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失败之后】芦溪之战:将星陨落,起义军人心溃散
(一)
文市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向工农革命军讲话,宣布会议关于不打长沙,向南进军的决定。《毛泽东年谱》上记载了他的部分讲话,值得细细品味。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同志如何激励困境中的同志。

重整旗鼓,激励士气
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
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他首先着重强调了“枪杆子”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接着,明确承认部队的现状“受了挫折”但还是保持着乐观,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万事开头难”,用词白话却也非常准确。
之后又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在于“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所以需要部队“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
接着用了一个“小石头”和“大水缸”的绝妙比喻,来让同志们明白当前敌我力量差距悬殊之大。
最后他指出工农革命军未来的目的地和任务——农村和土地革命。
这段话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实质朴,都是大白话,这也是毛泽东文章和讲话的一贯风格。部队正在重整旗鼓,激励士气是应有之举。
毛泽东这一番通俗易懂的演讲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并且这种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判断之上,因而显得说服力十足。
(二)
部队在文家市待了两天之后,于1927年9月21日整军出发,大概方向是沿着湘赣边界南下,寻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山区。
工农革命军此时身处重重危机之中,国民党军队不断对其围追堵截,特别是得知工农革命军的领导是“全国著名共产党首领毛泽东”之后,更是加派援军,企图围歼工农革命军,并对毛泽东开出5000大洋的悬赏。
行军途中,工农革命军得到中共江西省委的情报支持,毛泽东得知在井冈山附近的宁冈地区有一支我党所领导的武装。这个情况给工农革命军一个新的方向,但是这支部队的其它情报比较模糊,需要再进一步进行确定。
经过几天的艰苦行军,9月24日,部队抵达萍乡县芦溪镇外进行宿营,此时敌人的包围圈已经悄悄地追上来了。
部队于25日拂晓开拔,由于天色尚黑,道路崎岖,后卫部队第三团竟然迷路,正好撞上了追击的敌人,与敌发生遭遇战,慌乱之中,团长苏先俊指挥失误,第三团大败。
在此关头,负责开路的总指挥卢德铭率领部队支援后卫战场,掩护后卫部队撤离,稳定住了局势。但卢德铭本人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芦溪一战,影响颇为深远。革命军本身损失惨重,人枪各损失300余,部队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对部队的实力和士气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
卢德铭,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黄埔二期毕业生,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其军事能力出众,是当时工农革命军中屈指可数的将才,一直为毛泽东所看重。

在叶挺独立团中担任过连长,大将之资,英年早逝,殊为可惜
他的牺牲让毛泽东非常痛惜,他愤怒地斥责指挥失误的苏先俊:“还我卢德铭!”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时仍十分感慨: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一个很好的同志,有智慧,能吃苦,在文家市决定进军路线的会上,就是他有力地支持我的提议,退入萍乡向罗霄山脉转移,芦溪一战牺牲了。”
(三)
屋漏偏逢连夜雨,更为危急的情况紧接着出现了,卢德铭的牺牲使得部队原本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
最严峻的问题是部队中党、军权责不明,领导层内部矛盾加剧。
卢德铭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响应毛泽东的秋收起义的,在工农武装占大多数的工农革命军里,卢德铭的部队是为数不多的战斗力较强的正规军,再加上卢德铭本身的能力和战绩,所以被推选为起义军总指挥,成为部队的军事主官。
毛泽东能够指挥这支部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的威望和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另一部分则是军事主官卢德铭的认可和支持。
但是秋收起义失败,身为最高领导的毛泽东必然是有责任的,其威望遭到一定程度地打击;芦溪之战又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以至于部队总指挥都牺牲了,人心浮动之下,毛泽东的指挥必然再次受到质疑。
芦溪之战后,失去了卢德铭的约束,部队的一些将领对毛泽东的轻视态度愈发的明显起来,其中以工农革命军师长余洒度为代表。在余洒度眼里,毛泽东农民出身,没有领兵经历,只会仗着自己特派员的身份纸上谈兵,再加上起义军一直屡战屡败,这就加剧了余对毛泽东的轻视。
此外,卢德铭牺牲后,余洒度身为师长,是地位最高的军事将领,所以便自认为是新的总指挥,权力欲开始膨胀。
领导层矛盾丛生,必然会影响到下面的士兵。统一部队思想和指挥的问题被严重地摆在起义部队面前,也摆在了毛泽东的面前。
根据我看到的一些资料显示,芦溪之战后的局势极为严峻,大概可以这样总结:外部重兵追堵,内部人心溃散。
部队连日行军和战斗,减员严重,士兵筋疲力尽,伤员缺医短药。
当时还不知道能否上井冈山,所以毛泽东也不确定能去哪里,说不出明确的前进方向。有些同志见行军如此艰苦,又看不见前途所在,于是丧失信心,纷纷不告而别。
绝望的气氛弥漫在整个部队里,逃跑成为一件公开的事情,一些士兵竟然相互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里去”。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逃走了,但留下的人也并非都是因为信仰坚定,而是因为比较迷茫,跟着部队安全一些。
现在看着这些材料,这支军队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
说这些情况的目的是想更加全面地展示在我党我军创业初期的困难程度。人民军队给人的印象是信仰坚定,纪律严明,战斗顽强,吃苦耐劳。但人民军队并不是从创建之初就是这个样子,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没有天造的“铁军”,只有被严峻现实不断锤炼而成的“铁军”。
芦溪之战后,部队只剩一千人左右,而且情绪十分低落。这个时候,莲花县党组织派人联络,汇报了莲花县城敌人守备空虚的情报。
工农革命军抓住机会,于9月26日清晨冒雨奔袭,一举攻克莲花县城。
这是部队自文家市南下以来攻下的第一个县城,大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军心,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后勤补给和准确情报。

毛泽东在县城召开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了解到莲花、永新、宁冈地区农民武装斗争的情况,证实了井冈山上确有两支我党的地方武装。一直到此时,工农革命军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上山”路线。
汉朝第一相国:秦陵金文破解谜团,难怪萧何要去杀韩信
汉书记载:“高帝(刘邦)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以此来看,似乎相国就是丞相,只是把丞相改名叫相国而已。史书明确记载,汉元年时萧何担任丞相。那么,萧何是汉朝的第一任相国?百家杂评2023-07-27 19:33:48
0000揭秘“开国第一宴”,都吃了哪些菜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下午三时,国宴在北京饭店宴会厅举办。这顿国宴可不简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顿国宴,即开国第一宴。当时的北京饭店主要面向洋人,厨师也只擅长于西餐。为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北京饭店从王府井附近,锡拉胡同的“玉华台”饭庄,借调了一批淮扬菜名厨,包括王杜堃、李福连、杨啓荣、孙九富、王斌、李世忠、杨啓富、景德旺等人。紫网2023-10-13 16:53:130000一口气看完武周15年历史
武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女性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于公元690年,亡于公元705年,国祚15年,传1世1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武周的历史。风尘讲历史2023-07-30 14:17:19
0000廖运周起义,却遭我军袭击,带路参谋埋怨:怎么向我们开火?
作者:我看行历史1948年11月27日,淮海战役廖运周率领110师成功起义。负责给起义部队指引带路的六纵参谋武英妙计频出,把黄维整尴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从战前的一次军事会议说起。【黄维】1948年11月26日,在中原野战军六纵司令部作战室,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召开了一次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会议。紫网2023-10-15 16:05:320000解放战争中,10场规模最大战役,单次歼敌数量超过10万人
解放战争中,有10场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数量超过10万。1、豫东战役1948年6月,粟裕大将指挥华野20万人,国军25万人。歼敌数量:近10万人。2、晋中战役1948年6月,阎锡山13万人南下抢粮食,徐向前元帅指挥6万多人迎击。歼敌数量:10万人。3、济南战役1948年9月,粟裕大将指挥华野18万人打援,14万大军攻城,8天攻克济南。歼敌数量:10.4万人。4、辽沈战役紫网2023-10-15 10:14: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