏者之部落的崛起

    联盟破坏者之部落的崛起

    10年来,他每天清晨起来都要喝满满一杯贝托安酮强效镇静剂,这个剂量是正常剂量的十倍,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麻痹。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这使他的身体看上去非常清瘦。但是他不得不喝,除了签订了契约之外,他的精神状况也决定了他根本离不开这种药物。做完这一切,他起身去上班。走出蜂窝式的居室,他就看到了楼宇间纵横交错的缆车,略微定了定神,他熟练地进入大厅23号缆车,缆车内部的空间很小,这让他感觉有些压抑。好在缆车的速度不慢,很快他就进入了社区的大厅。......
  • 百花山庄的恶魔公主

    百花山庄的恶魔公主

    他的名字叫明奇芬,她的名字叫碧小雅。两人本是患难见真情的情侣,由于一些意外的事故的发生,他和她被迫分开。当他再一次见到她的时,他为了继承父母的财产,变成百花山庄的’恶魔公主‘;他和她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
  • 荒野的天空

    荒野的天空

    【起点编辑部第四组签约作品】拥有了力量,也未必是命运的主宰荒野的天空之下,一切都在改变着讲述在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里,一个接受了另类教育的少年,成长,斗争的故事。本书慢热。如果对本书的世界设定理解困难,可以当做异界玄幻文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