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插花技术哪家强?争奇斗艳各不同,明朝堪称高大上
古人为了留住春天,他们想了许多办法。那些感伤花开花落的文士们,自古便在诗文中寄予了大量的情感。“东风无力百花残”、“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些无不感伤春天易逝,花无百日红,虽然可以“化作春泥更护花”,但是那只是一时的自我安慰罢了。

相关画面
插花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到了大明,在满腹才华的男人操持设计下,将花朵的生命和姿态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延长和保持。“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这便是明代诗人谭元春写的《瓶梅》,就是插在瓶子里的一朵梅花,由此让我们可以走进大明的男人生活情趣审美的短暂温柔的角落。
常言有“借花献佛”,这里面就是将插在瓶子里的花放在佛像下边,敦煌壁画曾经出现过大量这样的内容。如南宋时期的《五百罗汉图》便生动的还原了这一场景,两个侍从小心翼翼,满怀虔诚端着插好的荷花快速走向佛龛,由此还原了这一成语,逐步成了一种含蓄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相关画面
从东汉开始插花就已经全面走向了人们的生活,虽然各个阶层都喜欢,但是最终却在一群文人的高超技艺下将它推向最高水平。它流行于汉唐,繁荣于明代,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特殊内涵?
以万历时期为例,大明的船舶已经多次来往于通往西方的大海,明朝也不断收到了来自彼岸的各种讯息,显然这里面已经蕴含着某种逐步的开放。
当时有位著名的文人,却仕途坎坷困顿,最终黯然离开官场,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他的闲适岁月,更专注去写书,因此洋洋洒洒出现了一本《遵生八笺》,于是大明的1590年让高濂过上了“扫雪烹茶玩画
四时调摄养生”的精致生活。而插花则是高濂最为擅长的一种艺术布局,由此他的生活开始变得芬芳馥郁。

相关画面
此后的五年还有一位叫做张德谦的写了插花的专业文章,名为《瓶花谱》,在里面设计了插花的所有细节,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等有关插花的具体“招牌动作”。
此后插花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到当时的文学圈 那些文人每逢谷雨,芍药和侄子和茴香生长,将它们插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常用的竹篮里。此后大暑的时候,开始百家争艳,这些人会讲它们带回房中,然后精心剪裁最后插入瓶中 甚至竹筒里 让它们继续保持新鲜的芳香。
明代著名文人袁宏道不光开辟了新的文章风格,还对如何插花的艺术进行了颇为高端的诠释。他是真心喜欢插花 ,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瓶花斋,还写了一首小诗:“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因此,在他们看来,如此美好却无贵贱之分的便是这插花了。

相关画面
袁宏道爱花、惜花,因此斥责那些权贵垄断名花异草,认为他们“辱花者多
悦花者少”,他们根本就不懂花!只有他经常在寒冷的冬季还在想念着“无日不念荷叶山乔松古木叶。”因此他将插花作为生命中最精致、温馨的生活方式,用生命的温度去呵护它们,无论到哪里居住,都要带着那些他亲自插进瓶中的花草。
这些文人总结出许多插花的硬核技术和软实力,除了编写专业插花文章,还有寻找新的插花手法。当时还有个文人叫做王世懋的,他在自我笔记中写下:“近于南都李鸿胪所复得一种,日锦边莲。蒂绿花白,作蕊时绿苞已微界一线红矣,开时千叶,每叶俱以胭脂染边,真奇种也。”

相关画面
袁宏道在《瓶史》中也如此感慨说:“尝闻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 ,用以养花 花色如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就瓶结实,陶器亦然。”因此这些表述无不是希望花开不落,爱花惜春之理。
花朵的精舍,源自于文人的细心设计与打磨。飘逸的兰叶,脱俗的兰花,在文人的操持下变成了超凡脱俗的景物,在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器皿再度用来插花仿佛终于成了不朽的美妙。

相关画面
书案面前,陈老菊在专注的泼墨,此刻他正在创作一幅《痛饮读骚图》,而那画中万不可缺少一个精美的插花。这本是《世说新语》记录魏晋文士的“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洒脱,在陈老菊的设计下又多了一个插花,更让人拍案叫绝。因此当大明逐渐走向衰落后,文人的痛苦越发沉重,似乎有点类似插花的最终命运。虽然每当风霾来到,袁宏道总是给花洗澡
希望它一尘不染,然而最终却只能看着他们逐渐枯萎,让人为之伤心。
在《瓶史》中袁宏道对他的人生愿景也进行了互为表达:“明窗、净几、古鼎、宋砚、松涛、溪声,主人好事能事,门僧解烹茶,苏州人送酒,座客工画花卉,盛开快心友临门,手抄艺花书,夜深炉鸣,妻妾校花故实。”可见人生如果都得到了如此妙境,夫复何求。
淮海战役中,黄维12兵团包含了哪几个军?为什么18军最厉害?
这几天,依次写了邱清泉、李延年、黄百韬、刘汝明四个兵团的历史,今天终于轮到黄维的12兵团了。黄维12兵团是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国军3大精锐兵团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邱清泉2兵团、黄百韬7兵团,除此之外,其他几个兵团里,除了李弥13兵团有一战之力外,剩下的孙元良16兵团、刘汝明8兵团、李延年6兵团都是弱鸡。可以这么说,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就是围绕着这3个兵团为核心展开的。新刚读历史2024-02-29 16:09:34
0000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些称呼你用对了吗?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为什么明明是对别人的尊称,却非要在称呼里加个“下”字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先说说陛下。陛,就是台阶,也就是楼梯,这个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东西,在过去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踏跺”,宋代也叫作“踏道”,可别小看了这个东西,它可是身份等级的象征。1962年,印度哪来的信心发动战争?尼赫鲁:背靠美苏,想不飘都难
1962年,印军不断在边境挑衅我国,妄图发动战争树立自己的霸权地位,按理说50年代抗美援朝一战,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彻底奠定了日后的大国国际地位,但还不到十年,印度居然就开始挑衅,他们到底哪里来的勇气呢?光速投降历史研究室2023-08-08 09:00:30
0000明朝为什么要大规模屠杀流民?这正是明朝控制农民起义的“秘诀”
中国古代有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国家对社会底层的控制会不断削弱,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束。可是,这种趋势在明朝却发生了逆转。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试图控制所有的百姓,使得社会的变得空前的高压、严密。而明朝的这种管理体系是造成明朝商品经济衰落,社会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北斗维斟2024-03-02 12:10:23
0000安史之乱中关键一战,香积寺之战明明大胜,为何说此后无盛唐?
香积寺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高适离心中的理想圣地长安有三万里;而现实中香积寺距离长安十余里。安史之乱后两京沦陷。香积寺之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唐军大胜,趁势完好地收复了长安。但也有人认为香积寺后无盛唐,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一、收复两京和清渠之败浩然文史2023-08-08 12:36:1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