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安三万里》不同,李白下大狱,节度使好友高适其实见死不救

并星标我们

李白和高适的友谊是电影《长安三万里》重点刻画的内容,但在永王李璘叛乱后,李白被株连下狱时,高适却没有援救李白。但是,电影为了迎合高适重情重义的形象,修改了历史故事,改为高适委托郭子仪拯救李白。那么,李白当年为什么会站错队,上了李璘的贼船?高适又是为什么对李白见死不救呢?
一、高适和李白的友谊
纵然高适不如李白那么出名,可他也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尤以边塞诗见长,被称为“边塞四大诗人之一”。你可以说没听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这句,但你肯定听过而且会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错,这就是高适的诗作《别董大》中的经典名句。至于李白,无需多言,所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不会两句李白的诗,似乎都说不过去了。
诗歌是李白和高适能够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他俩还有共同的远大期许——出将入相,这一直也是两人执着的追求。但不幸的是,仕途的黯淡也同时是两人共同的写照。所以,当两个热爱诗歌又前途失意的男人相遇时,必然会产生灵魂的共鸣,而杜甫的加入则促进了彼此友谊的升华。

大约在公元739年,李白、杜甫和高适相遇了。这一年,杜甫考进士不第,高适求制举不中,李白被赐金放还,三位热爱诗歌又胸怀崇高理想,但一时失意的诗人相遇了,相遇的地点在梁宋,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商丘。三人整日畅饮,寻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好不快活。“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梁宋之游极大地增进了三人的友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历来被津津乐道,这也是李白和高适友谊的重要见证。
但这一切,终被安史之乱打破了。

二、李白和高适的两种宿命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变,叛军声势如天,河北州县望风瓦解,随后洛阳、潼关、长安接连失守,玄宗不得不逃亡蜀地避难。
不久,太子李亨自行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在李亨继位之前,唐玄宗误判局势,采取了分封诸子以节制四方叛乱的举措,命李璘坐镇江陵,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辖制大唐财政命脉。李亨自立后,李璘不轨野心逐渐暴露出来,在唐肃宗召其返蜀不从后,李璘遂反。
756年底,唐肃宗派淮南节度使高适等人讨伐李璘,不久李璘兵败身死,作为幕僚同党的李白,也被当作同党抓了起来。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是淮南节度使,一个是阶下囚,高适和李白截然相反的地位,其实源自两人对安史之乱的不同态度。
梁宋之游后,高适仍然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先辈建功立业的过往一直在激励着他。公元752年,年近半百的高适终于找到了人生的跳板,这一年他得任唐将节度使哥舒翰幕府的掌书记。
安史之乱时,由于唐玄宗听信佞言,封常清、高仙芝被错杀,玄宗启用病中的哥舒翰,但又未完全信任他,下诏迫其出战应敌,结果导致潼关失守。哥舒翰战败后,作为幕僚的高适并未气馁,从小路紧追慢赶,终于在河池赶上了玄宗。追上唐玄宗后,高适一边分析了潼关之败的原因,一边安慰了避乱于蜀的玄宗。高适的出现让疲于奔波的玄宗终于得到了一丝欣慰,玄宗皇帝一高兴,任高适为侍御史。

前文提到,唐玄宗曾做出了分封诸子的举措,实际上,此举也受到了高适的劝谏,高适认为分封诸子恐有自立的危险,但并未被唐玄宗采纳。结果李璘果然叛乱了。由于高适准确的预判,他受到了唐肃宗的赏识,很快他就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负责讨伐李璘的叛乱。

与高适积极进取相反的是,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却选择了避祸隐居。安史之乱前夕,李白游历于安徽的当涂、秋浦、宣城等地,随后在南京的时候,他听到了安史之乱的消息。他相继委托友人把子女、妻子安排到南方躲避灾难。当玄宗入蜀避难的时候,他也躲进了庐山。我们可以说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对他的政治敏感性却不敢恭维。
756年,在李璘的三顾茅庐下,李白居然上了他的贼船。第二年,唐肃宗讨伐李璘时,李白还坚信自己跟随的永王是正义之师,并且还写了赞美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比如“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将自己比成了谢安,又比如“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中的天真期待,诗歌洋溢着李白的踌躇满志和他对永王的赞美之情。殊不知,这些吹嘘永王的诗歌,最后都成了将他定罪的铁证。

三、高、李的分道扬镳
可让李白难料的是,大展宏图的理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了囹圄之灾。永王战败被杀后,李白也被当成反叛同党抓了起来,随时可能身首异处。身处监狱的李白,随即开始寻求自救,他想到了曾经和自己一起觅长生、采仙草、炼仙丹的高适,此时不正是淮南节度使吗?
于是,李白赶紧修书一封,洋洋洒洒写下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一诗,对高适一顿猛夸,什么古有张良,今有高适,说高适“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最后说着似乎要掉下眼泪来,“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然而,信送出去后,如泥牛入海,杳无回音。李白与高适的情谊也至此了断,两人不再往来。后来李白在崔涣、宋若思等人的帮助下出狱,但也被流放到了夜郎。

回过头来,我们不禁想问:李白深陷囹圄之中,身为挚友的高适为何见死不救?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我们不妨推测一二。
一是高适能救,但是他不愿意救,这可能与高适的成长历程有关。据记载,高适身世显赫,祖父曾任职左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等职,其父也担任过韶州长史,然而到他时,家道已然中落,甚至拿不出招待朋友的酒菜钱。高适一生求仕,但直到46岁才得一封丘县尉的小官。李白被抓这年,高适54岁,被授予淮南节度使,到达了人生的顶峰,实现了多年以来建功立业的理想,这一机会,高适等的实在太久太久了。如果李白只是一般的罪名,他肯定能够施救,但李白跟随的李璘犯的是谋反罪,身为皇帝的亲信,高适哪里敢救。高适直接去监狱里捞李白,等于站在了唐肃宗的对立面。就是傻子也不会这么干。

二是高适根本救不了。李白犯的是谋反罪,当时的他已经到了“世人皆欲杀”的地步了,何人敢救?凭借高适一个节度使就能救得了?恐怕未必。
三是高适可能救了,但是未被史书记载下来。像电影中高适委托郭子仪去救李白,其实也是一个合理的推测。高适完全放任不管似乎也不太合理。
但不管如何,经此一事,李白和高适终究还是分道扬镳了。
文史君说
李白当年被玄宗征诏入京时,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其中一句被广为传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句,将还未进京的李白的得意、自负和踌躇满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试问这样的人能当官吗?明显不能。所以才华横溢的李白后来又落得个赐金放还的下场。安史之乱时,他这种幼稚的政治态度也最终给自己招致了莫大灾难。而高适凭借安史之乱迅速崛起,也因为安史之乱与李白断交。两个曾经交好同游的人,终究因为不同的政治态度,分道扬镳了,而这一切,无关对错。
参考文献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张馨心:《盛唐诗人高适、李白的人生选择及交游关系新议》,《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士为知己)
为什么赵匡胤的削藩方案是教科书级别的?
文/子玉为了解决朝廷与地方的矛盾,削藩一直是历史的主题,但从结果来看,赵匡胤的削藩方案都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治标又治本。可以肯定,赵匡胤以陈桥兵变的剧本强势建立大宋之后肯定会引发部分藩镇的强烈不满,因为,改朝换代意味着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部分人的利益肯定会受到冲击,再说,当年大家当年都是后周的员工,凭什么给你赵匡胤下跪?子玉史院2023-07-29 13:29:39
0000皇孙、犯人、平民、皇帝,这些毫不相干的词,全发生在汉宣帝身上
并星标我们历史上,不管是从皇帝之尊沦为阶下囚,还是从平民做到开国皇帝,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在历史上都不算稀奇。可几个月大就从汉武帝曾孙,太子之孙的天潢贵胄到阶下囚,18岁又从平民一跃成为皇帝的恐怕只有这位,他就是汉宣帝刘病已(刘询)。一、卫太子之孙,这胎投的是好还是坏?浩然文史2023-07-30 14:23:45
0000汉武帝处罚司马迁的真正原因:大战当前,扰乱军心者皆可斩杀
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消息传回之后,汉武帝与群臣都声讨李陵罪过,唯独司马迁为李陵伸冤,指出李陵兵败情有可原,功可抵过,最后认为“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即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伺机准备反匈报汉。与整个朝廷唱反调,司马迁下场可想而知,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按律当斩。当然,为了编写史记的未竟事业,司马迁以腐刑(宫刑)赎身死。百家杂评2023-07-28 14:02:27
0000隋炀帝杨广有多荒唐?宫中立下一规矩,让人无法说出口
提起隋炀帝杨广,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杨广在影视剧中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他为了方便自己玩乐,大规模征发百姓劳力修建大运河,结果大运河中白骨累累,龙舟之上却是夜夜笙歌。关于隋炀帝的荒淫好色,民间一直流传着他觊觎父亲妃子美色,“弑父淫母”的故事,一些史学家认为这些故事是对杨广的刻意抹黑。但隋炀帝若不是荒淫无道,隋朝为什么会那么快就毁灭了呢?紫网2023-10-15 11:27:330000野史趣谈,唐朝权臣杨国忠的老婆给他戴绿帽子,他感叹夫妻情深!
五代时期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唐朝著名外戚、杨贵妃堂兄杨国忠的趣事。书中说:杨国忠有一次在外公干,一去就是好几年,他的妻子裴柔思念成疾,一日梦见老公杨国忠,两人情不自禁地干了些羞羞的事,然后,裴柔就怀孕了,生下一子,等到杨国忠回来后,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儿子杨朏,裴柔就把做梦受孕的事告诉他,杨国忠感叹夫妻情深至此,当为一段佳话。孤寡老人讲历史2024-02-06 10:08:33
0000