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928

曾国藩如何力扶倾斜的大清斜金字塔,将振兴寄托后来人,晚年说出怎样忧伤

紫网2023-10-16 15:32:360

题记: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是拜上帝会洪秀全的生日。各地团营的首领见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正号太平天国元年”。此时正是大清年轻的咸丰皇帝登基不久,然而此前清朝已经面临巨大人口压力,官吏腐败,鸦片横流,清廷的矛盾问题如同火山一般集中爆发。加之连续不断的外国侵略,割地赔款,使得太平军用了两年多时间,就打到了南京,稳坐半壁江山,清廷一时之间摇摇欲坠,更为重要的是支撑清朝运行的精神支柱已经逐渐倾斜。

洪秀全金田起义

刚刚登基的咸丰帝,在七天后得到确切消息,他调湖南提督向荣、云南提督张必禄率兵入广西进行镇压。随即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赴桂督师。林则徐接到诏书后虽然重病在身,毫不犹豫立即上路,然而几天后病情急转直下,在路上“昏晕难起”,随即病逝。假如天假以年,得以到广西履职,凭他的能力、经验、名声、威望,是有可能在拜上帝会未成气候之前,加以瓦解。即使来势凶猛,林则徐也不会像后来的钦差大臣赛尚阿那样无能指挥。清朝的根本问题甚至不在于多少天灾,而是在于道德滑坡和上百年积累下的壅蔽全面喷发。

林则徐画像

二、文人出身如何挂帅出征?屡次失败数次自杀,曾国藩靠什么战胜数百万的太平军?

咸丰二年(1852)当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势如破竹并挥师北上,情急之下,咸丰命令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正在湖南老家守孝的曾国藩接到咸丰旨意后开始了十一年的苦难生涯。灭亡的太平天国的首功之臣,非曾国藩莫属。他依照朝廷的命令,在自己家乡选练湘军,成为太平天国最可怕的敌人。虽然曾国藩善于练兵、用人,但他并不擅长临阵指挥。若亲临战阵,总会输的灰头土脸。在湖口之战中,曾国藩被石达开打得狼狈不堪,曾多次准备投湖自尽。善于自省的曾国藩痛定思痛,决定离开一线战斗指挥,主要负责战略制定工作。经过他的苦思冥想,终于制定了一个克敌制胜的妙法。

曾国藩画像

针对太平军的优势,曾国藩总结出一个“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所谓“结硬寨”,就是修筑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步步蚕食太平军领地;所谓“打呆仗”,就是以防御工事为依托,抵抗、消耗太平军实力,同时谋求切断敌军粮道,最终达到耗死对手的目的。相对于太平军,清军的火力更猛,粮食供应更稳固。在之前的战斗中,清军扬短避长,在毫无遮蔽的野外与太平军交战,发挥不出火器的优势。而在坚固的防御工事中,就能将太平军冲击力强的优势化为乌有。

在安庆之战中,湘军发扬了他们一贯善于打“呆仗”的特点。他们挖着战壕,一步步将安庆包围了起来,甚至连当地的地貌都被他们挖得改变了。由于安庆是天京的门户,因此太平军不断向当地投入兵力。但在湘军坚固的工事面前,这些这些援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当时,中国虽然是落后国家,但是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却被西洋人学会了。以英国人戈登为例,他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充分见识了曾国藩的战术。之后他离开中国,到苏丹担任总督。面对彪悍的苏丹游牧骑兵,戈登也同样利用了“战壕战术”。更绝的是,他还利用起了机关枪,让战争变成了屠杀。

一次世界大战

到了一战时期,“结硬寨,打呆仗”终于大放异彩。交战双方用“铁丝网 战壕 火炮”组成了立体防御,成为一个不可攻破的屏障。在那个时代,任何一场攻势都会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强行进攻德军阵地,结果在机枪与火炮的攻击下,一天之内便战死六万人。之后,在法国发动尼维尔攻势中,仅在九天内,法军就被德国打死了10万人。

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了一个特大号的“呆仗”。由于协约国国力雄厚,最终活活拖死了德国,就像清朝拖垮太平天国一样。而在这场“呆仗”中,双方有1000多万名军人战死,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三、曾国藩为何要掀起洋务运动,打造军事装备不惜花大钱。此前多次因为外国侵略而多次痛苦落泪。

1860年的九月初三,当曾国藩集中全部精力与太平军争夺安庆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京师,咸丰帝仓皇北逃。当这一消息传到曾国藩处时,在当天的日记中他悲痛地说:“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师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老朋友搭档胡林翼不久也给他写信讲述京城近况“接胡宫保信,知京城业被拟夷阑入,淀园亦被焚,伤痛之至,无可与语。”此后当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后,曾国藩不觉痛哭失声:“阅之,不觉呜咽,比之五胡乱华,气象更加难堪。”

一次世界大战

在前线,他已经感知,未来对于清朝的最大威胁不再是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军,而是“不怕柴狗子,只怕洋鬼子。”《家书》早年他对洋人的厌恶与一般封建官僚并无二致,认为他们是“蛮夷”,不通教化。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彻底改变了曾国藩对洋人的认识,由此掀起他力图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认为“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并在安庆成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成功制造出一台轮船用蒸汽机。由此给曾国藩增强了巨大信心,认为“洋人之治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他一直把造船与“自强之道”紧密联系,这时候他不光是为了对付太平军,从长远来看,就是要达到对付洋人一雪前耻的目的。直到同治七年,在曾国藩的不断支持下,终于案情终于制造出“中国初造第一号轮船,而速且稳如此,殊可喜也。”在他主持下的洋务运动下,平素谨慎的曾国藩出手极大,舍得花钱,目的就是要通过自主创造达到自强,不再受制于西方。

江南制造局

四、儒家信徒,理学修养培养下的典型忠臣,个人心志淡泊,称帝只是一个伪命题。

曾国藩从人生最初的奋斗目标就清晰明确,不是做官,而是学做圣人。认为“不圣则狂,不上达则下达”,在他的人生目标上没有中间迂回折扣,“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曾国藩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在道光二十二年的一封信中,他深情地向父母保证要做一番大事,“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由此才不愧对父母生养,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他的精神导师就是儒家的顶尖人物。直到多年后,已经身处高位的曾国藩对儿女们提出人生要求,“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吾有志学为圣贤。”

曾国藩书法

平定太平军是曾国藩的历史宿命,咸丰五年,在人生最为困顿之时,他写信勉励弟弟们的同时自己也进行表态:“余食禄有年,受国厚恩,自当尽心竭力,办理军务,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对清朝的高层地位他毫无杂念,由此也遭遇后世的唾骂,殊觉遗憾。对于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关于他的谣言随即而起如渲染他即将“称帝”云云并进行大肆渲染,野史更是不遗余力进行舆论包装。对于曾国藩的价值观来说,权位是被他看得最轻的一个,他追求的是“圣贤”,这种至刚至大的境界比做皇帝要更有吸引力,对物质毫无渴望的人,权位如同“倚天照海花无数”都是过往云烟。作为儒学滋养起来的理学大家,再也没有比“乱臣贼子“更让他反感的词汇了。其实对于外界对他的权重的猜测,曾国藩均以实际行动作为回应,可以称之为光做不说。与早年急需事权不同,进入事业巅峰之际,他主动要求朝廷收回对他的任命,敏感地指出这种任命无疑会导致中枢过于放权,使得地方做大,不好控制。

曾国藩书法

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书信,经常予以警示:“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并对外间所传弟弟贪财进行敲打。在平定太平军几十天后,就将自己和弟弟所辖军队全部遣散。早在功成的前一年,他就说:“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砺,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他以实际行动表示“功成身退”,也正因为曾国藩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光做不说”,不久就将谣言彻底消弭。

五、曾国藩生前不编撰文集,预感身后名将掀起巨大争议,希望后人能够给出公正评价。

同治六年(1867年)的八月酷暑的一天,曾国藩与幕僚弟子赵烈文谈天,看到曾国藩两江总督的办公地连一幅有款的字画都没有,赵烈文问他说:“人得无笑其苟简乎?”不会有人嘲笑您太简陋了吧?曾国藩说:“足下以后如果给我写墓志铭,可以加上这句话。”赵烈文谦逊地回答说:“老师您编书和年谱数十年,这样的道德文章千万岁的后事铭都写不过来,恐怕没再没有大手笔能把您的身后裁剪得准确。”曾国藩未接话,而是说其了去世多年的胡林翼:“他日见《胡文忠集》,选刻多不当,且多代笔吾身后亦不免此一劫。

曾国藩

他颇为忧虑地问赵烈文说:“足下何策以善其后?”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烈文回答说:“请老师您先定论,我愿意做您的编纂。”曾国藩说:“吾无所有,不足编纂,惟望他日持正论耳。”曾国藩深谙历史评价是后人的盖棺定论,而非自己主动去做这件事,并颇为朴实地希望身后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虽然两个月前,二人已经谈过这个方面,赵烈文就希望曾国藩将自己作品结集,认为“观人之事,不如观人之言”。“老师为何不把平生所写编纂出来?否则千载后只靠形迹相求,失公之神矣。”而曾国藩却谦逊地对他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其实此时曾国藩已经写了几十年的日记,光是书信已经多大数十万言,各种奏折和处理军政大事的文章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蔚为大观的《曾国藩全集》。但他却谦虚说什么都没有,说明了他愿意将自己的身后名抛给后人,只求“他日持正论”。曾国藩到底是怎样的人呢?由于其在近代地位重要,他的整个人生是复杂的,多面的,我们只能选取人性的普通一脚对其解读,或许也不失一种务实的“以善其后”。

参考史料《曾国藩全集》、《能静居日记》、《曾国藩传》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