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956

杨坚:原来篡位如此简单,只用了九个月,就完成代周建隋大业

紫网2023-10-16 16:07:150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年仅九岁的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为由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后接受天命,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随后宣布大赦天下,立国仅二十四年的北周就此灭亡。

隋文帝杨坚

从辅政到篡位,杨坚仅仅花了九个月时间,相比司马氏两代三人花了十几年的心血,杨坚这篡位速度不可谓不神速,也因此杨坚的这次篡位被视为一次轻松无比的行动,除了尉迟迥举兵反对外,杨坚基本没遇到太多的阻力,对于杨坚来说,篡位其实真的很简单。

杨坚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随国公杨忠的长子,自幼深沉少言,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小小年纪就在太学学习,十四岁从太学出来后靠着祖上功勋连连升职。

但因为北魏当权的是权臣宇文护,杨忠不肯依附于宇文护,宇文护自然对杨家没有好脸色,在宇文护掌权的十多年里,杨坚一直没有掌握什么实权。

周武帝宇文邕

建德元年(572年),一直隐忍无权的周武帝宇文邕抓住机会除掉宇文护,成为北周真正的掌权人,但并不意味着杨坚可以得到重用。

内史王轨、齐王宇文宪兵认为杨坚有反相,请求宇文邕诛杀了杨坚,杨坚得知后大为害怕,为了避免被抓住把柄,做事都是小心翼翼,因而保住了自己一条命。

宇文邕看到杨坚如此谨慎,办事干练,居然对杨坚生出信任,命他袭了随国公的爵位,加上杨坚的父亲杨忠当年不肯依附宇文护,有了这样的基础,宇文邕直接命太子宇文赟取了杨坚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杨坚一下子成了北周的外戚。

周武帝灭北齐,奠定一统基础

宣政元年(578年),周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杨丽华也被封为皇后,作为国丈,杨坚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位高权重,引起周宣帝的猜忌,加上后宫诸妃争宠,周宣帝一度在杨丽华面前立誓说早晚要灭了杨家

此时的杨坚虽然是柱国大将军,但朝廷内外还有其他关陇贵族以及北周宗室,如果朝廷想要灭了杨家是轻而易举地的事情,想要活命,只能增加自己的话语权,而关陇贵族是靠不住的,只能拉拢非关陇贵族的官员。

正当杨坚有意识地拉拢非关陇贵族的官员的时候,周宣帝也给杨坚送来助攻,自继位开始,周宣帝就有意识的排斥宇文氏的宗族势力,尤其是以齐王宇文宪为首的叔父一辈,此时他只有二十多岁,而自己的叔父们正当三十多岁的壮年,如果让他们掌握太多的权力,宇文护就是前车之鉴。

宇文宪是宇文泰第六子,善谋略、长抚众,是一位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全才

因此他选择任用一些汉人文士,他们没有军事经验以及部曲,所能依靠的唯有周宣帝,也让周宣帝实现自己的皇权的高度集中。

这一点周宣帝不如父亲宇文邕,虽然南北朝三百年战乱不休,各种权力纷争早已让皇权的威严消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宗室对于皇权的庇佑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有了宗室残杀的前车之鉴,比如宇文护诛杀北周二弟,自己又诛杀宇文护上位,又诛杀企图篡位的卫王宇文直,但宇文邕靠着极高的君主威望,自然可以压制。

因此在周武帝一朝,宇文邕基本维持了宗室的和平,并且在治国和军事上大力启用宗室成员,他知道一个王朝真的到了危机时刻,只有同姓宗室才是真正的柱石重臣,甚至给宇文赟下诏,要求他日后不得残杀宗室

但宇文赟直接抛之脑后,对宗室的猜忌是一天比一天深,继位当年,周宣帝就诛杀了宇文宪,随后将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五王遣离长安,让他们远离权力中枢。

逼走五王,加上自己又短寿,直接给了杨坚一个可乘之机,说实话,北周的覆灭之始就在于宇文赟对宗室的猜忌

而在宇文赟猜忌宗室的时候,杨坚却拉拢在北周官场不得志的人。

关陇贵族是北周立国之基

北周是关陇贵族集团建立的王朝,并不是宇文氏一家的基业,而掌握北周核心权力的是出身于北魏六镇的武川镇武人以及西魏建立后吸纳的关中豪强,一些没有关陇贵族背景出身的士人或者原来在北齐为官的人在北周根本不得志,这群人就被杨坚吸纳过来。

因为只有杨坚才能给这些寒门出身的人以及北齐旧人带来富贵,利用权位来驱使他们为己所用,杨坚篡位前后的亲信有高颎、李德林、杨雄、元谐、卢贲、宇文庆、庞晃、郭荣、宇文忻、长孙平、李圆通、李礼成、窦荣定,元孝矩、陈茂、尉迟崇等人。

其中杨雄与杨坚是同族,具有天然的依附性,高颎之父自北齐来奔,在北周没有任何根基,至于李德林则是北齐灭亡后才在北周做官,这批人中官职最高的也就是宇文忻,他的官职是柱国。

他们结交杨坚自然是想为自己谋求政治利益,尤其是庞晃,他很干脆的表明自己结交杨坚就是为了图取富贵。

北周和北齐

另外杨坚还善于打好手里的每一张烂牌,比如李圆通,李圆通原本就是一个杨府的仆役,自己父亲李景是杨忠府邸的将官,一来二去居然和杨府的一个小婢女好上了,这才生下了李圆通,但李景不认这个儿子,幼小的李圆通自幼就在杨府担任仆役,名字还是杨忠给他取得。

李圆通不甘心碌碌无为,每次为杨忠办事都能处理稳妥,有始有终,且不出乱子,而且自幼习武,被杨忠派给了儿子杨坚,至此命运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杨坚只是安排他在厨房里担任头目,恰好北齐灭亡后,杨坚邀请降官李德林赴宴,杨坚怕丢丑,亲自安排李圆通相关事宜,但还是办砸了。

原来李圆通最后一道压轴菜五侯鲭居然被杨勇的乳母端走了,这可是一道山东名菜,专门为了取悦李德林等山东贵宾的,眼见宴席的点睛之笔功亏一篑,李圆通一气之下在后厨扇了在场仆役几十个巴掌,整个杨府都听到了。

杨坚听闻后就把李圆通唤来质问,李圆通并不解释直接跪下一言不发,毕竟办砸了就是办砸了,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如此倔强的样子让杨坚想到了自己不甘心引颈就戮,也明白了李圆通为何如此失态。

这位年轻人可能太想把事情办好了,弦绷的太紧了,结果崩了,只能适得其反,杨坚也看出他的不平凡,给他摆脱奴籍,安排他在身边当府兵,随后在杨坚身边大放异彩,隋朝建立后进封万安郡公,而李圆通只是杨坚亲信中的一个缩影。

但即便如此,周宣帝对杨坚的猜忌越来越深,虽然周宣帝做事有些荒唐,但对于权力的掌控是没有问题的,一切威胁皇权的人都会被他杀了。

清除宗室的权力威胁后,周宣帝准备对杨坚下手,杨坚也感受到了威胁,急于出京避祸,在郑议的帮助下,杨坚得以担任亳州总管,此时庞晃劝杨坚起兵自立,想要靠亳州撼动北周,无异于以卵击石,杨坚摆摆手,说时机未到,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杨坚已经有了自立之心。

宇文阐并非杨坚外孙,杨丽华只是嫡母

就在杨坚准备出发的时候,突然患了奇怪的足疾,更奇怪的事是,在他留京的时候,周宣帝突然暴毙,年仅二十二岁,在位一年都不到,太子宇文阐更是只有七岁,自然需要大臣辅佐。

本来周宣帝想要安排自己的后世的,但却说不出话来,身边亲信刘昉、郑译就矫诏便图谋请杨坚辅政,其实按道理来说,肯定需要北周宗室大臣来辅政的,但刘昉、郑译两人因为此前协助周宣帝清洗北周宗室的缘故,自然不敢让宇文宗室摄政,选来选去,只能选择杨坚这个外戚了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杨坚担任大丞相,独掌朝政,开始了自己篡位计划。

首先就是以治丧的名义召集北周最有实力的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来到长安,如果这五个藩王盘踞在地方,杨坚想要篡位势必会遭到他们起兵反对,五王进京之后就可以被杨坚掌控。

其次就是拉拢关陇贵族,最先拉过来的就是京兆韦氏出身的韦孝宽,当年韦孝宽在玉璧之战一战成名,间接地拖死了高欢,但立下如此战功,韦孝宽在西魏和北周时期一直未能得到重用,一生都是在边疆防卫北齐。

玉璧之战,韦孝宽一战成名

但到了北周灭北齐的时候,韦孝宽却被忽略,无论是战前部署还是战争过程,韦孝宽基本没能插得上话,完全在北周被边缘化,而京兆韦氏虽然是关中望族,但并不是核心成员,北周时期韦氏子弟大部分在地方为官,未能进入权利核心。

因此京兆韦氏轻而易举地被杨坚拉拢,成为杨坚的忠实拥趸,也因此京兆韦氏在隋朝大放异彩,之后又在隋唐换代中在一次成功战队,京兆韦氏成为了唐朝的顶级士族之一。

不过大部分关陇贵族在北周都有核心的权力,并不会和京兆韦氏一样直接选择站队。

他们的做法就是选择作壁上观,比如苏绰的儿子苏威,顶着父亲开国功勋的光环,苏威本来可以在朝堂之上如鱼得水,但因为厌恶北周派系斗争,直接选择辞官,杨坚掌权后征召他做官,但却遭到拒绝,隐居山中。

世家大族

看到苏威如此不给面子,有人提议杨坚惩治苏威,但杨坚却摆摆手说随便他吧。

杨坚自然知道苏威的立场,想要苏家为杨坚篡位站台是不可能得,但也不会反对,只要他们不反对就足够了。

这也是大部分关陇贵族的想法,反正篡周建隋,这些关陇贵族的权力并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因为双方的争相出价而有所提高,相反选择站队才有危险,站对了锦上添花,站不对可能就会遭到灭门之祸,最好的办法就是作壁上观

当然反对的也有,这就是关陇集团核心成员尉迟迥,在杨坚当上大丞相后就旗帜鲜明地反对杨坚。

和杨坚一样,尉迟迥也是北周的外戚,他的母亲是宇文泰的姐姐,自己是宇文泰的外甥,从小就跟随舅舅南征北战,而在灭齐大战中,尉迟迥不仅全程参与,更是立下大功,担任相州主管,几乎掌管了北齐的故地。

可以说尉迟迥已经和宇文氏深度绑定了,他既不是武川镇勋贵,也不是关中豪强,完全是因为宇文氏的赏识而进入权力核心,自然不能和其他关陇贵族一样作壁上观,毕竟宇文氏没了,自己的权力也就没了,加上和宇文氏的关系,免不了被斩草除根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杨坚担任大丞相次月,尉迟迥就起兵反对,顺带着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也纷纷响应,而被杨坚任命平叛的正是韦孝宽,这次叛乱仅仅持续68天,而韦孝宽平叛一个月后就病逝了。

尉迟迥起兵失败自然会被清算,整个尉迟氏几乎被连根拔起,再无根基,看到尉迟氏的下场,其他关陇贵族自然选择坐山观虎斗,不参与杨坚篡权。

尉迟迥的叛乱相当于地方实权派的集体反对,如今彻底被平定,地方再无人敢反对杨坚的篡权,也让杨坚稳定了内部的统治秩序,杨坚携胜之威,直接处死一批宗室,清除了宗室里的反对力量,至此杨坚的改朝换代再无任何阻碍

隋朝建立

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由随国公晋封为随王,也是在同月,杨坚逼迫周静帝禅位,改“随”为“隋”,建立了隋朝,而距离周武帝宇文邕病逝,不过才三年。

说实话,杨坚的篡位这么快首先得感谢自己的好女婿,为他剪除宗室的力量,其次就是关陇贵族的作壁上观,不管是个体还是整体,大部分关陇贵族对于这种权力地交接选择作壁上观,除了宇文氏自己,对于其他人而言,不管谁最后胜利,自己家族的地位和权力几乎不受影响,反而坚定站队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杨坚也知道自己是受到关陇贵族之利才轻易篡位的,当然也明白这样的弊端,但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才可以的,最终在隋唐十几代帝王的努力下才勉强解决这个问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