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579

卫青直捣龙城后,是怎么把匈奴逐出雁门北的?

地图帝地图帝2023-07-30 11:05:060

卫青在龙城斩首七百,焚巢捣穴,军臣单于吃了这个闷亏,巢毁卵破,当然要报仇。

公元前129年,匈奴左部数千骑进入渔阳郡,边疆告急。

还记得韩安国吗,马邑之围后从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官职一品)谪为少府(九卿之一,官职二品)。卫尉(九卿之一,官职二品)李广免为庶人后,韩安国转授卫尉,这次拜为材官将军,领兵屯守渔阳郡。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二十八岁,卫子夫约二十六岁,卫青约二十五岁。卫子夫生下了皇长子刘据。卫子夫入宫十年,先生了卫长公主、石邑公主、诸邑公主三位公主,第四胎才生下皇子,而且刘据还是汉武帝第一个儿子。武帝龙颜大悦、喜不自胜,下诏立卫子夫为皇后。

张汤废了陈皇后,受益者是所有生下皇子的人,第一个生下皇子的卫子夫便是最大受益者。

刘据出生这年,匈奴军臣单于和左谷蠡王伊稚斜兵分两路,单于入雁门,伊稚斜入辽西、渔阳。汉军在雁门郡及周边几个郡都有重兵布防,军臣单于没占到大便宜。左谷蠡王伊稚斜率左地两万骑,杀辽西太守,攻入渔阳都。渔阳郡的韩安国仓皇出战,汉兵大败,被匈奴掠走了两千多百姓。

太守是封疆大吏,辽西太守被杀,朝野震动。汉朝史官竟将太守姓名隐藏,大概是觉得他没有资格载入史册。

武帝听说太守阵亡,韩安国吃败仗、丢百姓,急火攻心,令韩安国改屯右北平郡。右北平郡夹在渔阳郡和辽西郡之间,渔阳郡置一太守府和一都尉府,辽西郡置一太守府和两都尉府,右北平却只有一太守府,没有都尉府,兵力几乎是东北边郡最少的。右北平除了延绵的燕山山脉,人口稀少,武帝是要彻底弃用韩安国了。

韩安国自思昔日拜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马邑之围为护军将军统辖诸将,想不到如今年老,反而领兵在外,老境如此颓唐。皇帝宠信的卫青又屡立战功,韩安国闷闷不乐,数月后水土不服,第二年竟病呕血而死。

武帝得报,下诏命闲居在家的李广为右北平太守。烽火动大漠,兵压右北平。汉武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面对匈奴两路攻击,东北的渔阳、辽西,为何守得不如雁门牢固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双头管辖,即汉军与诸侯王争夺资源。燕王和代王虽然直属军队不多,但汉军在燕国和代国作战,粮草供应极度依赖本地,需要二王派遣大把民夫做后盾。

图-刘邦在世时的诸侯国

先来看燕国,大致是战国时是燕国的基本盘,有七个郡(国),52万户,约218万人。

第一任燕王臧荼是异姓王,兵败被杀。第二任燕王卢绾是刘邦一生最好的兄弟,刘邦死后没入匈奴。第三任燕王是刘邦最小的儿子刘建,吕后把刘建及其独子全杀了。第四任燕王是吕后的侄孙吕通,屁股没坐热就被周勃等人诛杀。第五任燕王是刘邦的远房堂弟刘泽,原本受封营陵侯。第六任燕王是刘泽之子刘嘉,第七任燕王是刘嘉之子刘定国。

刘定国不但横行燕国,还把一个女儿嫁给武帝的舅舅田蚡,田蚡做了十年的太尉和丞相,燕王的权势攀升到顶峰。不过田蚡已经去世两年,刘定国朝中无人,武帝早厌烦这个眼中钉。

卫青的门生中大夫主父偃,顺着武帝的想法,提出封国能除就除,不能除就拆的思路。他首先告发燕王刘定国,在其父尚未病逝前,就和后母通奸,并生下一子。刘定国还霸占弟弟的夫人,并威逼三个女儿侍寝,禽兽不如。

燕地战事不利,武帝遂下诏赐死刘定国,燕国除。而田蚡与刘定国之女所生的儿子田恬,袭爵武安侯仅三年,便因衣着不得体入宫而削爵。

再看代国,有云中、定襄、代郡、雁门、太原五郡,约38万户,159万人,除太原郡外其他四郡都处于对抗匈奴第一线。

图-代王刘恒时的代国

第一任代王刘喜是刘邦的二哥,因惧怕战争逃离,国除。第二任代王是刘邦第三子刘如意,后改封赵王。第四任代王是刘邦第四子刘恒,也就是汉文帝。第五任代王是文帝之子刘武,后改封淮阳王、梁王。第六任代王是文帝第三子刘参。第七任代王是刘参之子刘登,第八任代王是刘登之子刘义。

刘义是武帝的侄子,血缘关系相对亲近,再加上没有查到刘义有什么罪大恶极之举,暂时没有动他。不过武帝罢免代相,拜代郡太守李蔡(李广堂弟)为代相,以李蔡举荐的校尉共友为代郡太守。汉初封国面积很大,国相比太守高一级,排位在九卿之前。当然代王刘义绝不是高枕无忧,十几年后,武帝还是找了个借口,将其改立为清河王,封地由五个郡变成一个。

随着武帝对燕代两国的调整,两地的资源基本掌握到朝廷手中,这对战争的走向起到重要作用。

武帝认为军臣单于从雁门郡北撤,掳走了一些人口,掳掠走不少物资,要分兵看护人口和物资,这时候反而是匈奴较为虚弱之时,不如衔尾追击。

武帝上次四路并进,有选拔将领之意,只有卫青直捣龙城得手,其余三将都差强人意。加上卫子夫刚产下皇子,武帝决心重用卫青,由卫青来策划这次追击行动。

卫青对李广全军覆没、公孙敖十去其七仍心有余悸,若卫青军遇上李广面对的匈奴主力,结局恐怕也是片甲不回、只骑不反。卫青没有遇到匈奴大队人马,李广遇到匈奴主力全军覆没却又能单枪匹马逃回,都是天意,卫青更是吉人天相。

春秋时孙武指挥吴军从长江北上淮河,逆淮河到楚国北部,绕过了楚军东部的防御体系,再向南直插楚国心脏,一举攻克郢都,后世奉为长途奔袭的经典之作。卫青直捣龙城,与孙武破楚都,都是凤鸣朝阳、吉星高照,否则中间出一点差错,都会前功尽弃,以失败收场。

孙武自破楚战争后,再无长途奔袭之作,卫青在奔袭龙城后,也不敢再如此兵行险着。

图-雁门北之战

汉军兵分两路,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出雁门郡;材官将军李息率两万步兵,出代郡。

卫青设定的交战地,就在雁门北,若单于不理会,他便要捣毁所有匈奴据点,将汉军的防线前移到秦朝的长城。

与一年前四将军各率一万骑不同,这次卫青率三万骑,李息却只有百夫长以上有坐骑,两万人大多是步兵。一年前四路大军从四个方向合围雁门北,效果并不理想,这次卫青换了个战术,两支军队一支主攻,一支主守,分工明确。

卫青率三万轻骑从雁门郡善无北上,大马金刀,迅速扫荡黄旗海草原,见匈奴牧民就射,操刀必割。李息则率军拉着大量牛车、骡车,装载用之不尽的甲盔、大刀、木盾、弓弩、箭矢等兵器,以及大军的口粮,甚至马草,从代郡高柳出发,缓慢向西北靠近卫青军。

卫青军兵器损耗极大,一两天就耗尽箭矢,不得不南下寻李息军进行补充,然后再次北上扫荡。

李息的车队十人一车,共二百辆车,前后排列数里。在遇到匈奴偷袭时,车队原地布阵,是一个长方形大阵,外围立刻布置拒马,大阵里面又错落分布许多车辆,几乎严丝合缝。匈奴人若冲击车阵,将首先面对一轮强弩射击,敌骑即使冲进大阵,也因为阵中车辆无法发挥冲击力,只能在小阵中来回乱窜,而四面八方都可能杀来长枪戈矛,几乎是有进无出。

军臣单于的大军已经离开雁门北,他听说汉军胆敢追击,便派一个万人队折返。这支匈奴骑兵打得很不错,用一天消耗卫青军,等汉军箭矢用尽,又不断切割冲击,阻扰卫青军向李息军靠拢。

战况激烈,肝髓流野,汉军欠缺与匈奴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更欠缺战胜匈奴的自信。如果军臣单于丢下掳走的人口和物资,全军南下杀个回马枪,对卫青来说就是不测之渊了。

好在匈奴人少,万人队付出三千多骑的代价后,果断撤兵北走,再打下去这支骑兵的首领就会在大漠失去原有地位。

图-黄旗海

卫青军再次补充兵器和粮草,在黄旗海草原来回扫荡。当地匈奴牧民也不想退出这个水草丰美之地,但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只能是九死一生。

每当卫青军兵器损耗过大,箭矢用尽,便回头来找李息补充军备。如此反复数次,经过一个月的扫荡,雁门北很难再看到匈奴的牧民了,汉军如愿将防线推到秦长城一带。

此战卫青斩首和掳获匈奴数千,骑兵战损数更大,战马更是折损两万余匹。卫青和李息都不赏不罚,因汉军的军功是按照人头计算的。

汉军的优势是强弩远距离齐射,但匈奴骑兵不会等汉军布好阵再来冲击,他们常在在汉军行军途中突袭局部,以骑射的优势杀死汉军,在汉军主力赶到前逃之夭夭。此时的汉军面对匈奴,还未有成型的克敌制胜战术,像卫青这样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还是在李息的强大增援下完成的。

此战后卫青的战术思路逐渐清晰,也就是骑兵主攻、步兵主守,后来的每场大战,几乎都是如此。即使在漠北之战,由于路途遥远,骑兵和步兵肯定会脱节,卫青便将骑兵步兵整合,用武刚战车装载兵器和物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